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

作者: 沈家平

历史课程资源中包含丰富的人文资源,这也为历史人文教育、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给历史人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将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深入发掘历史教学中的人文价值和意义。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一、重视人文教育,发掘人文素材

人文精神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属性,人文精神的表现主要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关注,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性关怀意识,塑造理想人格。历史是一门社会人文学科,有着积极的人文教育价值和意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人文思想,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进行人文教育,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教师可以以儒家思想为主线,将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分成四个历史阶段,结合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具有代表性的言论揭示儒家思想的意义及其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儒学也不例外。虽然儒家提倡的节制思想、等级观念和忠孝思想都有其局限性,但是,儒家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理念,内涵丰富,在道德教育、自律意识培养中都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儒家“杀身成仁”的理念,舍生取义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价值观,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中,它们至今仍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样,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可丰富学生的情感,深化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深度解析教材,营造人文情境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历史教材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文教育的工具。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博大精深,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尽数载入其中。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采取生动直观的方式将人文精神展现在学生面前,营造人文氛围,以感染、激励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继而培养学生的民族大义和奉献精神。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教师可以提前搜集资料,制作成图文并茂的课件,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毛泽东在国共的十年对峙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了反抗国民党的统治和日寇侵略所做出的努力、采取的措施。最后,结合国民党在国共的十年对峙期间的所作所为,进行对比教学,以促使学生的情感朝着积极、正面、良性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开展学习活动,提高人文素质

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文教育的功能、传统的德育理念都受到了影响,加上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知识和技能教学,导致青年一代的人文素养相对较低。所以人文素养教育模式和方法创新势在必行。高中生经过基础文化知识学习后,对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给予学生时间、空间和平台,让学生借助活动、交流、互动对历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掘教材中潜在的人文素材,还要本着人文教育的目的,开展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消化知识,提高认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厉害了,我的国》中的一些片段,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并结合邓稼轩、袁隆平等人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然后,联系现实,让学生就“中美贸易战”“美国对中国的新围堵政策”“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差距”等问题展开讨论,进行辩证分析。这样以活动为纽带,让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情感碰撞,可以帮助学生开启智慧的大门,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综上所述,人文素养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历史课程的重要价值所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教育,将人文素材、有趣的教学手法巧妙引入教学中去,用人文光芒照亮历史课堂,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教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