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云上”实践教学资源开发与创新

作者: 陆秀英 陆树程

高职院校思政课“云上”实践教学资源开发与创新0

摘  要:通过对思政课“云上”实践教学资源的研究,开展对思政课“云上”实践教学资源平台的逻辑建构和路径构建。与思政课程内容相结合,开发出一套融合地方区域特色的思政课“云上”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教学应用模式;开发;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4-0076-04

Abstract: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practicing and teaching resources for "cloud-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ructuring logic and structuring route for the platform of practicing and teaching resources for "cloud-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ombined with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 set of platforms of practicing and teaching resources for "cloud-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tegrated with the local regional features is developed, innovating the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and promoting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resources of practicing and teaching; teaching application model; development; innovation

随着“‘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科学论断的提出,正式开启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时代。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1],强调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要求各院校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将精神谱系引入课堂,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教学要求[2]。在“互联网+”背景下,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遴选整合,引进数字展馆、交互式媒体、360全景VR等新型媒体技术,构建一套思政课“云上”实践教学资源平台。通过各种资源融会贯通,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  思政课“云上”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一)  提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率

地方特色文化是某个地域在长期社会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当地独有的文化表现。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涉及面广且生动直观,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与思政课程内容相结合,对资源进行遴选分类,按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文化等不同板块,优化整合构建在“云上”平台,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广阔和长远的资源空间,更好地提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率。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一方面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思政课“云上”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赋能思政课教学与实践,开展理论宣讲等社会服务,打造集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和服务育人于一体的“行走的思政课”,不仅丰富教学内容,让思政课程更“接地气”,而且拓宽学生文化视野,使他们成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播者;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深入挖掘其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将其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线上学习线下体验的方式,应用于思政课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就在身边,实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3-4]。

(二)  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载体”。传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因涉及师资、经费等各种问题,只能遴选部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展开实践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效果。通过构建思政课“云上”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将分散在各个部门、涉及各个领域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融合到一个平台,通过筛选,将基地体现的核心价值观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融合,在无限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中提炼有用的实践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活动中。

拓展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解决了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将思政课实践课堂向校外拓展,依托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将体现国情、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新发展理念等价值元素的基地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一方面丰富了实践教学资源,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认识社会、独立思考,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另一方面校地合力,激活基地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线上平台感悟,线下基地体验的教学新模式,搭建起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自主探究为主体的思政课实践课堂,增强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提升了思政育人的情感温度,拓宽思政育人实践深度。

(三)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要求,也是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思政课“云上”实践教学资源平台的构建,可以联系辖区内的中小学,以地方高校为主导,以平台资源为媒介,发挥高校的理论研究和教学资源优势,统领一体化理论研究、融通一体化教学内容、共享一体化实践教学资源,构建起相融相通、全员全程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围绕思政课协作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共同思考和探索同一资源如何赋能不同学段思政课的现实问题,画好融合发展“同心圆”[5-6]。

二  思政课“云上”实践教学资源平台的建构逻辑

(一)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基础

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传播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下思政课“云上”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理论基础。①以思想政治理论作为思政课“云上”实践教学资源平台的指导思想,确定思政课“云上”实践教学资源平台的教学内容。②以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思政课“云上”实践教学资源平台的技术依托,提供技术手段和平台架构,以及智能推荐、学习路径优化、手势/语音识别等关键功能。③以传播学的原理作为思政课“云上”实践教学资源平台的理论借鉴,厘清云上思政资源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渠道)、受传者和反馈机制的传播五要素。④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多媒体学习理论等教育学相关理论作为思政课“云上”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重要参考,为思政课“云上”实践教学资源平台的内容、形式、教育模式等提供方法论指导[7]。

(二)  “单向灌输”到“互动启发”的生成逻辑

采用交互式媒体、360全景、虚拟展馆等多种媒体形式,为学生提供线上学习空间,实现思政教学素材从观看到交互、从“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性教学向“七嘴八舌议课堂”的互动启发性教学的升级。

三  思政课“云上”实践教学资源平台的构建路径

参与、体验、感悟与升华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特征。所以,实践教学资源平台的构建思路从素材内容、数字化资源、教学管理平台等角度考虑,结合思政课程教学目标,形成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线上参观基地、在线互动教学基地、VR实景体验基地和线下对接基地等路径,搭建可行度相对高、匹配度相对准、教学效果相对明显的思政课线上实践教学资源平台。

(一)  思政课“云上”实践教学资源平台的素材内容

将传统文化、红色记忆、新时代中国故事融入思政教学中。①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重现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让思政课堂“活起来”。②追寻红色记忆,重温峥嵘岁月,回顾百年征程,追忆革命故事,感受革命精神,让思政课堂“热起来”。③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讲好社会的变迁、国家的变革、生活的变化、个体的命运与时代发展的交融共振,让思政课堂“火起来”。

(二)  思政课“云上”实践教学资源平台的数字化资源

以信息化、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为支撑,整合、开发、创新以VR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资源,重点从以下三个主题遴选平台资源:①面向民族思想、民风民俗、国学经典、礼仪舞乐、民族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和非遗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采用虚拟展馆形式,完成对传统文化的“全景展、立体展、深度展”。②面向红色资源,可采用360VR全景还原,打造思政“云上”实践素材资源,将红色资源串点成线,形成一条沿着红色文化开展思政实践育人的“线路图”,使学生足不出户即可瞻仰线下场景。③面向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可采用交互式时空全景图,以时间为轴,展现我国在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历史变迁[8-9]。

(三)  思政课“云上”实践教学资源的教学管理平台

思政课“云上”实践教学资源平台汇集了互联网、多媒体、人工智能等多项技术,除了能够生成逼真的虚拟环境,能够让学生产生如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之外,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智能化、立体式的教学媒介,有助于教师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自主、沉浸地探索求知,通过沉浸式、体验式学习,引导大学生自觉做到常学常新、入心入脑入行。

平台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平台建设及应用过程中的资源融合、系统操作、建设成本、数据整合和应用孤岛等问题,通过学生学习与应用、教师日常教学等信息建立基础库,打通不同的教学应用及管理数据,为思政教师提供有效教学数据资源,最终打造具有完整的教、学、练、考、管和评功能的教学管理平台,实现功能、场景、资源、人和数据的聚合,让思政数字化资源“管起来、用起来”。

四  思政课“云上”实践教学资源平台的构建与教学应用模式

沙洲职业工学院坐落于张家港市,张家港作为沿海和长江两大经济开发带交汇处的新兴工业港城,有其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与思政课内容相契合的实践教育基地,发挥地域亲和优势,为思政教学打造便利的鲜活教材,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

(一)  思政课“云上”实践教学资源平台构建

实践教学资源平台构建思路,通过遴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整合筛选,分类归纳,重点从以下三方面开展思政数字化资源建设。①围绕传统文化,如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崧泽王”的故事、鉴真东渡、海上“丝绸之路”、最古老的山歌、非遗传承人尹丽芬、河阳山歌之乡凤凰镇、孝子杨岱、非遗文化和孝廉文化等等,建设数字展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②围绕红色文化,如金村早期的中共党员金朴存、国民革命、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血战南横套”战斗、南京解放、渡江战役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内容,凝练金村党支部、香山革命纪念馆、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和渡江战役纪念馆等红色寻访地,形成一条开展思政实践育人的“线路图”;③围绕现代发展,如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改革开放、“华夏第一钢村”和乡村振兴等等,采用时空全景图进行今昔对比,感受披荆斩棘、砥砺奋进、自力更生及艰苦奋斗后取得的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