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贸港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作者: 文江玲 陈张承[摘 要] 海南高校大学生是海南自贸港建设中防范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网络空间是高校意识形态争夺战的重要阵地。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需要面对大学生网络依赖度高、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有待增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不够、高校教育活动实效性不强等新问题和新状况。意识形态领域既有外部冲击又有内生问题,高校要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找准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构建协同监管机制,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精准发力强化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
[关键词] 海南自贸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
[基金项目] 2022年度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海南自由贸易港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与防控研究”(HNSK〔ZC〕22-180);2021年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政专项)(RHYjg2021sx17)
[作者简介] 文江玲(1980—),女,海南东方人,法学硕士,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陈张承(1971—),男,海南乐东人,法学硕士,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02-0157-04 [收稿日期] 2022-11-01
当前,海南自贸港建设蓬勃发展,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发展格局下,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风险也随之增加。大学生是海南自贸港建设中防范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之一,网络空间是高校意识形态争夺战的重要阵地。真实而动态地掌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状况,是守好网络主阵地的重要前提。
一、海南自贸港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状况
本研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网平台面向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各专业在校学生发放电子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439份。问卷从大学生使用网络情况、对意识形态关注度、风险意识及教育形式等方面设置25道题目,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现状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
(一)大学生网络依赖度高,但时事关注度较低
伴随着网络成长的当代大学生,网络深度融入其生活和学习中。在问及“你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长是多少?”时,超过50%的学生选择了6小时以上。在问及“你平常使用新媒体占用时间最长的是什么?”时,66.11%的学生选择消遣娱乐,21.34%的学生选择社交联系。在问及“你经常关注哪些类型的热点事件?”时,社会热点、娱乐新闻等是大学生主要关注的内容。
从以上调查可知,大学生对网络依赖度高,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但从大学生使用新媒体占用时间来看,近90%的学生是消遣娱乐和社交,只有10.46%的学生关注时事新闻,其中大多数学生仅关注社会热点和娱乐新闻等。由此,在进行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对网络的“亲近感”,积极采用网络教育方式;另一方面教师要提高政治敏锐性,引导大学生在获取网络资讯时密切关注涉及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时事政治。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影响力较大,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有待增强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在大学生中更具有吸引力,是其查找资讯的首选途径。在问及“你是否关心(评论)新媒体的热门话题或事件?”时,仅有1.26%的学生选择从不。在问及“你了解党和国家有关政策的重要信息渠道是什么?”时,选择网络媒体的高达88.66%。在问及“你认为我国官方媒体(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的影响力如何?”时,56.30%的学生认为影响力较大,25.21%的学生认为影响力很大。在问及“网络上舆论,你更相信哪一个?”时,87.82%的学生选择政府。在问及“当你需要了解、求证党和国家有关政策的重要信息时,你会选择哪些媒体渠道?”(多选)时,选择最多的为国家级新闻门户网站、政府网站、网络大V(微博、微信)等。
从以上调查可知,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力较大,大多数的学生会关注新媒体的热门话题或事件,了解党和国家有关政策的重要信息渠道主要是网络媒体。在网络媒体的影响力方面,大多数学生认为我国官方媒体(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的影响力较大,需要了解、求证党和国家有关政策的重要信息时,会选择相信政府网站和国家级新闻门户网站等主流媒体,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度较高。但也发现,5.88%的学生认为官方媒体(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的影响力较小,12.18%的学生选择相信媒体和个人,部分学生选择通过商业网站了解、求证党和国家有关政策的重要信息,说明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仍有待增强。
(三)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和筛选能力,但仍存在被误导风险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大学生作为网络信息的使用者和传播者,应当具备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和筛选能力,这样才能防范网络意识形态渗透。在问及“你听没听说过网络意识形态?”时,15.13%的学生选择没有听说过。在问及“是否赞成互联网已成为领土、领海、领空之外的第四种空间主权?”这一说法时,84.45%的学生选择是。在问及“你是否会相信被网络上誉为‘打假斗士’‘青年导师’等‘网络意见领袖’所发表的言论?”时,仅2.52%的学生选择相信。
从以上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网络意识形态认知,在面对各式的网络言论时,学生能够辨别判断,具备一定的抗干扰能力,政治立场较为坚定。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对网络信息真实性的判断能力较薄弱,易受一些错误言论误导,如近50%的学生受过不实的网络舆情引导,存在一定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
(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有所创新,但影响力有限
近年来,各高校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相关教育,同时借助官网、微信公众号及易班等新媒体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获得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途径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媒体、社会实践、专题讲座及班会活动等方式。尽管学校比较重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也采用了多种方式开展教育,但整体引导力欠佳,影响力有限。如在关于使用易班、公众号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调查中,多数学生认为效果一般,甚至没有效果。对于学校宣传栏、官网及官媒等信息,学生的关注度并不高。在学校开设媒介素养的课程或讲座方面,仅有50%的学生参加过。在问及“学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效果如何?”时,仅有33%的学生认为有引导力。
二、海南自贸港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因素
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当前海南自贸港建设正处于深刻变革和调整期,意识形态领域既有外部冲击又有内生问题,对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有着深刻影响。
(一)多元化价值观淡化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
海南自贸港建设进程中,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各种思潮碰撞交锋的主阵地。多元文化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是,多元文化也催生了多元价值观[1]。一些错误思潮利用自身在网络时代文化传播方面的优势,通过网络强势传播。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定型时期,扭曲的价值观通过片面捕捉、剪辑信息等,具有强大的诱惑性和误导性。以互联网作为其获取资讯、娱乐及交流主要方式的大学生,难免会受到非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部分大学生因识别错误信息能力欠佳而被诱导,甚至在价值观选择上出现了偏离甚至扭曲。多元化价值观的强制传播淡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冲击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二)社会转型期失范现象滋生意识形态非理性倾向
当前海南自贸港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会出现一些不稳定因素,在短期内可能出现发展与社会期望存在差距的现象。由于各方利益重组、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及个人的社会期待不能得以满足等因素影响,使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凸显。在政治、经济及道德等领域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范现象,引发一些社会负面情绪,如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恶意诱导、煽动和炒作,容易诱发网络暴力、网络民粹等意识形态非理性倾向。部分大学生受网络舆情偏激化、极端化及受人操纵等因素影响,是非判定标准出现错位甚至遭到颠覆。
(三)高校网络阵地引领力欠佳、话语权分散
当前,一些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低俗文化借助网络衍生且不断传播渗透,与主流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2]。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单一、可控性强有所不同,网络传播中的各种信息鱼龙混杂,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具有反权威性、去中心化等特点,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尽管高校非常重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也展开了相关工作,但仍存在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引领力欠佳、话语权分散等不足。一方面,大量未经筛选和甄别的信息冲击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在互联网上抢占舆论阵地;另一方面,高校在网络监督、预警及检测等方面缺乏相关网络技术支持,意识形态导向能力不足,把控能力不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缺乏吸引力,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和话语权。
(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不强、影响力不足
尽管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建设了易班、公众号等网络教育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实效性不强、影响力不足等问题。一方面,学校组织的活动影响力不足,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学校组织的意识形态教育大多是理论性的,教育内容与社会实践相脱离,缺乏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及纠正认识偏差、辨别虚假信息及引领社会舆论等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不完善。现有平台数量少、质量欠佳及影响力不足,平台更新慢、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思政氛围营造不够充分。网络思政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新渠道、新平台,其作用发挥达不到预期的成效,教育管理环节存在弊端,没有形成有效合力。
三、精准发力强化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面临严峻的挑战。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要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找准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构建协同监管机制,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精准发力强化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
(一)守好网络主阵地,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
守好网络主阵地,将网络的舆论导向牢牢把握在手中,这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要把握网络舆论导向,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地位。在尊重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统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加强网络主流思想舆论引导,积极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使广大学生在网络上获取正面积极的信息。在发生舆情时,必须把控好网络舆论的风向,做好舆论导向监测,对网络不当言论、煽风点火等舆情要及时发声、适度干预,避免主流意识形态失语。其次,要注重实效,精准引导。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既要讲究数量,又要追求质量。高校要精准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及时回应社会热点、敏感问题,真正发挥解疑释惑的作用。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要有理有据地对形形色色的错误意识形态展开批判,及时主动出击批驳谬误、澄清误解和消除杂音,并纠正大学生错误观念,切实消除消极影响,为大学生成长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最后,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意见领袖,形成正向舆论引导氛围。培养鼓励和支持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担任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意见领袖,形成朋辈效应。
(二)着眼实际需求,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感染力
在调查中,问及“你认为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应该怎么做?”时,86.55%的学生认为关注现实问题,加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宣传。问及“你认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重点是什么?”时,超过50%的学生选择加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与纠正认识偏差。
在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中,如果没有关注现实问题,尊重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可能使教育成为理论的简单灌输,从而缺乏应有的感染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感染力,首先要丰富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其次要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意识形态教育。高校要营造弘扬主旋律的文化氛围,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以微信公众号、微博及抖音等大学生常用的网络媒介为宣传阵地,促进大学生从自身出发宣扬主流意识形态,形成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意识的实际行动,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3]。最后要加强自我教育,培养大学生风险辨识能力。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既要激发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内生动力,又要激发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主动思考[4]。只有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意识形态的风险,主动提升自我甄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才能有效避免意识形态建设陷入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