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四重奏”

作者: 王爱华 胡海舟

教学内容

世无良猫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恐,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选自乐钧的笔记小说《耳食录》

适合年级

六年级。

教学实录

一、理解题目,了解文体及出处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小故事,不过这个故事跟我们读的现代文不一样,它是一则文言文。故事的题目叫——

生:世无良猫。

(师板书:世无良猫。提醒“猫”字的第一笔为“撇”。)

师:“世无良猫”是什么意思?

生:世界上没有好的猫。

师:那这个“良”的意思就是——

生:好。

师:世无良猫,世界上没有好的猫。

师:好猫最重要的标志是——

生:捉老鼠。

师:那不捉老鼠的猫肯定是什么?

生:坏猫。

师:《世无良猫》这则故事选自清代文学家乐钧的笔记小说《耳食录》。这本《耳食录》,可与清代另一部很有名的小说——《聊斋志异》相媲美。可见《耳食录》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这本书中的一些写作方法还影响着后世的故事创作呢。《耳食录》里的故事都是用文言文写的。(板书:文言文)

二、“一重文”:初读课文,顺畅后明文意

(一)读准字音

师:文言文总是之乎者也的,特别难读。课前同学们都读了,想必已经读得很通顺了。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然后在小组里合作读一读。至于怎么合作读,怎么分配任务,你们自己考虑。

(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小组内合作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哪一组来展示一下?

(一小组齐读)

师:评价一下,他们读得怎

么样?

生:读得很整齐。

生:读得还很流畅。

师:整齐是说他们的声音很整齐,流畅是说他们读书不卡壳。两个人都很会听。还有谁补充?

生:我还有补充,好像没有感情。

师:哦,你要求挺高的。读第一遍就要读得有感情,这很难。我觉得他们的朗读还有一点值得肯定,他们读得——非常正确。正确主要是把字音读准了,我们来看一下,(指“恶”)这个字读——

生:wù。

师:这个字有两个读音,这里为什么读wù?

生:读“è”时是形容一个人坏,凶恶。这里指讨厌某种东西,要读wù,厌恶。

师:这是区分多音字的方法,叫什么?看“学习提示”。

生:音随义定。

师:字的读音是根据这个字在句子中的意思确定的。来,把这个词读三遍。(指“某恶鼠”,生读。)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让你们读三遍吗?因为重复是记忆之母。科学家说,要想记住一句话,一个事物,看它七遍,读它七遍就记住了。希望同学们多读。这里面还有一些字词挺难读的,我们一起读一读。(逐一指“遂、毡罽、率、腥膏”,生齐读。)

(二)读准停顿

师:难读的字词都读过了,再请一组读短文。你们是齐读,有没有其他读法?

生:我们可以尝试一人一句读。

师:好的,请读!

(生分句朗读)

师:还有一个同学没有任务,这样看来,这个故事一共几句话?

生:四句。

师:四句话,不够五个人读。(面向没有朗读的学生)虽然没有任务,但是你也听到了他们的朗读。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他们读得抑扬顿挫。

师:抑扬顿挫,音韵美,好!

师:我们评价刚才一组的读书,说他们读得字音正确。其实正确还有一个标准。有没有同学发现?

生:他们停顿得都很正确。

师:是啊,他们停顿得都很正

确。我们为什么要注意停顿?

生:因为这样可以使整篇文章

读起来更有感情,更突出它的意思。

师:这位同学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是更有感情,第二句话是意思更加明确。我们强调的是停顿,她刚才说的哪一句话更有价值?

生:第二句话。

师:是的。同学们,停顿的目的是为了使意思更加明确。举个例子,第一句话“某恶鼠”,谁讨厌老鼠?

生:某个人讨厌老鼠。

师:就是“某/恶鼠”。某个人怎么样?

生:某/恶鼠。

师:说得很清楚。再请一组合作读,把停顿读准确,使人一听就明白意思。

(一小组学生分句朗读)

师:哪些地方的停顿做得还不够?听出来了吗?

生:“猫既饱且安”,这个小句子读时没有停顿。

师:是啊,太快了。你来试一下!

生:猫∥既饱/且安。

师:很好,还有哪里停顿得不够?

生:率/不食鼠。

师:对啊,“率/不食鼠”,意思很明白。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停顿。世无良猫——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停顿准确,不仅能够让我们明白意思,更主要的是能读出短文的节奏感。听一听王老师怎么读。(范读)

师:是不是有一种韵味在里面?好,请同学们再读一遍,把这种节奏、停顿、韵味都读出来。

(三)读懂大意

师:同学们说说意思吧。

生:猫吃饱了却没有抓老鼠,反而与老鼠玩游戏,这只鼠因此更加凶暴。这个人非常担心,所以就逐渐不养猫了,以为天下没有好猫。

师:这里有一个字你理解得不准确,“‘遂’不复蓄猫”,你说成了“‘逐’不复蓄猫”,这个“遂”是什么意思呢?

生:于是。

师:把这句话的意思再说一遍,这个人害怕了——

生:于是就不再养猫了。

师:你读懂了那么多,真好!(请另一生)你说吧。

生:这个人非常讨厌老鼠,他把家里的钱财拿出来求了一只好猫。

师:你读懂了这个意思,还有吗?

生:有一个人,他非常讨厌老鼠。他拿出所有家财买了一只好猫,满足这只好猫。

师:腥或肥腻的食物是哪些食物?

生:肉、鱼。

师:那我们可以简单地说:给它大鱼大肉。

生:让这只猫睡在毯子上,这只猫吃饱了并且睡好了,就不吃老鼠,甚至与老鼠玩游戏。老鼠就更加横行无法了。这个人害怕了,于是就不再养猫了,以为天下没有好猫。

师:是啊,你把意思说全了,而且说得非常流利、准确,掌声送给他!

(生鼓掌)

三、“二重言”:细读感悟,剖析文言现象

师:刚才我们讲到一个文言现象——音随义定。我们再讲一个文言现象—— 一字多义。(出示:①厌以腥膏,眠以毡罽。②鼠以故益暴。③以为天下无良猫也。)你们看,三句话中都有“以”字,这些“以”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在小组里讨论)

生:我们组认为最后一句中“以”是“可能、以为、认为”的意思。

师:写上去!

(生板书:认为。)

生:我们组认为第一句中“以”应该是“于”的意思。

师:什么“于”?

生:就是满足于腥荤肥腻的食物,“以”是“于”。

师:于,满足于。有不同意见吗?我估计这儿同学们不懂,是吧?这个“以”就是“用”的意思。(板书:用)

师:要说好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先来看第三个文言现象——特殊句式:倒装句。同学们把“厌”和“眠”调到词语的最后,调换之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讨论讨论。

(生在小组里讨论)

生:我觉得是用大鱼大肉来满足猫,用毯子让猫睡觉。

师:第一句中的“以”是“用”的意思。第二句中的“以”最难,读懂了吗?

生:我们组认为这个“以”是“凭借”的意思。就是老鼠凭借着这样子更加凶恶了。

师:有没有其他不同的意见?

生:我觉得这个字的意思是“因此”,“因此,所以”。

师:“因此”包含两种意思,换一个字。

生:因为。

师:接着说,说清楚。

生:因为猫与老鼠游戏,所以老鼠才更加横行不法。

师:你说的一点都没错。这里,(师指“故”这个字)你把这个字的意思用“游戏”代替了,其实这个“故”就是“原因”的意思。这个原因有好多,还有什么原因呢?

生:猫既饱且安。

生:厌以腥膏。

生:眠以毡罽。

师:这第二句中的“以”就是“因为”的意思。(板书:因为。)

师:“三句中的‘以’的意思”是考查的第1题,同学们学得真好。

四、“三重章”:读出画面,致广大而尽精微

师:读这个故事,你脑海中有没有画面?谁来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

生:有一个人家里有许多老鼠,于是他想了一个主意。他用家里所有的钱买了一只好猫,买回来之后,喂给这只猫大鱼大肉,晚上睡觉让它睡毯子,猫吃了就睡,睡醒了就吃,所以猫不抓老鼠,有时候还跟老鼠做游戏,老鼠就更加凶暴了。这个人非常生气而又害怕,就把这只猫赶走了,以为天下就没有好猫。

师:这位同学其实说的不是脑中的画面,而是把这个故事从头到尾复述了一遍。读故事要有画面感,如果让你画一幅画,你会画些什么?

生:我会画一个人坐在一个很破的椅子上,家徒四壁。旁边趴着一只猫,可是猫却不抓老鼠。

生:猫和老鼠不知道从哪里偷来一只球,在一起玩耍。(生笑)

师:非常有想象力。猫和老鼠一起玩,就像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画面。说到这儿,你们都笑了。为什么觉得好笑呢?

生:我们都知道猫是老鼠的天敌,可是在这则故事里,猫却和老鼠一起玩耍。这让我们改变了以前的看法。

师:是啊,这样彻底打破了我们对猫和老鼠之间关系的看法。

生:我认为是养猫的人把猫惯坏了,可是他却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好猫。

师:所以你并不是笑这只猫,而是笑这个人。猫和老鼠之间的关系确实让我们觉得好笑,这个人的行为也让我们觉得特别好笑。

师:有一位画家也画了一幅画,我们一起看一看,(出示画作)关注一下画家笔下的猫是怎样的。这幅画的题目叫“无题”,如果是你,你会为这幅画取一个什么名字?小组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

师:我们来交流讨论结果,可以先描述画面。

生:我先来描述这个画面。画中的猫虎视眈眈地对着螳螂,弓着身子,仿佛下一秒就要扑上去把螳螂吃了。我给这幅画取的名字是“猫视眈眈”。但是我们组里的成员意见不统一,有人想的题目是“花猫在后”,我认为画中的猫和螳螂明明是相对的,怎么能说“在后”呢?

生:其他同学认为这只猫非常懒,怀疑它不会很快扑上去,所以取名“猫戏螳螂”。

生:我们这一组给这幅画取名为“猫懒得动”。我们认为主人已经把它养得很肥了,它胖得都站不起来了,所以就趴在地上与螳螂嬉戏。

生:我们组取的题目是“有好奇心的猫”。因为猫看着面前的螳螂,觉得很有趣,所以就在旁边关注它。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论中,我感觉到你们对这只猫的评价不是很高。其实这只猫还是有一点猫的本性的,但是肥肥胖胖的躯体让人感觉已经缺少斗志了。

师:还有位画家也画了一幅画,我们再一起来看看,(出示画作)小组里再讨论讨论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