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研究

作者: 顾华荣 党晗 胡昕宇

长三角地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研究0

摘  要:为提高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长三角地区光电产业集群发展的契合程度,该文以长三角地区设有该专业的高校为研究对象,对其培养方案进行文本分析。统计总结现有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考核评价这四方面的现状,存在部分培养方案的基本要素不全、培养目标趋同化、不能明确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各要素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以及部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混乱,专业动力性课程欠缺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高校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光电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文本分析;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1-0001-08

Abstract: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degree of fit between the training of 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optoelectronic industry cluster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univers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with this majo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nalyzes the text of their training programs. This paper statistically summarizes the four aspects of the existing training programs, namely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setting, training mode, and assessment & evaluation.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incomplete basic elements of some training programs, convergence of training objectives, unclear training specifications, lack of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training programs, confusion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some training programs, and lack of professional dynamic cour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optoelectronic talents who meet the needs of the industry.

Keywords: 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raining program; text analysis; training mode; curriculum system

近年来,长三角新经济进入迅猛发展阶段。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的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四新”经济概念,以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为切入点,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新经济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光电信息技术以其极快的响应速度、极宽的频带、极大的信息容量、极高的信息效率和分辨率推动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光电信息技术被公认为是继电子信息技术之后迅猛发展的高新技术,光电信息产业已成为当前最具魅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1]。长三角地区目前拥有全国最大的光电产业集群,在研发、制造、应用等各个产业链环节都走在全国的前列。

新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新型工科人才支撑,教育部自2010年起,推动高校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设置了24种新专业[2]。随着光电信息产业的快速崛起,对光电信息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3]。为此,2012年教育部批准设置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由于设置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部分学校是在原有相关专业基础上进行调整升级,因此,不同学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实验实践条件等方面均一定程度上受原专业影响,离新经济发展时期光电信息领域工科人才培养的需要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根据长三角光电产业集群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加大与光电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的契合程度,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在产业集群发展背景下完成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集群人才需求对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围绕长三角地区设有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文本分析,提出现有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为高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提供参考,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  文本提取

(一)  研究总体

以长三角地区所有设有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为研究总体,通过在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阳光高考”上检索,长三角地区当前共有67所院校设有该专业。其中上海11所,江苏31所,浙江8所,安徽17所。

(二)  研究样本

以长三角地区开设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部分高等院校为研究对象,在江浙沪皖四地分别随机选取设置该专业的高校3所。文本分析的方法主要参考文献[4]中的方法。

1  12所院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最新发布时间

对12所院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统计培养方案的最新发布时间(表1),文本中没有标明发布时间的以网页公布的时间为准。

12所院校中,有8所院校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最新发布时间为2018—2021年,占所有培养方案样本的66.67%,其中有3所院校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每年都会适当调整培养方案,这说明这些院校基本都能够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另外,12所院校的培养方案最新发布时间都在2012年以后,说明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更新、几个相关专业合并成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后,这些院校的培养方案都有所调整。

2  12所院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结构

完整的培养方案应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以及评价方式这四个基本结构要素。对12所院校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文本中的一级标题及词频进行了统计,见表2。

12所院校中,有1所院校的培养方案只列出了详细的课程设置,并没有对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评价方式等做出规定。剩余的11所在培养方案中都对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做出了规定。12所院校都列出了课程设置的相关内容,但有3所院校只列出了课程结构、课程进度安排或核心课程这种比较宏观的内容,没有详细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是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模式的各个要素,如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等,更多是体现在整个培养方案中,在调研的12所院校的培养方案中都没有提到“培养模式”,有2所院校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同时也采用了中外联合培养的培养模式,但都重新拟定了专门的培养方案,因此,在采用传统的培养模式的培养方案中,没有体现出培养模式的相关信息。有6所院校将主要集中实践环节单独列了出来,还有6所院校的实验实践类学分占到了20%以上,可见各校已经认识到实验实践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促进作用。有2所院校将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表和课程设置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列出,这些院校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目标性更强,培养方案的结构和逻辑也更完整。

二  培养方案要素分析

(一)  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应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专业大类层面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以及院校层面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应兼顾以上三方面的需求[4]。院校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以国家层面和专业大类层面的培养目标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院校特色,有效利用院校资源。

1  院校层面的培养目标

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主要强调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范》),专业层面的培养目标是全国高等学校“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宽基础、高素质、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最终定位于高级专业人才。在院校层面,则应发挥特色进行人才培养的定位。对12所院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的培养定位进行了统计(表3)。

在12所院校中,有2所院校没有在培养方案中明确写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其余10所院校都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明确指出要培养什么样的光电人才,从表3中可看出各院校的培养定位基本上都是根据院校自身的特色设置的,有的院校的培养定位更侧重于应用型人才,有的院校的培养目标更侧重于研究型人才,还有部分院校侧重于培养能够将学术和应用融会贯通的光电人才。

2  培养要求

人才培养要求既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检验受教育者知识、能力、素质达成情况的重要依据。因此,人才培养要求必须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展开[4]。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发布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的毕业要求可视为本专业培养要求的最低标准,包括了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体、沟通、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这12个环节,按照《标准》中的12项内容,对有详细培养要求的9所院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要求进行整合。发现9所院校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要求在《标准》的基础上有一些增加的内容。

在工程知识方面,部分院校增加了对学科前沿知识、人文社科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具体某一方向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的要求;在问题分析方面,部分院校增加了对现场工作能力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的要求;在设计/开发解决方案方面,部分院校增加了对实验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的要求;在研究方面,有院校缺少对信息综合和分析能力的要求;在使用现代工具方面,部分院校增加了对编程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在工程与社会方面,部分院校增加了对法律素养、熟悉国家相关政策、了解企业的管理体系,以及具有工程实习和社会实践经历的要求;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部分院校增加了对了解专业发展历史和趋势、熟悉环保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职业规范方面,部分院校增加了对诚信意识、了解安全条例和技术标准的要求;在个人和团体方面,有部分院校增加了对表达沟通能力的要求;在沟通方面,有院校增加了对关注学科前沿热点及发展趋势的要求;在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方面,部分院校增加了对应用管理原理、技术经济决策方法的要求;在终身学习方面,部分院校增加了对求知欲和创新意识的要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