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着“学” 提纲挈领地“教”

作者: 潘文彬

板块一    唤醒情感,导入课文

师:2021年国庆期间有哪些同学去电

影院观看了一部关于抗美援朝的电影?叫——

生:《长津湖》。

师:你们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受到志愿军战士为了我们现在和平幸福的生活,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英勇热血让我感动。

师:还记得电影中的“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代就不用再打了”这句话吗?这就是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战士的高尚情怀。

生:我从中感受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努力学习,天天向上,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师:有决心,有行动!

生: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以最坚强的意

志力打败了在那个时候世界上武装最好的美军,所以我们应该记住他们的英雄事迹,向他们学习,用他们的美好品质来激励自己。

师:是的,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美帝国主义非常强大,我们非常贫弱,敌强我弱,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志愿军战士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舍生忘死,英勇顽强,彻底打败了美帝国主义,缔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关于抗美援朝的故事,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课文?

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青山处处埋忠骨》,还有一篇课文是《黄继光》。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抗美援朝的课文,它的题目是——

生:《我的战友邱少云》。

师:这是一篇革命回忆录。知道题目中的“我”是指谁吗?

生:李元兴。

师:李元兴是邱少云生前部队的副班

长。那么,邱少云的战友李元兴在这篇课文中回忆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请大家带着这样的学习任务来阅读课文。(出示“学习任务”,生读。)

(1)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

内容。

(2)圈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借助这些词语把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并用小标题列出各部分内容。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学习任务自

读课文。

(生朗读课文,自主学习。)

师:谁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早晨的时候,我们在一条山沟潜伏起来,用茅草作伪装掩护自己。约莫11点钟的时候,敌人对自己阵地前沿的安全很不放心,就使用了燃烧弹。“我”发现邱少云身上烧着了,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可是邱少云同志像千斤巨石般伏在那儿纹丝不动,连一声轻微的呻吟都没有发出。黄昏的时候,我们勇猛地冲上了阵地,为邱少云同志报仇。

师:你把故事的来龙去脉基本上说清楚了。谁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呢?

生:1952年10月12日,为了夺取敌人占领的391高地,天亮以前,我们就潜伏在一条山沟里。约莫11点钟的时候,敌人使用燃烧弹,邱少云忍受着烈火焚身的巨大痛苦始终纹丝不动,一声不吭。黄昏时,我们取得了胜利。

师:我们在说主要内容的时候,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刚才这两位同学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给大家说了,现在你们同桌之间互相来说一说,好吗?

(生自由说)

师:下面来交流第二个小任

务,你们在文中圈画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生:我圈画的是“天亮以前”,还有第2自然段的“太阳渐渐爬上山头”,第7自然段的“约莫11点钟的时候”,第14自然段的“黄昏时”。

师:这些时间就提示我们这

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生:四个部分。

师:哪四个部分?你们在文中用“//”标示出来了吗?

生:标示了。

师:你们是用什么小标题来

概括各部分的内容的?

生:第一个部分,我用“隐蔽潜伏”。

师:你是用文中的词语来概

括小标题的。第二部分,你们是用什么小标题来概括的呢?

生:我是用文中的词语“伪装掩护”来概括的。

师:可以,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我用“潜伏纪律”来概括的。因为他们是潜伏隐藏在离敌人很近的地方,很容易被敌人发现,潜伏要求高,难度大,纪律严。

师:有道理。那第三部分可以用什么小标题来概括呢?

生:引火焚身。

师:她用“引火焚身”来概括第三部分的内容。同学们有何看法?

生:我觉得应该是“烈火焚

身”,因为如果用“引”,那就是说邱少云是自己把火引到身边来的,而邱少云其实没有动,是火烧到他身上来的。

师:是敌人打的燃烧弹,所以应该用“烈火焚身”或“烈火烧身”。那第四部分的标题是什么呢?

生:攻上高地。

生:夺取高地。

师:或者说“获得胜利”。请一位同学把小标题写在黑板上。

(生写小标题)

板块三   任务驱动,自读感悟

1.明确任务,自主阅读。

师:同学们,这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但是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什么呢?请大家读一读文中的“阅读提示”。

(生自由阅读)

师:读了“阅读提示”,我们知道学习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生读。)

(1)找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用心地读一读,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邱少云是怎样一位“伟大的战士”。

(2)课文写了邱少云和战友们潜伏的山沟环境,又写了邱少云任凭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两者有什么联系。

师:请大家带着这两个学习任务,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思,圈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在相关的语句旁边写下批注,也可以把你在阅读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困惑标注下来。

(生自读课文)

2.交流理解,分享感悟。

师:你们在阅读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新的问题?

生:我有一个问题:在第12自然段,为什么说“我”不忍看邱少云被烧死,但是又忍不住不看呢?

师:“我”的内心极其矛盾,是吧?等一会儿我们在交流的时候,你注意看看你提的问题能不能自己得到解决,还有什么困惑?

生:我的困惑是,“我”和邱少云只有几米远,为什么不去救邱少云?

……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自己

的困惑,我们带着这些困惑来参

与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如果你的困惑自己解决了,就举手示意一下。好,我们现在来交流分享第一个问题:你找到哪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

生:第12自然段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

生:我认为,第11自然段全段也是写“我”的心理活动。

师:也就是说,课文的第11、12自然段描写的是“我”的心理活动。细细揣摩“我”的心理活动,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从第11自然段可以看出,当时的邱少云如果要扑灭身上的火其实很简单,但是后面写他竟然在烈火当中纹丝不动,可想而知他的毅力是多么坚强。

师:说得非常好!邱少云身上的火是有办法扑灭的。怎么灭?

生:邱少云从火堆里跳出来,打几个滚,身上的火就可以熄灭了。

师:这是邱少云的自救方法。还有吗?

生:第二种方法是我们卧在

附近的任何一个人,如果跳过去把他拉出来,扯掉他着火的棉衣,也可以救出邱少云。

师:你看,邱少云自救是容易的,别人去救他也是容易的。但是能救吗?

生:不能救!因为当时我们隐藏的山沟离敌人的前沿阵地非常近,只要我们稍微动一动就会被敌人发现,而被敌人发现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计划了好久的非常重要的战役就会以失败告终了。

师:课文是怎么写的?能不能把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生:(读)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敌人的哨兵发觉,那么不仅是我们这一个班要牺牲在这里,也不仅是埋伏在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要受到重大损失,更严重的是我们准备了好久的这次作战计划要完全落空。

师:明白不能救的原因了吗?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齐读)

师:你们发现这一段在用词造句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我发现第11自然段用的关联词语很多。用“如果……就……”说邱少云自救的方法,用“如果……也……”讲他人救邱少云的方法,用“但是……就……”来转折不能救的原因,用“那么不仅……也不仅……更……”层层递进地说明不能救邱少云的理由。此时此刻,邱少云是有办法救的,但是又不能救,“我”的内心极度悲痛。

师:请大家在这些关联词语下面打上着重号。是的,为了这一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一次作战计划,虽然当时是有办法救邱少云的,但是不能救。所以,“我”的内心非常的矛盾,非常的痛苦,因为邱少云是“我”的战友啊!谁来把这一自然段给大家读一读,体会“我”当时的思想感情。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在当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救战友,但是仔细一想不能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邱少云被烈火焚烧。“我”的心怎么样?谁来读?

生:(读)我的心紧缩着……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师:对于这一段的心理活动

描写,你们有什么感受要表达的?

生:“我”担心的是邱少云突然忍耐不住,跳起来或者叫起来,但“我”又不忍看着战友被活活烧死。

师:邱少云还是一个年轻的战士,经历战火的考验还不多,而这个时候他却被熊熊的烈火团团围住,这是怎样的滋味?你们有没有被开水烫过?开水烫到你的手上,是什么感觉?

生:我被开水烫过一次,而且是被还没有达到100度的热水烫了一下,当时疼得我哇哇地叫,而此时此刻邱少云全身是被熊熊燃烧的烈火给包围着,我想他的痛苦简直是难以忍受的。

师:是啊,烈火焚身的痛苦是常人难以忍受的!所以“我”担心——

生:(读)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实在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

师:如果跳起来,或者叫出声来,那就会怎么样了?

生:(齐读)但是这样一来……更严重的是我们准备了好久的这次作战计划要完全落空。

师:因为担心,所以“我”不敢去看,就生怕意外的出现。那“我”为什么忍不住不看呢?

生:因为“我”希望火在邱少云身上突然熄灭。

师:此时此刻,“我”是多么希望能出现这样的奇迹啊!还有吗?

生:我觉得,“我”不忍看,是一种担心;忍不住不看,还是一种担心。这些担心是因为烈火焚身太过痛苦,太难以忍受,心疼战友,又担心暴露部队。

师:谁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来体会一下“我”的这种矛盾的、痛苦的、复杂的心理?

(生朗读)

师:(对先前提问的学生)学到这里,你提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你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体会一下“我”的矛盾心理。

(生朗读)

师:同学们,这篇文章的题目叫“我的战友邱少云”,而这里用了大量的笔墨写“我”的心理活动。这是为什么呢?

生: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从侧面写出邱少云虽烈火焚身还是纹丝不动的英勇气概。

师:这就是侧面描写的魅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