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中国:词的境界———〈西江月〉二首》教学及品读

作者: 王崧舟 向爱平

《最中国:词的境界———〈西江月〉二首》教学及品读 0

一、任务驱动:一趟假想诗词游

1.梳理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

师:孩子们,我们已经学了5年的语文,是吧?在这5年当中,我们曾经跟随不同的诗人到过不同的地方,看过不同的风景。比如,一年级的时候,我们跟着一位叫杨万里的诗人去过江西的吉安,我们在那里看到过这样的风景。读——(出示)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齐读)

师:在二年级,我们跟着另一位诗人杜甫去了成都,在那里我们又看到了这样的风景,读——(出示)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生齐读)

师:到了三年级,我们跟着诗人李白去了安徽的芜湖,在那里我们看到了这样的风景,读——

(出示)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生齐读)

师:进入四年级,我们又跟着诗人苏轼去了江西的庐山,在那里我们看到了这样的风景,读——(出示)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生齐读)

师:到了五年级,我们跟着另外一位叫张继的诗人,去了江苏的苏州。我们在苏州看到了这样的风景,读——(出示)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2.创设学习情境

师:孩子们,这就是5年来你们所经历的诗词之旅。那么,今天这堂课,王老师想带着你们再来一趟新的诗词之旅,各位有兴趣吗?

生:(齐)有。

师:一起来看看,这一次的诗词之旅,我们将会随着哪些诗人,去哪些地方,看哪些风景。(出示)

宋代词人辛弃疾,将带着我们前往江西上饶,一睹黄沙岭上的田园风光;宋代词人张孝祥,将带着我们前往湖南岳阳,纵览黄陵山下的湘江秋色。但是,两个景点只能选择其中之一。为此,需要你写出一份旅游意向书。这份意向书,要写明跟谁一起出游,写清前往哪里旅游,写具体这样选择的理由。

师:我请一位孩子来读一读我们这一次诗词之旅的路线图和旅行任务。哪位孩子来读?

(一生读)

师:真好!孩子们,这就是我们这一次诗词之旅的路线图。两条路线,第一条路线的导游是宋代词人——

生:(齐)辛弃疾。

师:他将带着我们前往——

生:(齐)江西上饶。

师:一睹黄沙岭上的——

生:(齐)田园风光。

师:第二条路线的导游是宋代词人——

生:(齐)张孝祥。

师:他将带着我们前往——

生:(齐)湖南岳阳。

师:纵览黄陵山下的——

生:(齐)湘江秋色。

师:但是,两个景点只能选择其一,因为各位不是神仙,分身乏术。为此,你就需要写一份旅游意向书。在这份旅游意向书当中,你要写清楚你想跟谁去哪里,更重要的是你要写具体这样选择的——

生:(齐)理由。

师:没错!理由写得越充分,表明你的选择意向越强烈。明白吗?

生:(齐)明白。

师:那既然是旅游,首先要了解导游本人。第一位导游是谁?

生:(齐)辛弃疾。

师:辛弃疾你们应该不陌生,因为你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就学过他写的词,叫——

生:(齐)《清平乐·村居》。

师:对。茅檐低小——

生:(齐)溪上青青草。

师:醉里吴音相媚好——

生:(齐)白发谁家翁媪?

师:大儿锄豆溪东——

生:(齐)中儿正织鸡笼。

师:最喜小儿亡赖——

生: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你们对辛弃疾已经有所了解。在你们的印象中,这位导游怎么样?你对辛弃疾还有什么印象?

生:我对辛弃疾的印象是,辛弃疾是一位豪放派的诗人,他的诗大多写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

师:没错。辛弃疾是豪放派的诗人、豪放派的词人。他的词有很多都是写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是你对辛弃疾这位导游的印象。还有吗?

生:辛弃疾是南宋诗人、将领,他主张抗金,号“稼轩”。

二、背景铺垫:两张导游档案表

1.初识导游辛弃疾

师:没错!这个孩子记得特别清楚,辛弃疾的“号”、辛弃疾的词,还有辛弃疾特殊的身份。为了帮助你们更好地了解这位导游,王老师为辛弃疾整理了一份档案资料,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辛弃疾档案表)

师:他的全名叫——

生:(齐)辛弃疾。

师:他的“字”是——

生:(齐)幼安。

师:他的“号”是——

生:(齐)稼轩。

师:他所处的时代是——

生:(齐)南宋。

师:他的出生地在——

生:(齐)山东济南。

师:王老师整理了他的三项

主要事迹。第一项事迹,我请一位孩子来读一读。

生:(读)辛弃疾是抗金英雄。辛弃疾年轻时就招募义军、反抗金国,后来又组建飞虎军,时刻准备收复中原,让百姓过上太平日子。

师:真好!第一个身份是抗金英雄。第二条事迹谁来读?

生:(读)第二条事迹是田园隐士。辛弃疾一生壮志未酬,中年后不得已归隐江西上饶农村,期间,他关心民生疾苦,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

师:是的,这是他的第二个身份——田园隐士,但那是迫不得已。好的,第三条事迹谁来读?

生:(读)第三条事迹是一代词宗。辛弃疾是宋词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他的词以豪放为主、风格多样,贯穿其间的是强烈的家国情怀与战斗精神。

师:真好。第三个身份是一代词宗,宋朝豪放派的词人有两位,一位是你们非常熟悉的苏轼,一位就是辛弃疾,两位并称“苏辛”。

2.初识导游张孝祥

师:了解了第一位导游辛弃疾,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位导游的情况。这一位估计你们不熟悉,王老师专门为他也整理了一份档案资料,咱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张孝祥档案表)

师:他的全名叫——

生:(齐)张孝祥。

师:他的“字”是——

生:(齐)安国。

师:他的“号”是——

生:(齐)于湖居士。

师:他所处的时代是——

生:(齐)南宋。

师:他的出生地在——

生:浙江宁波。

师:他的主要事迹,王老师也帮助整理了三条。第一条谁来读?

生:(读)第一条是寒门贵子。张孝祥出身寒门、家境贫困,但他从小勤勉好学、自强不息。后来宋高宗主持殿试,钦点他为新科状元。

师:没错,有没有吓一跳?他是什么?——状元。第二条,谁来读?

生:(读)第二条是平乱功臣。张孝祥担任江西抚州知府,当地驻军发生叛乱,他只身一人闯入营地,安抚士兵,处决贼首,叛变得以平息。

师:也就是叛乱得以平息。这是他的第二条事迹。第三条谁来读?

生:(读)豪放词人:张孝祥以词著称,他的词气势豪迈、境界宏阔,内容多为力主抗金、收复中原,反对苟且偷安。

师:没错。好,谢谢孩子们!这是第二位导游张孝祥的档案资料。其实,张孝祥比辛弃疾大8岁,但是孩子们,看了两位导游的档案资料以后,你有没有惊讶地发现,这两位导游的身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谁发现了?

生: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

生:他们都非常爱国,也都是抗金英雄。

生:辛弃疾和张孝祥都是勤勉好学、自强不息的诗人。

生:他们所处的时代都是南宋。

师:是的,他们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好的,孩子们,这就是即将带你们去旅行的两位著名导游。不瞒各位说,这两位都是人中龙凤,能够跟这两位导游当中的任何一位结缘,对你们来说绝对都是三生有幸。

(生面露欣喜之色)

三、文学品鉴:两篇古代旅行志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通读词体,感受韵律

师:好,那下面我们先跟随辛弃疾去江西的上饶走一走,看一看。我们来看看辛弃疾为这一次旅游写了一篇怎样的旅游日记。(出示)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师:大家一起看。这就是辛弃疾为这一次旅游写下的日记,但是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不是一篇普通的旅游日记,竟然是一首——

生:(齐)词。

师:没错,这首词的词牌叫——

生:西江月。

师:这首词的题目叫——

生:夜行黄沙道中。

师:请各位打开课文纸,拿起笔来,一边听王老师朗读辛弃疾的“旅游日记”,一边在他的“旅游日记”上面画出节奏线。明白吗?

生:明白。

师:(读完)画好节奏线的,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看你画得对不对。(在词中显示节奏线)需要修改的马上修改。画对的同学举手。

(部分学生举手)

师:好,把手放下。孩子们,你们刚才一边听王老师的朗读,一边在默默地画着节奏线。现在你发现没有?读这首词,什么地方的停顿或者说哪句词的停顿需要你引起特别的注意?

生:看“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两句词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都是以4/2的节奏来划分的。但是到“旧时茅店社林边”的时候,却成了4/3的停顿。这里也要特别注意。

师:你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七八个星天外”,这是4/2停顿;“两三点雨山前”,这也是4/2停顿。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停顿吗?说说理由。

(生讲不出理由)

师:来,你的伙伴愿意帮助你。

生:前面的四个字描写的是物,后面的两个字描写的是地点。

师:没错,“七八个”写的是——

生:数量。

师:谁的数量?

生:星星的数量。

师:“七八个”写的是星,“两三点”写的是——

生:雨。

师:所以“七八个星”“两三点雨”要连在一起读,明白吗?(生:明白了。)好的,除了停顿之外,还有没有同学在刚才听王老师朗读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字的读音需要特别注意的,看看谁的耳朵特别尖。

生:请大家看“路转溪桥忽见”一句,这里的“见”通“现”。

师:读什么?

生:读“现”。

师:平时读什么?

生:平时读“见”,这里读“出现”的“现”。

师:为什么读“现”?

生:因为“路转溪桥忽见”是他经过的地方,转过了这个路,看到了茅店。

师:那是看见,可以读“见”,为什么要读“现”?

生:是这个茅店出现了,出现在他的视野中了。

师:出现了,所以才看见了,因此这个地方应该读——

生:现。

师:真好,懂了就会了。好的,孩子们,节奏、停顿知道了,字的读音也清楚了。现在请你拿起课本自由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出节奏,读出感觉来。按自己的节奏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