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六学六思”模式,缔造“学思融合”课堂

作者: 赵文艳

[摘  要] 数学教学是思维型教学,数学课堂是学思融合的课堂。有效的思维训练一般要经历六个层次的学习与思考,我们称之为“六学六思”,也是思维型课堂的经典教学模式。“六学六思”模式包含了激学诱思、疑学问思、自学独思、群学辩思、展学反思、拓学创思六个环节。研究者通过文章探讨“六学六思”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操作策略。

[关键词] 六学六思;学思融合;数学教学模式

“思维是数学的灵魂。”数学课堂应当是思维教学的课堂,是学思融合的课堂。数学教学以问题为主线,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活动。师生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动脑筋、碰撞思维、交换思想,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实现问题解决,从而获得知识建构、能力提升、经验积累。在思维型数学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思维的主体。思维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过程,是循序渐进不断进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一般要经历六个层次的学习与思考,我们称之为“六学六思”。“六学六思”也是思维型课堂的经典教学模式,可以将自主学习和思维训练有机融合。笔者结合“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教学,谈谈“六学六思”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操作策略。

[⇩] 一、创设情境,激学诱思

“兴趣是成功的前提,思疑是探究的动力。”学生要想获得学习的成功,需要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拥有思考、探究的积极性。激学诱思是“六学六思”教学模式的第一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考,催生学生的探究动机。情境具有激发情感的功效,为了让学生对数学内容产生兴趣,教师可以采取情境创设法,通过创设具体形象的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将数学知识化抽象为形象,使数学学习变枯燥为有趣,让数学学习在情境中快乐启航。

学思融合课堂先是情思融合课堂,充满情趣,充满思考。情境催生情感,情境促进思考,创设情境是学思融合的前提,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情绪的影响与思考进程的推进具有重要价值。好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让学生心情愉悦,催生学生主动的求知欲望。好的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把学生卷入学习情境。好的情境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发动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入发展。好的情境具有生活色彩和疑问气息,将知识与生活有机融合,把问题与情境有机结合,能够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学生的思疑意识与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参与感与体验感,从而起到良好的激学诱思的双重效果,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带着问题去探究学习。例如,教学中笔者创设了一个生活化情境:小虎家就住在学校附近,他从家到学校有好几条路可以走,这是小虎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图略)。笔者一边利用多媒体展示情境图一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真实的生活场景引发了学生好奇,吸引了学生视线,激发了学生兴趣,诱发了学生思考。情境点燃了学生热情,巧妙而自然地引出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主题。

[⇩] 二、问题驱动,疑学问思

毛泽东说过,“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问题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它可以打破学生原有认知与当前境况的平衡,从而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疑问,产生想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冲动,萌生一探究竟的强烈欲望。“学起于思而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引擎,正是有了问题,有了认知冲突,学生才会思考,才会产生疑问,才会进行创造。好的问题具有驱动性,可以引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可以驱使学生思考和探究。

“真知灼见来自多思善疑。”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载体与主线,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考,问题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1]学生自主提问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思维的能动性。疑学问思是思维型数学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学生思维萌芽的阶段,旨在培养学生多思善疑、勤学多问的问题意识,以催生学生疑问,促进学生审问,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展开猜想与假设,使思维的触角不断蔓延。该环节教学中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宜直接提出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让学生自己从情境中提炼出问题,从诸多问题中挑选出有研究价值的数学问题,把它作为教学的主题,师生共同围绕该问题展开探究学习。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是自我剖析思考的过程,是思维凝练的过程,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主动思维,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思维能力。例如,教学中笔者出示情境图后,没有直接向学生提出需要探讨的问题,而是对学生说:“你从图中能知道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后提出了多个问题,有的学生问道:“小虎从家到学校有哪些路可以走?”有的学生提出:“如果他想走最近的路,应该走哪一条路?”有的学生追问:“为什么是中间一条路最近?”就这样,想要探讨的问题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把思考的机会让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了思考者。通过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催生学生的探究欲望。

[⇩] 三、自主探究,自学独思

“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2]独立思考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独立思考是创新实践的前提。人是有思想的动物,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应当具有自主思维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然而,现在许多小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意识与能动思维,他们不爱动脑筋,习惯人云亦云;他们懒于思考,喜欢抄写他人作业;他们在交谈中丢失主见,迷失了自我,只有应声附和,没有独创意识,不敢批判或质疑他人。

自学独思是思维型数学课堂的第三步,是学生自主预学与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个体对问题展开独立分析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探寻思路和方法,进行自我尝试解决。该环节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让自主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思维得以自然生长。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围绕“为什么中间一条路最近”展开讨论。经过研讨发现中间一条路和边上一条路正好围成三角形,从而将该问题转化为“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于是,笔者给学生提出“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这个问题。提出该问题后,笔者没有急于给学生揭晓答案,也没有急于让学生动手操作,而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想一想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有怎样的关系,然后从学具盒中拿出小棒动手摆一摆、试一试。个体性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独自操作,使学习建立在独思的基础上,让每位学生有了个性化的理解,为接下去的合作探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 四、互动协作,群学辩思

中国有句俗语“人心齐,泰山移”,学习亦如此。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独立探究,而不让学生合作学习,不组织学生互动交流,那么学生个体的成果就得不到分享,学生各自的思想就得不到碰撞与交换。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走出“独学而无友”的境地,避免他们“孤陋而寡闻”;要积极组织学生互动协作,构建学习共同体,在群学中思,以推动思维进入更高层次。

群学辩思是思维型教学的第四个环节,以思维交锋碰撞为核心。群学是一种合作性学习,将学生个体组合成若干个学习群体,通过小组讨论、集体探究等方式,发挥群体的智慧与力量,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群学是在独学基础上的学习,小组成员将各自独立学习的情况进行组内交流,并对有分歧的观点展开思考与辩论,在互动碰撞中达成一致意见。群学增加了学生交往,让信息得以传递,使思想得以交换,集体辩论助推了学生表达,助力学生思维交锋,提升了学生思维深度,促进学生认知理解。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学进入实验探究环节,此时笔者让学生分组合作,先小组讨论交流“三角形三边的长短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之后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发现规律。笔者设计了“围三角形比赛”,给每组学生提供了四根长度不同的小棒,长度分别为2cm、4cm、5cm、8cm,让每个小组从中任意选择三根小棒,围成三角形。各组学生通力合作,群策群力,在做思中探究。

[⇩] 五、踊跃展示,展学反思

生本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数学课堂应当是学生展现个性、演绎精彩的舞台。展学反思是“六学六思”教学模式的第五步,这里展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展示的内容是小组研学成果,是把显性的成果展示出来给他人看,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给别人听,从而得到他人的认可或建议,以帮助自己获得深刻的反思,从而提升各自的智能。

展学环节是大范围内的展示研学,不是小组内部的展示,而是组间的展示,是各个小组观点的集中表达,是各个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汇报。这里的展示是一种多维度的展示,有数学知识层面的汇报,有数学思维层面的交流,有活动经验方面的分享。在各组展示交流中,教师要充分激励、积极引导,激励学生踊跃展示,鼓励学生大胆展学,鼓励学生主动思悟,引领学生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反思提炼,促进学生思维从表层转向深层。例如,当“围三角形比赛”结束后,一些学生发现了问题: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笔者让两种情况的小组代表分别到前面来展示汇报,请全体学生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借助对操作演示的观察和数据的分析,学生自己反思,发现没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是选择的两根小棒太短了,两根小棒的长度加起来比第三根小棒短。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无论哪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都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经过集体展示交流,经过共同分析讨论,终于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 六、应用迁移,拓学创思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温故而知新”。他认为温习不仅可以获得巩固知识的效果,而且能够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创生出新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练习是温故的一种方式,是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方法。练习实际上是一种应用迁移,是将所学知识与方法迁移到新情境之中,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类似问题的过程。应用迁移实际上是“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是一种用学结合过程,既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让知识得以内化,又可以获得新知识、新方法。

在应用迁移中,教师不仅要安排基础性练习,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课学习中类似的问题,还要设计拓展性习题,拓宽学习内容,拓展学习深度,让学生深耕思维,创造性思考,思维得到质的飞跃。在应用迁移中,教师要注重习题的设计,要具有情境性,让学生在情境中应用迁移;要具有梯度,习题由易到难,思维由浅入深,逐步提高挑战性,逐渐拓展延伸。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得出三角形三边关系后,笔者带领学生回到上课初始的问题中,让学生解释“为什么中间的路最近”,学生很快说出了理由。接着,笔者设计了一系列练习,有“判断哪组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有“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度,推断第三边的长可能是多少”;设计了一道“两根小棒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小棒”的问题;设计了“等边三角形的高为什么小于三角形的一条边”的问题;还请学生为去少年宫设计了一条最近的路。丰富的练习内容,难易层次不断变化,思维含量逐步增加,学生在应用中迁移知识、深刻思维、创造思维,使思维得到质的提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立足“六学六思”模式,缔造“学思融合”课堂,让学生在学而思中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顾晓东. 基于高阶思维的数学学习活动设计策略[J]. 教学与管理,2019(14):46-48.

[2]  张玉红. 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J]. 教学与管理,2020(23):40-4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