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深度学习设计与实践

作者: 范春柳

[摘  要] 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深度学习可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文章以“我们身体上的‘尺’”的教学为例,阐述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即在深度“探”学中形成体验,在深度“合”学中深度建构,在深度“研”学中深化思维。

[关键词] 以“学”为中心;深度学习;身体尺

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是研究“教”的专家,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则是研究“学”的专家。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切实把握数学本质,基于学生立场创设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探究活动,让深度学习自然发生,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积累活动经验和发展数学思维。

一、课前思考

“我们身体上的‘尺’”一课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用“身体尺”去测量长度,深化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积累有效的测量经验。因此,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兴趣以及视野经验,采用深度“探”学、深度“合”学、深度“研”学的策略,促进学生开展深度学习,使学生自主建构新知,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教学过程与评析

1. 情境导入,引发思考

问题1:你们爱看电影吗?最近热播的电影有哪些?(学生七嘴八舌地开始讨论,兴趣高涨,但偏离了“航线”)

问题2:看来大家最近看了不少电影,这是最近热映的电影《八角笼中》的海报,老师想知道这幅海报的长,你们有办法吗?(在教师出示海报实物后,学生即刻给出用“尺子量”的方法)

问题3:假如现在没有直尺呢?你们会怎么办?(第一种,估算:已经知道10厘米有多长,可以10厘米、10厘米地估算,学生边说边比画;第二种,用“拃”进行测量,得到大约4拃长的结果,即4个15厘米,约60厘米;第三种,用“庹”进行测量。教师充分肯定以上三种方法,并用课件出示“一拃”和“一庹”的概念)

问题4:事实上,一拃和一庹都是藏匿在我们身体上的“尺”,还有其他“尺”吗?(学生充分思考后,给出一步、一脚、一臂、一肩、一拳等)

评析:思考是学生学习的根基,思考越深入,则学习越有质量。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价值和质量,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在课始,教师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瞬间激发了学生认识“身体尺”的动机,使得零散的“身体尺”知识逐步浮出水面,为后续探究指明方向。这里,教师以问题为引导,自然地将学生引入深度思考的境界。

2. 活动引导,深度探究

活动1:你可知道长度“一步”与“一脚”是如何规定的?同桌两人各自走一走,并指一指和说一说什么样的长度是“一步”,什么样的长度是“一脚”。

活动2:既然一拃、一庹、一步、一脚是我们的“身体尺”,那它们各自的长度是多少呢?请组内合作测量结果,并在组内交流你们的发现。

学生投入探究活动,很快就有了发现:一庹是这四种“身体尺”中最长的,一拃则是最短的;这四种“身体尺”中,除去一庹,其余都小于1米;每个人的“身体尺”的长度都是不同的,个子越高“身体尺”的长度越长。由此可见,随着学生身高的增长,“身体尺”也相应增长。

活动3:在以上探究和测量的过程中,我们对四种“身体尺”有了一定的认识,那它们与1米之间究竟有何关系?同桌两人一组先估计,再测量和探索。

①一拃与1米之间的关系:1米约等于自己的几拃长?说一说测量过程及测量时的注意点。

②一脚、一步与1米之间的关系:1米约等于自己的几脚长,约等于自己的几步长?说一说测量过程以及测量时的注意点。

评析:在教学中,教师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概括与抽象,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身体尺”。教师通过认一认、量一量、比一比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累相关活动经验和“身体尺”认知,这样的教学过程更具数学味和探究性。

3. 实际应用,延展认知

探究1:请从“庹”“拃”“脚”“步”中选择合适的“身体尺”测量以下物体的长度。

①我选择用     来测量课桌的长。(选择“拃”或“脚”来测量,因为课桌边较短,“步”与“庹”太长)

②我选择用     来测量篮球场的长。(选择“步”来测量,因为“拃”与“脚”太慢,而“庹”需要趴在地上测量不太方便)

③我选择用     来测量黑板的长。(选择“庹”或“步”来测量,因为“拃”与“脚”过于烦琐)

探究2: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身体尺”测量以下物体的长度:课桌、篮球场、黑板。

评析:让学生学会选择适当的“身体尺”测量物体长度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身体尺”与所测物体间的关系,并考虑“身体尺”的可行度和优劣性。比如,在测量课桌边长时,有的学生提出转化为测量两条桌子腿间的距离十分可行且简便。在应用环节中,教师设计蕴含数学推理和优化方法等探究价值的探究活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发展创新思维。当然,在深入探究与探讨之后,学生不仅可以感受自己“身体尺”的应用性和便捷性,而且能深刻意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为后续教学奠定了基础。

4. 反思提炼,深化思维

问题5:在本节课深入探究“身体尺”的过程中,你们收获了什么?

问题6:利用“身体尺”测量与利用尺测量有何相同之处?

评析:通过问题5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探究历程,以深化对“身体尺”的认识和理解,形成更加丰富的测量和探究经验;通过问题6进一步引导学生切实感受计量的基本原理,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从而使得整个数学学习水到渠成,具有延续性和整体性。

三、思考与感悟

1. 在深度“探”学中形成体验

以“学”为中心的深度学习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与探究的基础上,没有深度思考与探究,很难形成切实体验,也很容易使数学学习变成一种浅层学习。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给足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的时空,让每个学生亲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在深度“探” 学中引发思维碰撞,在切实体验中获得对新知的认识与理解。本课中,教师基于具体学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触摸现实生活,在自己的身体上不断发现“尺”,而这些“身体尺”正是学生进一步探究与理解的素材和动力,从而明确深度学习的方向。

2. 在深度“合”学中深度建构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交流自身的思考、体会和疑惑,让深度学习自然发生。本课中,教师以探究活动为引导,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度“合”学,让学生在组内分享找到的“身体尺”,表达对“身体尺”的理解。当学生发现各自“身体尺”长度的差异时及时进行对话和交流。这样的深度“合”学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学生对“身体尺”的理解。

3. 在深度“研”学中深化思维

学生是深度学习的主体,对话学习、共同体验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思考与探究,促进思维的深化。本课中,在深度探究与应用之后,教师继续以问题促使学生深度“研”学,让学生在表达、倾听、反思、提炼中共同进步,加深对“身体尺”的理解,促进思维的深化[1]。

总之,教师要基于以“学生的学习”的理念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经历“探”学、“合”学、“研”学等过程,让每个学生在真实、和谐、深入的学习氛围中进行深度学习,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周慧.在实践中感知 在反思中深化:“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片断与思考[J]. 小学数学教育,2020(24):46-4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