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驱动的翻转课堂2.0教学模式理论探讨

作者: 于楠楠 王卫东 孙月娥 刘君 刘恩岐

创造驱动的翻转课堂2.0教学模式理论探讨0

[摘 要] 翻转课堂2.0顺应智能时代知识的变化及教学信息化的发展,采用创造驱动的教学方法,颠覆了传统的先学习知识后培养能力的教学过程,更加关注学生分析、评价和创造的高阶能力。对翻转课堂1.0当前的情况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翻转课堂2.0的理论结构进行讨论,期望为翻转课堂2.0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翻转课堂;创造;布鲁姆;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 2015年度江苏省教育厅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徐州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品牌专业建设”(PPZY2015B153);2019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改革研究课题“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食品一流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2019JSJG301);2020年度江苏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课题“创造驱动的食品工厂设计翻转课堂2.0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2019-R-76390);2018年度徐州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基于SPOC的‘两性一度’教学模式研究——以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课程为例”(YGJ1926)

[作者简介] 于楠楠(1991—),女,安徽宿州人,博士,徐州工程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与研究;王卫东(1971—),男,山西临汾人,博士,徐州工程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5-0157-04 [收稿日期] 2021-08-19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迎面而来,对社会的冲击与影响前所未有。以自动驾驶、无人工厂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在各种场景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并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融合,推动着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引发了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岗位形态的深刻变革[1]。未来有越来越多由人工完成的工作岗位将会消失,转而被机器取代,这对社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等教育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生的批判思维、创造能力等高阶能力为目标,创造出和人工智能能力构造有所区别的竞争优势[2]。

2018年,教育部在《有关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高校的基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求对学校的教学秩序进行规范,严格管理,将高校中大量存在的“水课”淘汰,建设以学生高阶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金课”,并提出建设“一流课程”,认为所谓金课就是具有高阶性、创造性及挑战性的课程,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辨能力等高阶能力。中国非常多的教育工作者很早便察觉到了高校教学出现的问题,并且尝试了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研究和实践,其目的主要是依靠教学变革,使教学由知识传输过渡为对学生能力的培育。翻转课堂就是一种增强学生高阶能力的教学方式,在许多高校中受到青睐。

一、翻转课堂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从“Flipped Classroom”或是“Inverted Classroom”翻译而来,最早出现于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山区学校——林地公园高中,该校教师Bergmann和Sams给无法正常上课的学生录制教学视频并进行了共享,没想到受到众多学生的喜欢[3]。从第一次共享视频的简单实践演变到目前多种模式的翻转课堂,在数十年的时间中,翻转课堂渐渐得到了全世界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并且对其进行了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虽然在翻转课堂的界定上各执一词,教学方式也各式各样,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即将教师的知识传授设置在课前,依靠学生主动学习来实现,将知识内化及转移的环节设置到课后,依靠教师精心准备的自主性学习项目,以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展开的社会性互动为基础实现的[4]。

根据修订后的布鲁姆教育认知目标,人的认知发展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并以金字塔的形式呈现。翻转课堂的主旨是打造围绕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将知识内化的次数与深度增加,将知识内化的难度拆分[5]。目前,大多数翻转课堂教学实践采用的基本模式为: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师提前录制的微视频学习新的知识和概念,并完成预习作业(也称预学单或导学单),达到“记忆”“理解”“应用”等低阶层次的学习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小组合作等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教学方式,达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在此基础上达到“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层的学习目标。此种教学方式把翻转课堂解读成“教学程序的翻转”,也就是把以往课堂上开展的知识教学活动转移到课前进行,把课后的知识内化转移到课堂进行,增加一次知识内化的次数。对课堂前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时间再次分配,对课堂结构做出调整,把学习的权利从教师过渡到学生,由“围绕教师的教为核心”过渡到“围绕学生的学为核心”,它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依靠更加现实的实践演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思维,得到更加真实的学习感受。

(二)翻转课堂存在的问题

翻转课堂对传统课堂的组织形式进行了过程性的颠覆,但是课程组织还是以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节点来划分,其主要优势体现在:需要学生运用记忆、理解、应用等低阶能力的环节被放到了课下,需要教师真正发挥支持作用的强化巩固环节则由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完成。

然而,由于学习“效应天花板”和“认知天花板”的存在,这样的认知过程基本上还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为主,不常有机会达到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水平,只能称为翻转课堂1.0(见图1)。其特点表现为:无论在学习的哪个时间段,不管个性化学习还是集体交流,学习过程都以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主。尽管许多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师始终期望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培育出来,像分析、创新及评估的能力,不过在现实中我们发现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跟预期相比相差甚远[5]。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翻转课堂并非只有单独一种教学方式。很多学者依据翻转课堂的目的,创造出非常多的教学方式,有塔尔伯特提出的翻转课堂方式,拉姆齐·马萨来姆创造的“探索—翻转—使用”方式,杰基·格斯坦(Jackie Gerstein)创造的“感受式参与—观念探索—有意义创建—演示和使用”等。有了翻转学习观念之后,翻转课堂与其他的教学战略进行整合,诞生了翻转探索学习、翻转活动学习及翻转同伴教学等非常多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其目的是通过翻转课堂完成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创造、评价和分析的高阶能力目标。不过从教学构造序列的层面来说,大部分翻转课堂还是延续了以往从低到高的教学序列,有所变化的是教师的课堂讲课改为视频。不过,翻转课堂最实质的特点并不限制为观看视频,课堂上也不限制为完成作业,而是依靠视频将知识传授转移到课外进行,进而节省更多的课堂时间进行深入和有意义的学习。

二、走向创造驱动的翻转课堂2.0

由图1中的金字塔表明,一个人只有彻底掌握那些低层次的认知目标后,才能有效地掌握更高层次的思维,只有最擅长的学习者才有机会到达金字塔的顶端。因此,适应未来智能时代对人才创造能力、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的要求,我们迫切需要对翻转课堂1.0进行深化升级。翻转课堂2.0正是适应这一时代要求而出现的。

(一)翻转课堂2.0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翻转课堂2.0教学策略见图2,其构成阶段有三个:规划时期、准备时期、实施时期[6,7]。此种教学方式突破了翻转课堂1.0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划分,是翻转课堂1.0的改进与升华,其将知识的学习目标暗含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完成任务时,也完成了对知识的内化。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我们急需具备创意设计、创意素养和创意潜能的创新人才。翻转课堂2.0指出教育目标需要从“创造”开始,依靠“自下而上”的认知增强和“自上而下”的思维创新,重视学习思维,通过三次知识内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创造驱动的深度和智慧学习。

(二)翻转课堂2.0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翻转布鲁姆”。2012年,加拿大的中学教师雪莉·赖特(Shelley Wright)翻转了布鲁姆的教育认知目标分类法,形成了教学目标分类3.0版本。“翻转布鲁姆”颠倒了从记忆到创造的金字塔结构认知过程,认为应该直接从金字塔顶部的创造开始,依次向下完成评估、分析、应用、理解和记忆,对布鲁姆分类认知目标的顺序进行了颠倒。她的观点是,教学和学习并不是由低阶思维过渡到高阶思维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是先由创造、评估、分析高阶认识入手,然后才会发展到理解及记忆等低阶思维[8]。翻转课堂2.0突出的是位于最高阶层的“创造”目标,学习者在进行“创造”的时候,还能锻炼其评估、分析、使用和理解等思维,这会诞生全新的自上至下的教学目标实现路径。此种教学方式与翻转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完美融合,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如果仅仅从外在形式来看,“翻转布鲁姆”对从识记到创新的认知过程截然相反,和传统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有关的金字塔正好相反。实际上,“翻转布鲁姆”和“典型的布鲁姆”是一脉相通的,主要是因为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在排序上针对的是认知环节的繁杂程度,而不是教学顺序翻转,“翻转布鲁姆”只是对教学次序实施了翻转,而不是对认知环节的繁杂程度实施了翻转,创造还是最复杂的认知环节,记忆也还是最简单的认知环节。所以,它并没有对从识记到创造的过程进行改变,两者没有矛盾。“翻转布鲁姆”其实是通过高级认知活动进行教学,用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或是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深刻的体验,比如当某个成年人从网上购买了一个由若干块木板组成的书架,他安装时并不需要通读说明书,而是根据以前的生活经验即可完成书架的安装,仅在遇到疑问时才有针对性的查阅说明书。

不管是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还是加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记忆和理解,都是从高阶认知环节入手的,因为目标并不是根据固定的顺序由低级过渡到高级实现的。其实在布鲁姆原手册里面,关于“评价”过程给出了下面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评价被当作是依赖于全部其他类型的行为,因此,它被置于认知领域的较高位置,但它不一定是思考或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最后一步。在一些情况下,评价过程是获取新知识的序曲,是尝试新理解和应用的开始,或者是深入分析和综合的前奏。我们的观点是,同样的论点也适用于分析和创造力。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和学习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依靠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某种情境中也就是社会文化背景中,通过其他人(主要是教师和同学)的协助得到的[9]。因此,不能通过教师将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只有个人建构方能真正掌握知识。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过去不同形式的学习里,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所有事物都有个人的看法。即使是一些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问题,但是在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还是会参考过去的相关经验,在已有认知能力的基础上,给出他们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3.靶向学习模型。翻转课堂2.0的理念是翻转课堂1.0理念的升华,将打靶理念融入教学和学习过程,任务通过创造驱动学生的学习,可以使学习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在打靶的准备阶段,打靶者瞄准靶心进行射击,以“击中靶心”为核心目标,这也与医学上所使用的靶向治疗方法有同样的原理,创造力成为学生整体学习经验的直接驱动力和明确的靶心。在实现“创造”目标的环节中,打靶人员可能无意识地击中任何一个或几个认识、理解、应用、分析和评价的环节,因此没有必要强调记忆、理解、应用、分析和评价等基本环节直接实现创造环节。创造性学习关注的是“创造”本身,只要达到“创造性”(不论学习者是不是掌握了一种或多种认知能力,例如记忆、理解、应用、分析和评估),学习者便被视为已成功完成了学习。就教学目标的实现(或学习效果)而言,这种创造力驱动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涟漪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反过来又影响教学目标,如评价、分析、应用、理解和记忆,引起“涟漪式”学习效果的改变[10]。翻转课堂2.0突破了翻转课堂1.0遇到的认知天花板,将低级认知能力到高级认知能力之间的顺序进行了翻转,实现了教学的重构。

智能时代的知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静态变成了动态,由抽象变成了具象,由“硬”变“软”,由整体变成了碎片。当前的教学理念也需要从知识传授占主导朝着能力和思维培育转变。教学目标的次序需要从“知识传授—技能培育—思维锻炼”改变为“思维锻炼—技能培育—知识传授”。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高等学校必须对不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将翻转课堂1.0不断深化成翻转课堂2.0,摒弃以知识覆盖点为目的,代之以学生的能力达成为目标,通过“自上而下”的思维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实现创造驱动的智慧学习,培养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背景的智慧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崔铭香,张德彭.论人工智能时代的终身学习意蕴[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9(5):26-33.

[2]周金容,孙诚.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冲击与高职人才培养升级[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8):18-24.

[3]项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视角[J].外语教育研究,2016,4(3):34-38.

[4]卜彩丽.深度学习视域下翻转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5]胡立如,张宝辉.翻转课堂与翻转学习:剖析“翻转”的有效性[J].远程教育杂志,2016,34(4):52-58.

[6]丁永刚,金梦甜,张馨,等.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2.0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7(6):95-101.

[7]丁雪阳,卢锋.基于翻转课堂2.0的智慧学习框架设计[J].理论与现代化,2017(6):109-114.

[8]叶冬连,杨继林,胡国庆.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学的信息化教学应用与发展趋势[J].数字教育,2019,5(1):15-21.

[9]张文才,何敏学.O2O教学模式应用于体育教学的本质与模式建构[J].教学与管理,2020(3):86-88.

[10]祝智庭,雷云鹤.翻转课堂2.0:走向创造驱动的智慧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3):5-1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