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贸区背景下食品类人才培养探究

作者: 程忠 张婷 朱芙蓉

摘  要:广西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开放前沿,其与东盟国家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区域内的食品类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该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广西食品类人才在区域性国际化方向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立足南宁学院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办学特色,提出从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育评价体系及实践教学能力出发,探讨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区域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化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4-0017-04

Abstract: Guangxi is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opening up of the China ASEAN Free Trade Area, and its rapid development in trade with ASEAN countries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food related talents in this reg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problems that currently existed in the cultivation of food talents in Guangxi in the direction of regio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n, based on the 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specialty at Nanning University,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that serv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a ASEAN Free Trade Area,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curriculum system, educational evaluation system, and practical teaching ability The aim is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cultivation model of regional and compound talents

Keywords: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China ASEAN Free Trade Area;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s; compound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广西是我国与东盟唯一水陆相交省区。2008年,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为广西的开放发展明确“三大定位”: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2019年8月,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其旨在打造中国-东盟开放合作高地;2013年至2021年,广西对东盟贸易额从986.71亿元增长到2 821.17亿元,增长近3倍,年均增长14.9%[1]。东盟已连续23年成为广西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自贸区)3.0版本持续升级[2]。

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下,广西与东盟国家贸易往来愈发紧密,其区位与开放优势也愈发明显。然而区域经济一体化也为广西未来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只有培养能够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才能持续推动自贸区的战略发展。为此,2021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广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该规划明确要求“坚持发挥教育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实施教育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推动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产业振兴和科技创新,深入推进教育融入区域发展,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该要求完全符合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第八项所提到的“坚持人才发展与实施重大国家战略、调整产业布局同步谋划、同步推进”的指导意见。

广西地处西南地区,属于典型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丰富的生物资源促使食品产业多年来始终是广西的第一大产业[3],并且与东盟农产品食品类型具有较强互补性[4]。为进一步做大做强食品工业,广西“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深入实施质量强桂、品牌强桂战略”“支持广西传统特色食品和民族特色用品加快发展”。然而随着自贸区3.0版的进一步升华、区内合作不断加深、“零关税”全面实施等,广西和东盟的农产品、食品贸易也逐渐暴露出一些由文化差异、技术差异、语言差异、法规和标准差异引起的问题,并逐渐成为阻碍双方农产品、食品贸易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潜在阻力。例如,2019年10月17日,印度尼西亚有关清真产品第33/2014号法案生效,该法案强制要求印尼销售的食品(包括通过农业生物技术衍生的产品等)、饮料、药品、化妆品和化工产品必须进行清真认证,如若未清真认证则需在包装上粘贴非清真信息,同时印尼还要求相关生产公司遵循现有的印尼乌拉玛委员会(MUI)清真认证程序[5],该条例无疑对我国出口清真食品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标准要求;再例如,根据中国WTO/TBT-SPS(《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通报资讯网站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7月,东盟国家向中国发布的TBT/SPS违规通报中数量最多的是食品农产品,占通报总数的31.7%。

基于以上因素,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广西面向东盟的人才培养情况,但其中与满足自贸区经济发展的食品专业建设研究却鲜有报道,因此,迫切需要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改革、探索和实践,以满足区域经济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技术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一  国际化人才培养概念及意义

(一)  国际化人才概念

不同的学者对于国际化人才有着不同的定义,王婷[6]在一些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将国际化人才定义为具有国际一流知识,对国际形势能够具有实时分辨能力,眼界和水平超过国际化准则,在国际化市场中善于把握并赢得主动权的高素质人才,其应具备以下素养:扎实的人文素养,宽广的知识面;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与跨文化交流能力;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较高的信息素养以及民族责任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国际化人才应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等基本素养。

目前,有关区域性国际化人才的定义相对较少,黄勇荣等[7]认为区域性国际化人才除具备国际化人才基本素养外,其还应是能在对外语言交流、技术合作、商贸往来、文化传播等区域性的国际交往与合作中提供服务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

(二)  自贸区内的区域性国际化食品人才培养意义

1  为面向自贸区的广西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线人才保障的现实意义

2008年11月,广西人民政府将食品工业列为广西七大支柱产业之一,拉开了广西食品工业调整和振兴发展的序幕。因此,培养具有“精专业、懂管理、善交流”,能够胜任食品生产、研发、加工、储藏及安全检测与质量控制等相关工作,熟悉食品进出口贸易规则,了解区域饮食文化特点并能够制定标准的区域性、复合型的食品专业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2  为构建具有区域性特色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提供参考模式的创新意义

对培养模式、知识结构、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实践,不但可以丰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内涵,还可以为处于中国-东盟自贸区中心地带的广西高校的区域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3  建立融合自贸区元素的政校企、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的实践意义

建立融合自贸区元素的政校企、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的实践意义:协同广西质监系统、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中国-东盟自贸区内相关企业和南宁学院已建立的东盟质量人才培训基地、质量科学协同创新中心,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建设政、校、企融合的育人平台,从而推进广西区内应用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

二  服务自贸区发展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教育部于2001年批准设置的目录外本科专业,2012年调整为普通本科专业,其涵盖食品科学、技术、政策、法规、标准、监督和管理等内容,多学科交叉,技术与管理并重。但由于该专业是在食品工程类专业基础上形成,加之开设时间较短,因此,专业课程体系和食品科学相关专业课程相比,大多缺少区别度,存在课程重点不突出、专业特点不明显、与社会需求对接不充分等问题,人才培养多侧重于食品生产开发、工程设计及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要求,但从影响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整个环节来看,该专业涉及的学科、需要的知识面要比食品科学更加广阔,应该是一个食品科学与食品质量管理的综合性学科[8]。此外,许多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专业发展脱离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难以满足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需要。

(二)  国际化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观念落后

是否能够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并适应自贸区经济发展的人才是广西参与区域竞争并取得优势的关键。目前,广西相关高校已逐步树立国际化人才培养观念,并积极开展与域内相关国家的人才培养合作,但仍存在涉及专业学科领域少、培养目标不明确及培养模式落后等相关问题。首先,尽管大多数高校已经跳出仅满足地方需求的人才培养局限,日益重视人才的国家化培养,但目前仅针对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外语等一些专业开设国际法律法规相关课程[9],国际化人才培养局限于少数专业。其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仍停留在对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方面的单一培养模式上,以广西区内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相关高校都高度重视学生对前沿技术和先进仪器使用的掌握程度,但有关东盟国家历史、文化、饮食习惯、宗教信仰及自贸区内相关贸易法规、标准及质量认证等相关课程开设较少,致使学生缺乏对专业未来发展的国际视角和长远的战略规划。

(三)  面向自贸区的校企合作意识较弱

在论及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时,有相当多的学者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研究,并认为地方高校要根据时代及社会发展、区域经济建设需要和学校发展现状实际确立其定位,才能在服务地方中办出特色,保持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10]。因此,随着自贸易区的建立及每年一度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广西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日益频繁,来往更加密切,域内食品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单位与自贸区内的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联系显得愈发重要。但仍有较多高校停留在过度强调校内理论教学及校内实践方面,缺乏对自贸区内企业的合作,从而缺乏对自贸区内食品企业人才需求的了解,相关课程内容不能及时调整,培养模式滞后。

(四)  师生参与国际化主体教育意识不强

随着自贸区的不断升级,教师是否具有区域性、国际化视野的格局是培养服务自贸区经济发展的食品类人才的关键。然而,由于专业属性、语言文化差异等因素造成区内现有教师队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能力较弱,国际化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并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与学生发展。此外,由于广西高校对自贸区的重要性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多认为自贸区的发展与自身关联度不大,学生融入自贸区发展的热情不够[7]。其次,由于高校本身与东盟国家高校合作较少,双方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机会不多,最终造成学生国际化人才概念薄弱,主动参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态度不够积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