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严发寿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仅要通过串联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建构地理思维,还要通过地理实践、地理建模让学生接受环境教育,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正含义。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地理环境意识。

一、深入挖掘教材,有机渗透环境教育

教师在课前备课过程中,可以将环境教育的不同部分穿插在适合的章节内容中,使学生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了解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熟知地理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也要充分了解和熟悉有关环境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好教材,让课堂更有活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出现的原因。学生可以通过课堂所学以及自己了解到的常识进行回答。利用相关的统计数据,帮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在治理过程当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这样的渗透性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地理,接受环境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达到了环境教育的目的。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优化环境教育过程

在新课程理念下,应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结合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以及地理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看到环境问题的实质,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和愿望,培养学生关爱地球、关爱生命的情感,和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例如,关于“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这个问题,学生首先可以进行相应的资料查询,并且思考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和意义。

待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案后,让正反两方辩论,在辩论中引出新的问题,引起对环境问题的深度思考,建立起“环境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理念。这个过程既有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也有合作能力的培养,对培育“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并且能够将意识和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学生在学习建设三峡大坝的意义时,可以通过查询资料和小组探究,了解到在三峡大坝建设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地理科学知识,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深刻认识到人类的发展应与环境相协调。这样,人地协调观自然而然能够建立起来,保护环境的意识也会愈来愈强。

三、丰富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教育感知

环境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走进真实的环境进行了解和感知。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地采访、考查研究、研学旅行等多种途径,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无穷魅力。看到广阔无边的海洋、奔腾不息的江河、浩瀚无垠的沙漠、沟壑纵横的高原、凝神屏气的冰川、鬼斧神工的山峦……映入眼帘的不仅仅是壮美,更是对自然之力的感叹。亲身感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也符合环境教育的要求。在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计一些调查问卷、考查方案,做到有的放矢,增强活动的目的性和实效性。教师要特别重视在环境中教学,深化环境教育,抓住环境教育的重点,理解并掌握环境教育的内涵,使环境教育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地理博物馆或者带领学生在室外了解不同种类的地表形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山川河流等不同地貌是如何形成和发育的等。通过近距离观看不同山体河流的结构和形态,学生能够将其与相应的地理知识进行充分的联系,进而加深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思考地形地貌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通过环境教育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在参观地理博物馆时,学生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扩大知识容量,还可以在思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在活动之前,鼓励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文献资料,结合现场讲解员的讲解,了解更多的地理信息和环境知识,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了解丰富的地理知识外,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社会调查、设计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