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研究

作者: 申嘉龙 梁军 李义兵 秦芳诚

冶金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研究 0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的创新点,也是专业与课程建设的重点。桂林理工大学冶金工程专业研究专业核心课程群课程思政协同教学机制,构建以课程思政为纽带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群—课程模式,完善专业核心课程群课程思政监督、评价与保障机制,培养冶金工程领域具备专业知识体系、实践和创新能力及职业综合素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广西冶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 冶金工程;课程群;课程思政;思路研究

[基金项目] 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冶金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课程思政协同教学机制的研究与实践”(2022JGZ131)

[作者简介] 申嘉龙(1987—),男,广西桂林人,博士,桂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冶金有限元仿真和冶金无损检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02-0069-04 [收稿日期] 2023-06-15

一、课程思政与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理念。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

有研究指出,目前高校课程思政研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一是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二是研究合力有待提升,缺乏系统性、体系化研究,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三是研究不完整,覆盖面不够大,表现为没有开展系统性的课程群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缺乏对课程思政理念、机制等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

为了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改革和完善高校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而专业课程群的提出,则是高校对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改革和研究的必然结果。开展有利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化,注重课程建设的辐射作用、规模效应的课程群建设是高校课程建设实践的发展趋势之一[2]。思政元素是当前高等教育中课程之间的纽带,通过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使课程群内各门课程协同发展,发挥整体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通过课程思政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实践和创新能力及职业综合素养[3-5]。

二、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桂林理工大学冶金工程专业抓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设契机,重新梳理专业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确定“冶金传输原理”“冶金物理化学”2门专业基础课及“有色金属冶金学”“钢铁冶金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3门专业必修课为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以下问题。

1.专业核心课程缺乏协同教学机制。学生掌握的专业核心知识比较单一,能够理解单个知识点,但无法将知识点串联,对知识面的理解不足,知识体系不连贯,缺乏联想记忆和发散思考的能力。

2.单一核心课程的思政教育成效甚微。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已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但学生反映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单一,课程使用的思政案例不典型,且不同课程的思政元素重复性较高。

3.教师和学生缺乏课程思政的积极主动性。任课教师缺乏课程思政的积极主动性,无法做到言传身教,学生对专业核心课以及课程思政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忽视学生的价值塑造,学生不重视课程思政学习。

4.专业核心课程的思政教学没有持续改进。思政教学没有具体的评价管理办法,缺乏分析—评价—反馈—持续改进的机制,教师无法评价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效果,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评价等内容的实施和改进缺少持续性。

三、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冶金工程专业各核心课程自成体系,彼此孤立,课程之间缺乏横向与纵向联系,没有形成专业核心课程群。课程缺乏关联性,导致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比较单一,对专业核心课程知识体系的掌握不连贯,学生没有深入理解专业定位和冶金产业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对专业的认同感较低。

2.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仅停留在对单门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研究,属于基本单元的思想政治研究,没有从课程群的角度思考思政元素的融入,思政案例体现的价值层次不明显、使用逻辑不清,无法建立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思政联系。核心课程内容与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生态环境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理念匹配程度较低。

3.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深,教学过程无法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力度不够,思政元素融入的方法不多。

4.专业核心课程群的课程思政教学缺少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没有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掌握不清,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结果评价方法较为单一,没有完全建立具体的教学与学习指标体系。

四、主要的教学改革思路及措施

(一)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群协同教学机制

1.分析课程共性特征,明确各课程的特色,分析课程区别与联系。5门核心课程知识内容涵盖矿石选冶、金属冶炼、金属加工,共同服务于冶金全产业链,但课程侧重点不同。“冶金传输原理”“冶金物理化学”偏重对冶金基础知识的介绍,注重介绍矿石选冶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定律,教学内容支撑金属矿石的选冶技术需求。“有色金属冶金学”“钢铁冶金学”教授学生有色金属及钢铁的冶炼方法、对应金属冶炼工艺过程、为矿石选冶的后续流程;“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包括金属材料最后加工成型阶段的核心知识,对应知识的最终应用。

2.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构建政治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与理论知识高度融合的课程教学目标。对专业整体的思政目标进行细化与分解,落实核心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德育素养要求,将课程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德育目标。要求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理解职业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形成爱国、拼搏、奉献的意识,牢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课程教学目标案例如图1所示。

3.厘清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形成核心课程群教学合力。根据专业核心课程服务冶金产业矿石选择—冶炼—加工成型等各个环节特征,重构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面对复杂冶金工程问题时,能够有效地识别其中用到的冶金传输原理与冶金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和定律,综合利用“有色金属冶金学”“钢铁冶金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中的专业核心知识进行分析、解释、设计冶金过程,优化产品设计,掌握质量控制技术。明确各课程的先后修关系,突出各课程相互衔接的知识内容,做好承上启下。加强课程之间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制定课程群知识导图,以点—线—面形式串联,学生既能总体掌握核心课程群的教学内容,又能重点学习单个课程知识点,同时厘清各课程之间的联系。整合各课程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案例、图片、视频、线上课程资源等,形成冶金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资源库,各门课程共享教学资源。

4.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提升教学质量。以各核心课程任课教师为基础,组建由2~3名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并实施课程负责人制。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分享教学经验,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教学目标,以及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及核心课程群中的地位和作用,各单元教学内容能支撑课程教学目标,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强调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设计和方法。

(二)加强核心课程群思政元素挖掘

1.总结归纳新时代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和事件。结合地方高校冶金工程专业特色,考虑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兴趣,进行思政元素的筛选。

2.进行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确定核心课程群总体思政目标及思政元素。将总体思政元素划分为唯物辩证主义的科学价值观、“碳中和”及节能环保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刻苦钻研、勇攀学术高峰的工匠精神三大模块。

3.围绕三大思政元素模块,根据不同课程对应的思政目标,积极深入挖掘思政案例,将思政元素融入对应课程内容中,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群课程思政案例库。

4.在课程教学内容和设计中体现建立的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职业道德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情感共鸣、榜样示范、引导教学等方法进行课程思政教学。

(三)构建以课程思政为纽带的地方高校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群—课程建设模式

1.突出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及课程群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将课程思政作为群内各个课程之间的纽带和“润滑剂”,以思政元素为基础,串联课程内容知识点,构建课程与课程间的思政联系。将冶金工程核心课程群中体现的节能环保、“碳中和”理念及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辐射到整个专业课程群建设中,形成思想政治引领的专业课程体系典范。

2.加强核心课程群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培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意识、思想政治能力,促进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改进。一方面,要求教师将思政元素深入结合专业知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规范学生职业道德,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另一方面,充分发掘自身特点,形成教师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3.在课程群及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充分调研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及绿水青山建设理念,将广西冶金产业特色融入课程思政案例,作为核心整体,支撑冶金工程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高度,让学生深入理解专业定位和冶金产业在我国的重要地位,提升专业认同感。

(四)革新专业核心课程群课程思政的管理、课程评价与保障机制

专业课程群的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具体保障制度及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在专业层面,建立冶金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课程思政实施管理办法,明确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课程思政考核评价相关要求及管理办法,以及课程思政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制订了冶金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规划方案,对所有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要求和规划。在学院层面,建立了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制度、课程思政资源及平台管理制度等,进一步规范课程思政的实施、管理,保障了课程思政的顺利进行。

五、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意义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冶金工程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冶金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的课程思政建设,以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为中心,强调节能环保意识、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工程职业道德等三方面,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促进社会治理的进一步完善与和谐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2.促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建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群—课程”模式,提升冶金工程专业的实力。课程群建设体现关联性和整合性,课程间内容的整合优化,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服务于课程建设,支撑课程体系,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加强师资队伍水平,提升冶金工程专业实力。

3.打破冶金工程大产业、小学科局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广西拥有千亿级冶金产业,但高等教育中冶金工程专业发展却相对薄弱,处于大产业、小学科的尴尬局面。通过建立服务于金属资源开采、冶炼、加工的广西冶金产业链发展的专业核心课程群,融入课程群课程思政建设,坚持与产业的开放融合,培养以服务广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融入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核心需求,打破广西冶金工程大产业、小学科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刘玲.高校课程思政的资源及开发研究:基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分析[J].高教学刊,2021,7(19):164-167.

[2]罗文斌,晁自胜,范金成.面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材料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J].高分子通报,2022(7):85-8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