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创意:从历史走向未来
作者: 刘艳红 刘艳林“打开的语文”系列课《纸的发明》和大家见面了。
纵观三节课,第一节课的关键词是“语言”。执教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教师的教学语言不需要有多打动人,但必须充满启发性——
“这些纸各有各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纸,会怎么样呢?”
“在纸未发明之前,人们是怎样记录文字的呢?”
“西汉时期,人们是怎么记录文字的?用麻纸记录文字,有什么优缺点?”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哪个自然段写的是蔡伦造纸的故事,哪一句写的是蔡伦造纸的过程。”
……
简单明了的教学语言,把文中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一个个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问题,让悠长的发明发展史清晰地呈现在学生脑海中。又如:
(1)“剪碎或切断”能否删去其中一个?
(2)“捣”是什么意思?要捣到什么程度?
(3)读句子思考:这几个步骤可否调换顺序?比如:先浸再剪?
(4)小结:切断是为了浸泡得更充分,这样更容易“捣烂成浆”。看似简单的过程都是反复研究、无数次实践的结果。
(5)用上“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说说蔡伦造纸的过程。
(6)从这一连串的动作
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个片段的教学可以说是整节课语言训练的制高点,“剪碎或切断”能否删去其中一个?”当然不能,学生在讨论交流作者用词准确性的同时也习得了准确用词的重要性。
“用上‘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说说蔡伦造纸的过程。”学生在表述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将文本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文本就是为了借鉴并运用优秀的语言文字。语言实践在《纸的发明》一课上得到了很好体现。
第二节课的关键词是“文化”。
如果说《纸的发明》让学生感受到了汉语言文字的伟大,系列活动第二节课则以综合活动课的形式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从“探险甲骨时代—穿梭青铜器时代—来到竹简时代—穿越丝帛时代—抵达麻纸时代”,教师在设计中力求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纸的“前世今生”。穿越不同的时代,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纸的形式的变化,更能感受到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体会到文明在进步,文化在发展。
第三节课的关键词是“创意”。
“让想象腾飞”创意习作课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落脚点在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造。
在纸的历史变化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纸的形式每一次的发展变化都是因为其自身存在的缺陷而被淘汰,所以学生在进行想象创造的时候规避了以往纸张的不足,创意出适合未来生活和社会需要的各种纸。
当你亲临课堂现场,听到学生那么多新鲜的创意,看到那么多奇思妙想出现在学生的头脑中,通过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时,当你看到学生表现出来的那种自信的光芒时,相信你们的心一定也会和他们一样激动、兴奋。因为——创意,让学生们的想象腾飞了。
“打开的语文”系列三节课既独立成课,又浑然一体,让学生受到探索意识和方法的熏陶,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打开了新的思路,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张学伟老师在他的报告《打开的语文千姿百态》中说“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认识生活”。的确,打开的语文,让语文向思维深处打开,让语文千姿百态。■
(作者单位:山西吕梁市中阳县宁兴学校/山西吕梁市中阳县府南学校)
责任编辑 吴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