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地质类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创新设计研究
作者: 逯娟 王惠榆 高磊 刘淳 李亚亚 罗维斌 成六三
摘 要:为秉承“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传导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行的过程,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该文对高等职业院校地质类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进行创新设计,将政治素养、科学精神、哲学思维、道德素养、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六大类思政模块融入课程,每一模块包括四类思政要素,各模块要素间按照学生认知结构、逻辑层次、价值认知等呈现出渗透式递进关系,特色明显,紧密关联,最终形成一套高职学校地质类专业群“全程贯穿、层次差异”的课程思政体系。
关键词:地质类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创新设计;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8-0054-05
Abstract: In order to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carries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ideology and politics live in curriculum", the correct values are transmitted to students in the form of moistening things silently, so that the proc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becomes a process of guiding students to learn knowledge, temper their hearts and cultivate their conduct, and achieve the maximum effect of educating people. This paper innovatively design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geological professional group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ntegrates six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odules of political accomplishment, scientific spirit, philosophical thinking, moral accomplishment, labor 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to the curriculum. Each module includes fou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cognitive structure, logical level and value cognition, the elements of each module show a progressive infiltration relationship, with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and close correlation, and finally form a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with "full penetration and level difference" of geological professional groups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Keywords: geological professional group;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system; innovative design; teaching practice
高等职业院校地质类专业群包括矿山地质专业、职业本科资源勘查工程技术、环境地质工程技术等专业。地质类专业群具有专业特色鲜明、课程内容丰富、知识面覆盖广泛、内容更新迅速、地学科普性较强而课时量相对较少和思政与专业课衔接不佳等特点,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国内各地质类院校纷纷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且将哲学思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劳动意识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普通地质学、矿床学、矿产资源勘查和环境地质学等课程,将各类思政元素贯穿课程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国家荣誉感、民族自豪感,构建地质类专业群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1-2]。
一 高等职业院校地质类专业群课程思政设计研究内容
高等职业院校地质类专业群课程思政设计归纳为政治素养(理想信念、抗疫精神、家国情怀和榜样引领)、科学精神(严谨务实、开拓进取、质疑批判和创新思维)、哲学思维(事物现象和本质、自然唯物辩证、事物发展规律及矛盾论-系统论-实践论)、道德素养(行为规范、价值取向、职业认同和奉献力量)、劳动意识(踏实勤奋、艰苦奋斗、劳动品质和劳动素养)和社会责任(专业使命、职业操守、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六大类思政模块,每一模块包括四类思政要素,将各思政要素有机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图1)。
(一) 第一阶段:以公共基础课为载体,提高学生思想认知
该阶段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军事技术理论、形式与政策、信息技术导论和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等公共基础课程。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地质类专业群各类课程中,引领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素养。
具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课程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转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劳动实践及卫生健康。从理论层面、历史角度、现实维度和未来向度“四个维度”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综合发展。
具体实施:大学生是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人群,然而当前一些大学生缺乏劳动意识“不想劳动”、缺乏劳动本领“不会劳动”。劳动教育有着树德、增智、强体及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和意义,应该不断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劳动本领、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二) 第二阶段:以专业基础课为载体,开展职业认同教育
该阶段主要包括普通地质、构造地质、水文地质、古生物地史学、结晶与矿物、岩学、环境地质、测量技术和地质数据处理与制图等专业基础课程[3-5]。
1)常见地貌类型的认知。认识甘肃特有的地貌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具体实施:以甘肃特有典型地貌类型为切入点(按地理位置由西向东、由北向南依次为七一冰川、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玉门魔山火山遗址、七彩丹霞/冰沟丹霞、张掖湿地/景泰黄河石林/刘家峡水库、白银神龙谷、陇南万象洞及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敦煌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博览园,以及白银金昌国家级矿山地质公园等地质地貌类型),借助各类地貌点特征分别讲授火山地貌、河流地貌、黄土地貌、冰川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和岩溶地貌等,通过设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环境、热爱祖国的品德素养和价值情怀,进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常见地质灾害的认知。一是引入身边的典型地质灾害,培养学生应对防范及宣传地质灾害的重要性及保护地球的精神意识;二是以灾难片电影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电影中对真实发生的地质灾害场景或是未来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有一定的思考。
具体实施:一是通过爆发力较大、破坏性较强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如地震(“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火山喷发等,以及身边随时都在发生的缓变性地质灾害,如泥石流、地面塌陷、滑坡、崩塌和地裂缝等,让学生明白地质灾害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地质大学生需要担当起应尽的责任和使命,需学会地质灾害的应对防范措施,且有义务向其他公民宣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共同保护人类和我们的家园地球环境。二是通过《唐山大地震》《末日崩塌》《庞贝末日》《2012》《后天》等影片中一些地质灾害片段的播放,让学生回忆现实地质灾害,且对未来的灾难引起担忧,激发起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第三阶段:以专业核心课为载体,开展职业技能素养教育
该阶段主要包括典型矿床分析、矿产勘查实用技术、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钻探技术、沉积相分析、矿产经济管理与评价和矿床统计预测等专业核心课程。
1)典型矿床分析。引入地质人物事迹,塑造学生传承优秀“地质人”精神。
具体实施:以铁人王进喜发现、带队开采“大庆油田”的先进事迹,以及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和谢学锦、地学英雄人物黄大年、地球化学勘探家谢学锦等典型人物事迹,掌握典型矿床成因分析及成矿条件判断,让学生传承地质行业工匠精神,争做新时代优秀地质人。
2)矿产勘查实用技术。讲述专业发展历史,厚植学生专业认同、职业担当及家国情怀。
具体实施:矿产资源是保障国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命脉和重要支柱,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未来发展潜力。通过讲述我国矿产资源的开采方式、种类及数量,了解地质行业发展历史的重要性,掌握矿产资源勘查的综合运用技术和手段,从而培养地质青年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家乡及节约资源的习惯,更好地肩负起地质人应尽的职责与使命,树立学生的大国意识和责任担当。
(四) 第四阶段:以实践实习项目为载体,开展地质工匠精神教育
该阶段主要包括基础地质认识实习、综合地质填图实习、矿产资源勘查方法选择、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及地质类双创能力训练等实习实训课程。
1)野外基础地质认知实习。通过观察各类地貌和典型地质构造,让学生“知其美,更要知其所以美;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学习方法。
具体实施:带学生赴野外矿山地质公园、矿山地质遗迹、古生物化石遗址馆、地质博物馆和矿产勘查野外现场等体验工作环境和气氛,以及到各类典型地貌点处等亲身现实性体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朴素奋斗、甘于奉献的地学精神,同时让学生思考“地质之美”背后的真实内涵,使学生明白任何事情只有透过现象才能看到真实本质的哲学思想。
2)综合实测地质剖面图绘制。让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岗位,采用角色互换法,融入劳动素养,培养学生的劳动光荣、艰苦朴素的精神。
具体实施:采用“校-企-行-政”多方深度合作,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相应岗位中,能够进行岩芯编录、综合实测剖面绘制、矿产资源勘查方法选择及运用,以及地质勘查报告编写等工作任务,让学生尽早了解岗位需求、掌握岗位技术,实现学校课程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同时,通过企业的真实岗位体验工作,也更好地发扬学生“三光荣”“四特别”的精神。
3)地质类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设置综合创新型实验及解决实际地质工程问题的案例,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