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国家一流专业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作者: 赵桂梅 赵桂芹

摘  要:立足于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目标,专业课程内容中融入思政教育并进行设计和实施教学,对于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阐述国家一流本科人才德育素养的培养需求,基于课程思政教育理论,提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考,并设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方案,分析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启示。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创新性、可行性、示范性进行综合评估,优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路径,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研究表明,通过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水平,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而改革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挑战意志,有助于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一流专业;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4-0030-04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 of constructing a national first-class major,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nstruction is the key to fostering international talents with humanistic literacy and scientific spirit. This study elaborates on the cultivation demands of national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talents' moral education literacy and proposes reflection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course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ideas of curricula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desig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courses contributes to obtaining inspiration fr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courses. In addition, we hope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courses through the demonstration of innovation,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which will optimize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in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courses.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ot only improves students' moral literacy, but also stimulates their creativity and challenge will, which helps to cultivate excellent talents with craftsmanship spirit. Specifically,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teacher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en improv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curriculum have been fully explored,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have been further optimized.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first-class major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cellent talent cultivation; teaching method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本科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是教育部办公厅于2019年 4月以教高厅函〔2019〕18号印发,决定在2019—2021年度,建设约1万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约1万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教社科〔2022〕3号)提出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该方案于2022年7月由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设置是一门面向全国一流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以服务于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目标为主要内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肩负着课程思政的重要任务,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和实施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紧迫性。

一  课程思政教育理论分析

立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念、成果导向的育人模式、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设计了全国一流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想政治教学项目,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是一种强调学习者在建立自己认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学习理论[3]。建构主义理论的中心思想认为人类的学习是建构的,学习者以前人的学习为基础,构建学习者的新知识,建构有助于加深知识学习和理解。建构主义是“一种学习方法,认为人们积极构建或创造自己的知识,而现实是由学习者的经历决定的”[4]。建构主义理论观点认为,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过程,而非被动消极的过程。信息可能是被动接收的,但理解不能,因为它必须来自于在先前知识、新知识和学习过程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每个学习者都有一个基于现有知识和价值观的独特观点,这意味着,相同的课程、教学或活动可能会导致每个学生学习效果不同。

认知主义教学法旨在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中吸收新的信息,并使其能够适当地调整已有的知识框架以适应这些信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持了各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技术,这与传统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传统教育只是由教师被动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建构主义是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并不只是告诉学生应该相信什么和不应该相信什么,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创造一个合作解决问题的环境,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建构主义课堂强调为了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帮助学生建构自己对世界的认识,积极地学习、合作、反思,真实地评价以学生为中心的多角度的概念或问题。

(二)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Pragmatism Education Theory)是一种注重实践的学习和教学方法,它关注一个想法的实际应用,而不是它可能的优点[5]。实用主义的主要理论家是约翰·杜威,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实用主义理论有团结、兴趣、经验、融合四大原则[6]。随着教育哲学在整个二十世纪的发展,实用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受欢迎,强调教授学生实用技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有帮助。由于实用主义哲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应用,许多学校改变了教学和评估学生的方式。

实用主义的学习方法指出,学习应该是务实的,教育应该适用于现实世界。许多教师通过结合学生将要遇到或可能已经遇到的现实世界场景解决这一问题。教授学生当前的社会问题不仅能教会他们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还能帮助其为成年生活做好充分准备。务实的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积极的基于项目的学习策略,并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学生所学的一切都应该有“效用”,这意味着一切都应该对学生有用,学生将更加投入和渴望学习。课程内容还应包括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专注于创造课程,包括相互交谈、通过实验研究事物、制造事物和发挥创造力。实用主义者把经验看得比一切都重要,教师应该创建大量基于项目的、实验性的和体验性的课程,帮助学生们“边做边学”。

(三)  成果导向教育模式

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模式(Outcome Based Education)是以目的、目标、成绩、结果为优先考虑的教育制度[7]。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业课程中取得成绩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一个是在毕业时衡量的课程成果,另一个是毕业后更长时间(约4~5年)评估的课程教育目标。成果导向教育模式提倡从传统的课程学分积累实践转向关注学生在高阶学习中的成就和认知思维技能的掌握。这被认为是学生在获得关键必要技能方面取得成功的衡量依据。

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模式由四个主要原则组成,即明确重点、拓展机会、高度期待和向下设计[8]。明确重点需要使课程的发展与学生的预期结果相适应。这些不应该是短期目标(每周、学期或每年),而是学生毕业后及以后将取得的最终成果。这也从整体上强调了对事业不断发展的追求。第二个原则是扩大机会,旨在为学习者提供实现学习成果的各种方法。成果导向教育框架内采用了讲座、辅导、评估、研讨会和讲习班、工业访问和对话、工业实习、部门简报、学生分享会和比赛等方式。高期望原则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能始终如一地取得高水平的成绩。向下设计要求学生必须培养一种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和敏锐的头脑来解决问题,通过组织信息而不仅仅是接收信息进行快速学习。

(四)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Huma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ory)指出了实现人的发展的根本途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工作能力、社会关系、人格发展等[9]。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我国大学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教育哲学,也是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前提和理论基础[10]。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和家庭已经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并开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成长。

人的全面发展方法认为,关注年轻人发展的多个方面至关重要,但不是作为一组相互脱节的离散能力。人的情感、政治、道德和关系是相互联系和依赖的,全面发展的方法来帮助年轻人融入自己的这些方面。学校按照培养全面发展的目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必修课给予相应的学分;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建设一支兼职、校内外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在评估机制上,应注重评估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有效性,不局限于一个领域、一个时间、一个事件。

二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索

国际贸易实务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对于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11-12]。从专业教学内容到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实践进行探索,包括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组建、教学环节和内容设计、教学组织方法的探索、课程考核环节的实践、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估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