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 思政引领未来

作者: 李鹏 秦洪德 赵彬彬 廖康平 郑 兴

摘  要:思政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之根本,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该文以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为例,探索在新工科背景下将思政教育模式应用于专业课教学的途径,从学科背景、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途径四个方面展开实践研究,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引领相结合。将思政教育模式应用于专业课教学,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文化自信,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才。

关键词:思政教育;立德树人;专业课教学;新工科建设;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1-0063-04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moral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bility. Taking the course "Ship and Ocean Engineering Fluid Mechanic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ay to app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to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and carries out practical research from four aspects: disciplinary background, teaching concept, teaching goal and teaching approach, so as to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impart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uidance. Apply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to the teaching of specialized courses can stimulate students' patriotic feelings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while implanting knowledge and cultivate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ster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atriotism

新工科建设的提出,旨在有效应对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培养新一代工科人才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强化其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思维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还需确保他们具备扎实的工程素养尤其是思想政治素养。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实施课程思政,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已然成为培养新工科人才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1]。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基石和核心使命。为确保这一使命的深入实施,我们必须将其融入每一门课程之中。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要教育阵地,坚守自己的教育领地,承担起培育人才的职责。与此同时,我们的专业课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保持步调一致,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推进新工科建设的道路上,我们更应注重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推动思政教育成为工科类专业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还需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术成长,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品德修养。在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过程中,我们应致力于构建一流的专业和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教育资源,助力他们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高尚品德的优秀人才。

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作为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2],其地位在本科教学体系中举足轻重。在新工科背景下,该课程的思政建设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即通过将流体力学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将育人的价值理念内在融入到流体力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面向新工科的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旨在以知识传授为基础,通过全新的全程、全员、全课程育人形式,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一教学模式强调在课程的全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成为育人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共同推动课程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  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作为该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门基石课程,其核心目标在于系统传授船舶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与先进分析方法。作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育的中流砥柱,该课程深度融合了理论与实践的精髓[3],展现出了鲜明的实践导向与创新特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深入钻研流体力学的理论体系,构建坚实的知识基础,更要学会运用这些理论框架作为透视镜,去审视、理解和剖析船舶与海洋环境中纷繁复杂的流体运动现象。课程还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转换视角,将抽象的流体力学原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钥匙,从而有效提升他们应对复杂工程挑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成长为既精通流体力学知识,又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一)  新工科背景下教育改革是必然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此背景下,新工科教育应运而生,它紧密围绕新经济与新产业的发展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持着应对时代变化、塑造未来世界的建设理念。新工科通过继承与创新并重、学科交叉融合、资源协调共享的路径,致力于培养一批既能够引领未来科技潮流,又具备多元化能力结构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人才[4]。这些人才不仅技术精湛,更将展现出卓越的创新能力、良好的国际视野以及深厚的家国情怀,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  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发展需求

新工科建设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面向未来、主动求变、影响最大和范围最广的改革之一[5],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的有力推手。相较于传统工科领域,面向未来新经济浪潮的新工科建设,更加凸显了学科的实用性导向、知识体系的连贯延续、跨学科融合的深度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新工科人才被寄予厚望,需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卓越的创新能力以及出色的国际竞争力,他们是能够跨越学科界限、实现知识融会贯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专业技能上,新工科人才追求技术上的精益求精,不断攀登科技高峰;同时,他们也要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广泛的人文素养,这不仅体现在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上,还展现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面理解与尊重之中。因此,新工科人才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引领者,更是能够肩负起民族复兴伟大使命、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与人文精神的卓越工程师,为构建更加繁荣、可持续的未来贡献力量。

(三)  实现新工科建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核心使命在于立德树人,致力于培育兼具高尚品德、扎实学识、强健体魄与审美情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等专业课程之中,已成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当务之急。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塑造学生正面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品质,还能有效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促进团队合作精神的培育。通过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我们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学生思考与实践的灯塔[6]。借助丰富的案例分析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原则,去审视和解决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领域内的实际问题,从而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同步提升思想道德素养。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确保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地生根,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与思想道德建设,还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深化了对社会责任与国家命运的认同与担当。由此,我们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将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典范,他们将以卓越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二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内容

在构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基石,深刻体现课程的价值引领属性,旨在培养既具备深厚道德品质又精通专业技能的新时代人才,即凸显“厚德精技”的鲜明人才培养特色。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创造性地融合应用型人才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与工程师的综合素养,确立了一个集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于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系。

(一)  价值引领: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在价值引领上,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具体而言,我们紧密围绕学科专业的独特魅力与课程内容的丰富内涵,深入挖掘并整合思政教育元素,使之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一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灵魂贯穿始终,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实践项目、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

(二)  能力培养:创新创造、不断超越

在能力培养上,我们聚焦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通过项目驱动、校企合作等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这一融合挑战与创新的前沿领域中,流体力学课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旨在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勇于质疑现状并积极探索未知。该课程的核心目标,在于根植于学生内心深处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使他们成为不断追求卓越的探索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课程设计应紧密围绕科研项目、实践性活动以及工程设计等多个维度展开。通过这些多元化的学习路径,不仅能够充分挖掘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还能有效锻炼他们面对复杂问题时的解决能力。

(三)  知识传授:开拓视野、关注人文

在知识传授上,我们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前沿性,既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又引导其关注行业动态和技术前沿,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课程教学的设计上,应致力于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专业知识与人文领域的深度融合,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并深化其人文素养的培育。这不仅意味着要系统讲授专业核心理论,更需巧妙穿插海洋文化的瑰丽篇章、海洋资源保护的紧迫议题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的微妙平衡,以此激发学生的跨领域思考。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将人文价值观融入专业视角,深刻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直面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从人文角度审视技术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样的教育模式将促使学生在追求个人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始终怀揣对人类社会、文化及环境福祉的深切关怀,成为推动行业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