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同体”视角下高校党建育人机制
作者: 施小明 任惠兰摘 要:“师生共同体”作为大学教学和实践活动的一种载体,为广大学生所钟爱并积极投身其中。在“师生共同体”中,教师为帮助学生实现成才愿望,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密切交流和探讨互动,师生之间的坦诚以待,增进师生情感,也为教师教书育人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党组织建立完善“师生共同体”及党建育人机制,是拓展新时代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有效途径、加强党建育人的重要举措,通过构建“师生共同体”党建育人的运行机制,充分挖掘“师生共同体”育人功能,把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师生共同体”;党建;育人机制;党组织;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8-0165-05
Abstract: As a carrier of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teacher-student community" is loved by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s in it. The intimate Intensive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enhanced the emotions,and also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teachers to teach and educate people.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er- student community" and the party building and education mechanism by party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xp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nd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strengthen the party building and education.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teacher- student community" party building and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function of the "teacher- student community" is fully tapped, and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people is implemented in practice.
Keywords: "teacher-student community"; Party construction; education mechanism; Party Organization;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讲话,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
时任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高德毅在《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一文中表示:育人就是要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网络空间)之间打通。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加强第二课堂的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作用,着力提升第三课堂的网络教育内涵。三个课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2]。“师生共同体”作为高等学校中一种学生学习实践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第二课堂的代表性教学体,并能深入延伸拓展到第三课堂,如何让这一特殊载体更好发挥出育人的作用,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探索基于“师生共同体”的党建育人工作机制,课题组向全国近40所高校发放了调查问卷,并收到了有效问卷近1 500份,其中本科生约占85.63%,研究生约占14.37%;此外,还对部分师生进行了访谈。
一 “师生共同体”的内涵及其党建育人
(一) “师生共同体”的特性与内在育人功能
1 “师生共同体”及类型
德国教育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3]表示:“大学把人们集合起来,投身于学术或科学的学习,投身于精神生活。大学的最初含义——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体——与它作为所有学科的统一体的含义是同等重要的……这个理念要求有交流存在,不仅要有不同学科层次上的交流,而且要有不同个人层次的交流。”这是对“师生共同体”本质的论述,也是对其特征和基本要求的定义,可以说大学是天然的“师生共同体”,但本文所述的“师生共同体”不包括列入教学计划的第一课堂,主要研究第二课堂,包括学科竞赛师生体、课题项目师生体、创新创业师生体、学士导师制的师生体、社会实践师生体和学生社团师生体等,在这种组织架构中,学生的“中心地位”十分突出,教学不是按照学校通常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不是固定的或模板化的教学内容,而是具有明显的动态性,随时可能因为学生学习兴趣或状况调整教学方式、进程等,在这样一个教学体中,更加凸显出了紧密的师生关系,教师也必然更加注重学生成长发展,也必然更加注重育人效果。
2 “师生共同体”的要素及内在育人功能
本文认为“师生共同体”应当由三个基本要素(主体、目标、交流互动与探讨)和一个衍生要素(共享)组成。其中,主体由教师与学生两种不同的对象组合成双主体,其中学生的地位更加突出;目标为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和实践的成才愿望;交流互动与探讨是“师生共同体”所有要素的核心,教师重在指导学生学习、实践,帮助他们实现成才目标,在过程中体现交流互动与探讨的核心要义,并实现育人;共享体现整体性,共同享受教学资源、学术成果、知识财产和荣誉等。在“师生共同体”中,师生共同参与和实施教学,师生间的交互、合作更加直接,特别是学生的主动意识更加强烈,这种面对面的密切交流有利于师生情感的坦诚相通,即师生主体间观点、思想、情感的“浸入”,实现了师生情感的坦诚相通,这种师生之间密切的沟通,打破了传统师生的严格界限,淡化了年龄、身份,他们彼此信任,相互探讨,共同进步,“师生共同体”对于师生主体间具有天然相互浸入功能[4]。主体间的“浸入”体现了“师生共同体”内在的育人功能。
(二) “师生共同体”党建育人的内涵
1 高校党建与立德树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章和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党的建设都有明确定义,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等,并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坚持和加强党对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的全面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立德树人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其中对于科学素质和专业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不同社会体制下高校的出发点和培养方式基本一致,但对于立德方面的理解和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我国有着更加系统和全面的定义,不仅要有“私德”“公德”,更要有“大德”,培养学生的大德,需要着力加强党的领导,建立健全高校德育工作体制机制,培育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氛围;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其他课程的教育之中,实现教育的协调一致[5]。立德是为了实现更好的树人,高等学校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科学认识立德与树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根本标准。
2 “师生共同体”的党建育人
在“师生共同体”中,要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得到部署贯彻和落实,并自觉承载起党建育人的任务和要求。在宏观层面上,高校党委作为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师生共同体”纳入到学校管理和服务范畴内,加强党的领导,健全完善“师生共同体”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把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落到实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党建育人的推进落实中,二级党组织应加强组织建设,在“师生共同体”载体中创新组织模式,让各类学生教学和活动载体都有组织的关怀和指导,发挥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作为党员应积极投身“师生共同体”,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动作为,特别是党员教师要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形成全面系统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党建育人机制。
二 “师生共同体”及党建育人的现状
(一) “师生共同体”对于学生成才发展的价值
1 学生投身“师生共同体”的普遍性及成才发展愿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对于成长成才需求和渴望理应属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列,培养大学生成才是国家、高校的根本任务,对大学生的培养途径、办法、措施应当建立在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和把握之上,只有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学生学习目前达成一致时,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在关于“您是否参加了师生共同体”的调查中,有接近75%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加入了其中,在8个同类型“师生共同体”中,加入创新创业比赛类“师生共同体”的学生最多,比例接近50%,加入创新创业项目类的学生位列第二,比例超过40%,被调查对象加入“师生共同体”的类型达到1.65个,这一数据直观反映出了学生加入“师生共同体”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同时也反映出了学生对于“师生共同体”的热切需求性,学生对加入“师生共同体”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进一步反映了学生更高成才发展目标美好愿望的内心需求。在“师生共同体”中,学生因自我成才发展需要发起或主动加入这一学习组织,不是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没有“被动”的学习,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正是党和国家、社会及学校、家庭所期望的,学生成才发展的自我美好愿望与党和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目标达到了高度的一致性。
2 学生在“师生共同体”中的期待与获得
“师生共同体”的育人效果如何,关键在学生的获益、提高、成才上,其中学生的感受最能说明情况。调查显示,关于“通过师生共同体,您在哪些方面获得了受益、锻炼、提升”的问题,有66.28%的学生认为在“专业知识”方面有实际获得,在所有选项中排名领先,与学生选择希望得到老师指导或帮助期值(72.29%)相比,愿望实现度超过90%,这一指标相比老师的投入付出已经略有超出,投入产出效应明显。在所有观测点中,“各类科技竞赛”的评价最为突出,学生的获得感受度不仅超出了老师的投入付出,而且还明显超出了“希望得到老师哪些指导或帮助”的比例,获得感与期望值之比超过了110%,指标客观反映了高等学校通过科技竞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方面取得了实质进展。而“个人行为修养”的评价或许是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有效的观测点,数据显示学生的获得感受度同样超出了老师的投入付出,并且获得感已经明显超出了“希望得到老师哪些指导或帮助”的期望,应该说师生共同体对于学生行为修养成效明显,充分发挥出了“课程思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