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举措
作者: 白金凤 安利利 张玉新[摘 要] 北京2022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向全世界展示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北京冬奥精神是体育战线乃至全国人民的一面新的思想旗帜,是新时代背景下通过伟大实践孕育和诞生的精神标识,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宝贵财富,对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四个自信”、锤炼意志品格、培育奋进精神、树立远大理想有重要意义。北京冬奥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做到“有目标”“有组织”“有过程”“有创新”“有宣传”,讲好北京冬奥故事,传承北京冬奥基因,从而实现服务人、把握人和培养人的目标。
[关键词]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北京冬奥精神;实践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开放课题(2022YB02)
[作者简介] 白金凤(1988—),女,河南灵宝人,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团委书记,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研究;安利利(1989—),女,北京人,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团委书记,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青年研究;张玉新(1968—),男,山东泰安人,硕士,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通信作者),主要从事球类课程教学与训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02-0005-04 [收稿日期] 2022-11-17
在北京2022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发扬北京冬奥精神,以更加坚定的自信、更加坚决的勇气,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1]探索北京冬奥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举措能有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提升育人实效。高校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北京冬奥精神引领大学生开展“常规+主题”的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实现精准教育、精准管理、精准服务。
一、北京冬奥精神蕴含的丰富内涵
北京冬奥精神展现了中国精神的独特魅力,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
(一)北京冬奥精神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在百年变局叠加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大环境下,北京举办了2022冬奥会、冬残奥会,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遵循“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实行双闭环管理模式,涉及多个部门数十个业务领域、3 000多项重点任务,1.9万名赛会志愿者、20万人次城市志愿者、广大建设者齐心协力,疫情防控精准有效,区域交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冰丝带”“雪飞天”“雪游龙”“雪如意”等场馆精彩亮相,体育健儿不畏强手,中华文化与奥运文化竞相绽放……北京2022冬奥会、冬残奥会成为疫情防控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性体育盛会,这无疑是北京冬奥精神的生动展现。高校应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激励大学生在实现伟大梦想的征程中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建功立业。
(二)北京冬奥精神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力支柱
北京2022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期间,城市疫情防控临危不乱,3个赛区一流、专业、周到的赛事组织和服务保障,4场饱含圆融和合等中国理念的开闭幕式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贯穿始末,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和冰雪文化、奥运文化的完美融合,以大道至简彰显悠久文明传统,全球数十亿观众关注赛事,成为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这足以证明:北京2022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时代内涵已超出体育比赛的范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成功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挖掘利用北京冬奥文化资源,坚定文化自信,更加自信从容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1]高校应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注重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实践中塑造精神,坚定“四个自信”,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北京冬奥精神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写照
北京2022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8个专项工作议事协调小组通力协作,从打造场馆设施,到完成赛事组织,再到赛事服务保障及全世界运动员的精彩比赛,都是在全球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环境下完成的,把健康第一放在首位,严格实施防控,赛事期间,仅0.45%闭环阳性人员,且均得到有效治疗,城市防控动态清零,赛事成功落幕,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非凡的领导力和执行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我们成就伟业最可靠的主心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综合国力,为成功办奥提供了强有力的底气和最坚实的保障!”[1]新时代大学生应弘扬北京冬奥精神,苦干实干、知重负重、勇毅前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四)北京冬奥精神是升华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的具体体现
奥林匹克精神是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它承载着全世界人民对和平、团结、进步的美好向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疫情席卷的挑战面前,北京2022冬奥会、冬残奥会作为奥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团结”之后如期成功举办的首场奥林匹克盛会,是公平、公正、平等、自由的体育竞技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自我超越精神及“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的成功实践[2]。赛事筹办期间,3.46亿人民参与冰雪运动,新型制冰技术助力打造史上“最快的冰”,气象预报技术提供“分钟级”精准预报,10项奥运会纪录和1项世界纪录诞生,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全项参赛,勇夺冬奥会9枚金牌、15枚奖牌,冬残奥会18枚金牌、61枚奖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给全世界青少年搭建了重要舞台”“传播和弘扬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价值观,全方位开展文化交流,加强彼此沟通理解。”[3]新时代大学生应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葆有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必胜决心,展现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
(五)北京冬奥精神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驱动
北京2022冬奥会、冬残奥会在疫情下为全世界90个国家地区约3 000名运动员搭建开放共享的舞台,从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到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再到“同心”奖牌,冬奥参与者“国之大者”的中国形象、“自信包容”的中国气派、“坚韧不拔”的中国力量、“不断突破”的中国品质、“团结一心”的中国风范,既表达了全世界人民的心声,又将奥林匹克运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结合,展现了强大的组织力和社会动员力。在疫情、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之时,新时代大学生更要认真领会和践行北京冬奥精神,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发展,全方位提升自己,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二、北京冬奥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北京冬奥精神的概念。北京冬奥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和党的伟大精神传统在新时代的新发扬[4],这高度肯定了北京冬奥精神深邃的价值意蕴。
(一)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深刻指出,“胸怀大局,就是心系祖国、志存高远”,“以为国争光为己任,以为国建功为光荣,勇于承担使命责任,为了祖国和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拼搏”[1]。将胸怀大局的北京冬奥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培植大学生的爱国之心,教育大学生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二是坚定大学生的强国之志,将北京冬奥精神在新时代大学生心中播种,并转化为坚定信念;三是实践大学生的报国之行,激发大学生的报国斗志,以实际行动贡献青春力量。
(二)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自信开放的北京冬奥精神:“雍容大度、开放包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递深厚文化底蕴,以大道至简彰显悠久文明理念,以热情好客展现中国人民的真诚友善,以文明交流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友谊。”[1]将自信开放的北京冬奥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带领大学生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信仰;二是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有助于当代大学生锤炼意志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迎难而上的北京冬奥精神:“苦干实干、坚韧不拔,保持知重负重、直面挑战的昂扬斗志,百折不挠克服困难、战胜风险,为了胜利勇往直前。”[1]将迎难而上的北京冬奥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是教育引导大学生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怕吃苦、敢于牺牲、勇于奉献;二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敢当大任、不惧困难、直面挑战。
(四)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培育奋进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追求卓越的北京冬奥精神:“执着专注、一丝不苟,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精心规划设计,精心雕琢打磨,精心磨合演练,不断突破和创造奇迹。”[1]将追求卓越的北京冬奥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培养大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让拼搏奋斗的精神落实落细到日常学习工作中;二是帮助大学生深刻领悟紧密团结、协作配合的重要性,培育大学生不断超越自我、战胜自我的勇气;三是练就大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五)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协同联动、紧密携手,坚持‘一起向未来’和‘更团结’相互呼应,面朝中国发展未来,面向人类发展未来,向世界发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热情呼唤。”[1]它不仅是北京冬奥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精辟表达。将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引领大学生要有敢于屹立时代浪潮之上,干前人没有成就过的事业,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的信念;二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的决心。
三、北京冬奥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举措
高校应“有目标”“有组织”“有过程”“有创新”“有宣传”地引领,指导大学生开展“常规+主题”的各类活动,提升育人实效。
(一)“有组织”:坚持“以党带团”,形成联动机制,构筑合力育人平台
高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北京冬奥精神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充分利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第一、第二课堂联动机制,发挥以党带团的实践模式,以党团学研社学生骨干为抓手,建立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加强纵横沟通和共建交流,利用形式多样的团学活动,将北京冬奥精神以可视化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以搭建齐抓共管、运转高效的合力育人新格局。
(二)“有目标”:围绕立德树人,建立引领机制,突出以体育人特色
高校应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体育的专业特色,不断拓宽顺应时代发展、符合大学生特点、富有奥林匹克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形式,做好顶层整体设计,积极探索实践,抓好经验总结,引领团学组织把北京冬奥精神挖掘出来,持续强化实践养成。
(三)“有过程”:服务现实需求,健全运行机制,发挥团学研社功能
高校应坚持服务为中心,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在共享资源,精简流程,扶持精品团队,营造良性氛围等方面为团学研社提供支持;以进支部、进课堂、进报告、进网络等多渠道开展技能指导、课题研究、学术论坛、文化宣讲等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功能,使第一、二课堂同频共振;不断适应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的变化和需求,实现活动联办、资源联用,提高参与度、生动性和直观性,助推党团学研社协同育人更加有效,提升“三全育人”整体效能。
(四)“有创新”:力推品牌建设,创建探索机制,激活第二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