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大学生科技写作课程内容优化与改革
作者: 孙善富 王莹麟 程鹏飞 郝熙冬 许录平
摘 要:新工科大学生将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关键作用,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科技写作课程在新工科大学中普遍存在因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内容取舍不当、教学模式传统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态度消极、书面表达能力较弱、学术不端现象频发。该文针对性地从提高课程地位、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提出改革措施,构建以实用为导向的科技写作教学内容和模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实现学生逻辑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根本性提高,以期提升课程整体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工科;科技写作;改革;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4-0135-04
Abstract: The students in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will act dominant role in implementing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Higher requirements are put forward for cultivating the practical ability and engineering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The problems of lacking enough attention, defective content, and boring teaching mode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writing course lead to negative learning attitude, weak written expression capability, and academic misconduct occurring of students. Therefore, this work proposes three reforming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oving the course status, optimizing the course content, and changing the teaching mode, constructing the practical-oriented teaching content and mod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writing course, and give play to the guiding role of teachers. The purpose is to cultivate the logical thinking and written expression abilities of students, and therefore to improve the overall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Keywords: 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writing; reforming; content optimizing; teaching method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更具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的“新工科”应运而生。新工科与产业发展联系密切,旨在培养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1]。新工科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然而,受传统观念和模式的影响,新工科教育仍多将精力放在科技知识的传授上,对科技素质的培养关注度不够高。学生不能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吸收与转化,对学科思想及研究方法掌握不到位,综合运用能力较弱[3-4],尤其体现在大学生科技竞赛申报书撰写、课程设计、本科毕业设计等文字书写环节[5]。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读研深造或参加工作后起草技术合同和撰写专利过程中才意识到书面表达能力的不足。因此,大学阶段科技写作课程的改革与优化尤为必要,通过讲授科技论文写作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学科的要求点进行文献搜集、阅读和分析、提炼要点。科技写作能力是当代新工科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对科技写作课程的优化与改革可有效提高中英文科技文体写作技能,对大学学习、毕业论文撰写及今后读研深造或工作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对同类型课程的优化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一 科技写作课程存在的问题
当前新工科大学在科技写作课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课程重视不足
当前我国新工科大学都普遍开设了科技写作课程,但课程更侧重于对研究生进行科技写作能力的培养,对本科阶段教学没有给予足够重视[3]。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在2017年秋季对清华大学的反馈意见中就曾提到,清华大学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有所欠缺[6]。另外,以笔者所在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仅在2020年10月就获批10个教育部和14个省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是新工科重点建设单位。但对于本科科技写作课程重视程度仍然不足,目前只有少数“钱学森实验班”将其作为通识教育核心课,设置在第7学期,为32学时/2学分,这一阶段正是学生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寻找就业机会的时间,导致课程整体教学效果不佳,而对于其他班级却仅将科技写作课程设为本科通识教育选修课来实施。这就导致大部分本科生在毕业设计之前没有自主完成过科技写作,更有甚者不会利用搜索引擎查阅最基本的中英文文献,导致在最后的毕业设计环节疲于应对,草草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堪忧,甚至出现学术不端问题[7]。另外,学生对科技写作课程重视不足,认为只有愿意继续读研深造的学生需要进行科技写作,而对于直接选择就业的学生价值不大,致使不少学生虽然选修了科技写作课程也只是为凑学分,写作态度不端正,作风不严谨,不能认识到利用科技写作课程提升逻辑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对后续生涯的意义和作用。此外,用人单位反映不少毕业生起草的技术合同和撰写的专利内容空洞、条理不清、行文不通和缺乏必要的分析与归纳,这对毕业生未来的工作与晋升造成很大障碍。
(二)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本科科技写作课程教学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普遍起步较晚,自成体系又行之有效的指导教材数量少,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无法适应现代新工科教学需要。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经典教材《科技写作》为例,全书涉及近40个文体,如此多的内容在32个有限课时中是难以完成的。为此,从事科技写作教学课程的教师需要对内容进行取舍,根据自己的科学研究经验临时编写教材,不可避免地出现内容多而杂、针对性不强或者受限于课时仅对个别文体进行讲授的取舍不当问题。除此之外,当前科技写作课程内容多偏重于写作理论,而对新工科大学生更加实用的文献检索、文献管理、数据处理软件使用等内容涉及较少,课程的动手实践性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模式传统单一
受传统教学思维的限制,当前科技写作课程仍沿用老式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的PPT课件演示和讲授的方式,讲解科技写作理论。课程针对少数写作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出写作技巧,再与讲解的写作理论互相印证。课后学生模仿案例并结合写作方法进行主题写作,由授课老师对学生写作内容进行批改和点评。课程采用的教学模式单一,课程枯燥无味,阻碍学生的思考主动性和思维多样性,导致学生态度消极,写作技能整体提升效果不佳。
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同时注重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根据上述分析,当前的科技写作课程为学生提供的养分与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距甚远,亟需对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和优化,在有限课时的条件下授予学生对未来深造或就业更具实际意义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
二 科技写作课程改革建议
科技写作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通过对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三方面的改革与优化,有针对性地解决课程中存在的上述三个问题,构建以实用为导向的科技写作教学模式(图1),着力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使其更加符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
(一) 提高课程地位
教学管理部门首先应充分认识到科技写作课程对提升新工科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价值,对树立学生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将科技写作课程设为新工科大学生的通识教育核心课。将课程统一安排在第5学期,课时量不低于32学时,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步进行,为学生练习应用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便于学生利用课程所学的文献搜索、解读等技能加深对专业课程的理解,拓宽研究视野。通过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反向作用,激励对科技写作的兴趣和动力,为学生边学边用创造条件。此外,通过该课程学习,也为学生参加创新应用类竞赛申报书的撰写、开题报告及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良好的基础,避免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应通过实例说明,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学习科技写作课程在日后读研深造或就业过程中的价值,让学生从主观上重视科技写作课程,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不只是为了凑学分。
(二) 优化课程内容
新工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对课程讲授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在有限课时下选取对学生未来深造或就业更具实际意义的教学内容,同时精确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力求做到学以致用,建议教学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将文献检索与科技写作融合
当前社会处于信息爆炸时代,快速准确获取有效信息对新工科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虽然很多高校专门开设了文献检索通识教育选修课,然而目前广泛存在的问题大多集中在课程内容冗长不精。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数据库资源为例,常用的中文数据库就包括CNKI(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多种数据库资源,英文有Elsevier、Springer、Wiley、ACS、RSC和IEEE等。不同数据库检索方式不尽相同,如果面面俱到,反而会使学生感到不知所措,失去对文献检索的动力,学完课程仍然没有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技能。建议在科技写作课程中加入4个课时的文献检索教学内容,选择实用且能基本满足当前大学生需求的中文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和英文检索工具“Web of Science”进行重点讲解,将两种文献检索的核心方法和关键技巧深入简出地向学生展示,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两种文献检索方法。在此基础上,当利用其他数据库或检索工具进行文献检索时,学生完全可以凭借以上两种检索方式的经验来完成,为本科阶段的文献调研类课程作业及毕业设计的文献综述部分奠定坚实的基础。
2 以期刊论文写作作为课程重点
虽然科技写作包含多种文体,但期刊论文最具代表性且涵盖面更广,一篇期刊论文一般包括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关键词(Keywords)、引言(Introduction)、实验(Experiment)、结果与讨论(Results and Discussion)、结论(Conclusion)、参考文献(References)和支撑信息(Supporting Information)九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各有特点,都要求以高度凝练的文字表述对应内容,主次分明,使读者能够快速获取论文关键信息,这需要作者具有极强的前后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需要对每个部分的写作方式进行针对性讲解。以上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层层递进,建议每个部分都至少用2个课时来讲授,并通过案例剖析和布置作业的方式使学生充分掌握每个部分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其他文体如学位论文、发明专利等虽然在写作方式上与期刊论文有区别,但考虑到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主要面向低年级学生,因此建议在教学中适当增加该部分内容,与期刊论文写作方式进行对比教学,仅需介绍学位论文和专利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撰写格式即可。大量经验表明在熟练掌握期刊论文写作方法之后,对其他文体的写作也会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