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疫精神融入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陈桂平 张淑红 高凤菊 李亚子 范永山
摘 要: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生物化学课程与抗疫知识密切相关。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抗疫理论、技术、产品和抗疫成果,通过课堂将伟大抗疫精神传递给大学生,是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趋势和要求。该文通过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挖掘抗疫思政素材,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将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引导学生知党恩、跟党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8-0141-04
Abstract: Great spirit of combating the COVID-19 epidemic is extremely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biochemistry cours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nti-epidemic knowledge. Under the normalized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nvironment, it is the trend and requirements that integrated the anti-epidemic theory, technology, products, and achievements into the process of biochemistry teaching, which will pass the anti-epidemic spirit to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In this article, we innovate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search anti-epidemic elements, enrich the teaching content, optimize the teaching resources, in order to organically combine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ith student's value guidance, guide the student to remember the gratitude and follow the steps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stimulate students' sense of national pride.
Keywords: Biochemist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COVID-19 epidem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严峻考验,构建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初突然暴发了新冠感染疫情,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行动中,全体中华儿女上下一条心,英勇抗疫,所凝聚出的强大精神力量被称为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2]。习近平总书记将伟大抗疫精神高度概括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3]。伟大抗疫精神所彰显的家国情怀、奉献精神、正确的生命观等精神内涵能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注入正能量,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担当意义深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高校教学,更应该把握住“抗疫”这个思政教育机会,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疫成果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将伟大抗疫精神与专业知识协同前行、相得益彰。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的基础生命科学。新型冠状病毒的结构组成、生理功能、致病机理,以及人体的病理反应和免疫机制都与生物化学知识有关。抗击新冠感染疫情行动中检测试剂盒和疫苗的研制,病毒溯源、易变异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应用生物化学知识来解释,因此,疫情防控与生物化学教学有很多契合之处。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生物化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巩固了专业思想,提高了专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家国情怀。
一 抗疫教学资源的挖掘和筛选
面对信息化的时代,关于疫情防控的事件非常多且复杂,有矛盾、有争执、有分化,因此,如何挖掘抗疫的教学资源,并筛选出正反两方面的教学案例,在课堂中传递出正确、科学的抗疫知识和正能量的抗疫事实,是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抗疫教学资源分为3类:一是与生物化学课程相关的抗疫理论知识,二是抗疫技术产品,三是抗疫事件和成效(表1)。筛选的依据主要有2个:一是必须权威机构正式发表,在课堂讲授时要标明其详细来源,供学生查证;二是必须与生物化学课程相关,使抗疫教学资源融入时自然流畅,无违和感和停滞现象。
二 创新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课程思政教学。为了更好地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生物化学的课程教学,我们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 依托生物化学课程组,研讨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和思政教学内容
我们的生物化学课程组包括2名教授、1名副教授、2名高级实验师和2名讲师,其中博士3人、硕士4人,均具有很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在课程讲授前,课程负责人召集课程组成员,研讨确定教学大纲,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思政教学内容。然后,将此教学大纲征求本系教师,修习过本课程的学生、毕业生,以及校外同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修订后提请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
(二) 建立线上抗疫教学资源平台,方便学生学习和归纳整理
通过课程组研讨和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将筛选后的抗疫教学资源按照抗疫理论、抗疫技术产品和抗疫成效等3个板块,在超星学习通线上教学平台上向学生进行展示,所有抗疫教学资源都提供来源和审定人员名单。
(三) 根据知识点和抗疫思政元素的特点,制订个性教学方案
根据知识点和抗疫思政元素的契合情况,分别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对于契合度高的思政元素,例如抗疫理论、抗疫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为辅。对于契合度较低的思政元素,例如抗疫产品和抗疫成效,在教学过程中以翻转教学为主,即学生先进行资料学习,与课程的知识点建立联系,在课堂上讲述自己的观点或心得体会,教师进行点评。
三 抗疫思政教育元素融入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案例
(一) 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素材的挖掘与融入
大学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促进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更高质量的全面发展。德是做人的根本,课程思政应将德育置于课程目标之首,倡导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案例一:“蛋白质的抗体功能”知识点与“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新冠病毒疫苗作用原理”相融合。
在讲到蛋白质四级结构时,我们以免疫球蛋白为例讲到了四级结构的特征。免疫球蛋白本质就是抗体。抗体的主要功能就是可以抵御各种病菌和毒素。疫情期间我们国家研制出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对排筛和鉴别诊断新冠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唐山英诺特生物有限公司是最早研制出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的企业之一,他们加班加点生产的试剂盒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全国各地。这一案例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也提高了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能激发同学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作贡献的爱国情怀和高度责任感。
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目的就是让人体产生抗体来抵御病毒。疫情之初,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带领团队进驻武汉,夜以继日地研发疫苗,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将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推向临床、推向应用,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以此事件为契机,以陈薇院士为榜样,激励同学们好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科学本领,为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奉献自己的力量。
案例二:“酒精消毒使细菌、病毒蛋白质变性”与疫情期间的日常防护相结合。
在讲到蛋白质变性这部分内容时,我们知道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些有机化合物容易引起蛋白质变性,如酒精、甲醇、丙酮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酒精消毒就是这个原理。疫情期间我们更要做好日常防护工作,出门戴好口罩、常洗手、常用酒精消毒等等好的生活习惯能降低病毒传播的概率,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做好自身防护、不添乱、不添堵就是对家人和身边朋友最大的关爱,保护好自己就是对国家、对社会最大的尽责。
案例三:“蛋白质空间结构”与“新型冠状病毒三维结构”相融合。
讲蛋白质结构时提到,蛋白质必须在最高空间结构水平上发挥生物学功能。2020年3月4日,西湖大学周强实验室发表在《Science》的一篇文章首次公开了新型冠状病毒表面 S 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与细胞表面受体 ACE2 全长蛋白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展示了新冠病毒侵染人体细胞的详细过程[4]。这一研究内容对新冠病毒的精准诊断及治疗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快速发展的疫情让人们对寻找特效药物的需求变得越发紧迫,陈薇院士和周强研究员等一大批中国科学家的不懈奋斗为全球对抗疫情贡献力量。以上案例激发了学生对蛋白质这一章节的学习热情和对生物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让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激发了同学们学好专业本领才能为国家和人民作贡献的爱国情怀。
(二) “舍得”的人生价值观素材的挖掘与融入
舍得,即愿意付出,不吝惜,常言道“有舍才有得”。在讲授生物化学合成代谢过程中,我们讲到生物小分子在合成生物大分子的时候都需要先升高小分子的能量才能聚合成大分子,比如葡萄糖小分子合成糖原的时候要先通过UTP(尿苷三磷酸)供能生成UDPG(葡萄糖尿苷二磷酸)才能聚合成大分子糖原;乙酰辅酶A在合成生物大分子脂肪酸之前需要ATP供能合成丙二酸单酰辅酶A,才能进一步合成脂肪酸;氨基酸在合成蛋白质之前也需要由ATP供能合成氨酰基tRNA才能合成大分子蛋白质。由此可以看出,生物体必须先消耗能量才能由生物小分子合成生物大分子获取更多的能量供生命活动使用。这恰恰也渗透着一种人生应先舍后得。“舍得”的人生观,做人做事也是如此。
2020年春节本来是中国人民团聚的日子,可新冠感染疫情的暴发向我们发起了一场猝不及防的、没有硝烟的战争。而此时无数的医务工作者、民警等都成为最美的逆行者。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依然选择坚守在抗疫一线。他们都是舍小家为大家,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借此事例鼓励同学们,我们能在教室安心地学习是许多逆行者的“舍”而收获的“得”,我们不仅要感恩他们,还要感恩党、感恩社会、感恩国家。当党、社会和国家需要我们“舍”的时候,我们也要向这些逆行者学习,义无反顾,前仆后继,坚定地跟党走,为国家强盛、民族兴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