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研究

作者: 刘振霞 史圣洁

摘  要:传统思政课堂教育模式下,思政教学模式单一,大学生非自愿接受思政教育,学生思想多样化凸显,是造成高校思政教育滞后性、无效性的根本原因。据相关教育部门要求:尽快改变这一教学状况。交叉学科研究的兴起成熟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明确思路,将马克思主义美学与高校思政课堂相融合。该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理论,从社会、学生、教师三个维度科学分析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意义,两者相融合的相关研究,并给可行性建议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高校;思政教育;教育工作;融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8-0189-04

Abstract: Under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education model,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l is single, the university student involuntarily accep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student thought diversification highlights, which is the basic reason that causes the lag and invalid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education department requirements: change the teaching situ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rise and maturity of cross-disciplinary research has provided clear thinking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which integrates Marxist aesthetic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arxist aesthe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Marxist aesthetic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ree dimensions: society,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giving feasibl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Marxist aesthetic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work; integration

20世纪20年代,我国第一次思想解放倡导者陈独秀先生提出了将文学与艺术美学思想融合,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重视将美学思想引入实践能力的观点中。教师应更新思政教学模式,将丰富多元的美学形式应用在高校思政教育课堂上,拉近了思政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提升老师的亲和力,增进了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情感认同,有效促进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知与执行。

一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概述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拓宽了美学研究的视野,充实了美学研究的内容,让抽象的美学研究转向具体可实践。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涉及很多美学基本问题,有美的实质、美的规律和美与人的关系等。厘清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基本论断,加快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进度,为高校思政课堂增添生机。

(一)  美学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论证了人与物体对象的审美关系所持有的价值理念。深入研读之后,明确了审美对象应该是人或者蕴含人实质特征的对象,应该具备自主思考行为。审美对象或者具备人本质特征的事物与人处于和谐共生状态。将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提示我们重新审视高校思政教育蕴含的审美素养,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二)  实践中的美

劳动实践造就了美。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审美意识不断进步,从最初的动物性的快感和体验美到现在追求感官愉悦、精神丰富的发展历程,与人类的发展起源相似。生产按照美的规律进行,人类的劳动实践延续和发展了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审美实践属性提示大学生注重积累审美知识和经验,鼓励学生多参加审美实践活动以重新审视自身审美素养并丰富审美认知,实践活动的社会空间、精神空间、物理空间极大扩展了人的生存实践空间、心理空间。

(三)  社会中的美

社会历史产生了美,美在实践劳动中得以延续和发展。人们在不断劳动过程中,不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感性,丰富了对美的认识,拓展深化了对美的感受。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中自然的人化性叙述了过去全部的历史产物形成了五官感觉,人将过去历史的生物感觉上升到社会感觉,方可创造出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本质丰富性相匹配的人的审美感觉。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透彻阐述了美感的社会属性,启示大学生注重总结自身生命历程经验,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中蕴含的历史、实践、社会观点帮助大学生审美素养从拓展空间、复归人性、情感共鸣角度入手进行提升[1]。

二  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1984年开始兴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相关研究,学术界有很多相关文献发表供领域人参考,涉及教育与美学交叉学科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直接研究,思政教育核心追求美研究及致敬美、思政教育美学专题研究等。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美学是一种简单的教学工具,借鉴美学理论方法,通过文艺实践手段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化。研究具有一定共性的逻辑脉络,从美育和思政教育的外在联系入手,关注美育的德育主体功能,忽视本体性的思政教育。鲜少关注审视思政教育内在规律和需求及所具备的美学意蕴和审美方向。当前交叉学科的研究成熟,单一指向绘画艺术教育的美育多与小学德育课程结合开展,较少从美学理论角度切入大学思政课堂,思政教育中的美学理论只是一种简单片面的迁移。基于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美学研究结果,还需持续深入拓展。

(一)  重塑社会价值观

将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学生接受教师思政课堂上的全部通识教学内容。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分布在中国的各行各业,他们是社会主义知识再生产体系的成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所在行业补充新鲜血液,将曾经课堂上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政教学内容传递给其他人,而继承者也会沿袭启蒙教育、探索教育、知识生产和传承的层级,形成良性循环传递过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逐步延伸扩大。例如,在基层单位服务群众、在祖国边疆支教、为扶贫事业奉献一生等,都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践行者。

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思政教育质量得以保证,在传播中实效更高。大学生在接受、吸收、转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过程中,逐渐将枯燥晦涩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具体可实践、更富有意味的学科事物。社会主义价值观传递散播到世界各个角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可以接受,小到幼儿园、小学的学生,大到大学、研究生阶段,针对不同的受教育群体,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美学内容,由此及彼,马克思主义理论好比智能手机在中国发展一样迅速普遍化。

社会主义价值观得以传承的前提是教师要深入与学生沟通,了解大学生的生活朋友圈、日常关注焦点、当前国家时政热点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针对性选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在网络上搜集相关大学思政课教育经典视频、课件,上传自己思政教学录像,互相学习借鉴。同时可以将马克思主义传播突破空间时间限制,同一个网络共享马克思主义知识,点击浏览的可能是寻常城镇百姓,也可能是普通市民。他们被教师妙趣横生的授课方式吸引,品读着美学化的思政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种全人类均可接收到家庭美学常识,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纷繁混杂的社会空间,帮助百姓重新树立现代先进社会价值观,提高文化辨别能力。

(二)  指明学生审美方向

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征程上,民族精神和中国文化建设是中国前行的不竭动力。高校作为推动学生文化教育建设和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基础核心设施,正确恰当的运行机制至关重要,高校思政教育直接影响学生民族精神的养成。高校思政课堂对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念与该课教学工作不能平衡,导致生活在快节奏社会中的大学生抵抗、误解思政教学内容,思政教育工作不能有效服务学生社会。从学生角度看,将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势在必行,有利于帮学生厘清多元化文化评判标准,何为主流文化、商用文化、都市文化和亚文化等;有利于开展中国审美文化制度建设,主流文化规范传播,有效制止文化领域商业资本化;有利于加快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念适应现代中国文化发展需求步伐,让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良好传承[2]。

将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助力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行稳致远。当前跨国资本运作机制完善,将外表个性艺术实则激发消费欲望的商业资本文化遍布网络荧屏,稀释了很多人的传统中国文化认同感、民族精神内核。部分大学生对主流文化不屑一顾,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困难重重。中国学术界敏锐察觉问题所在,快速研究并成熟运作的交叉学科给了高校思政工作者关键帮助,思政教学将从马克思主义美学角度扭转大学生的偏见。重塑学生爱国主义审美内核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实现主流文化与不同知识类型对接,改良学生亚文化认知陋习,总结协调不同审美的经验。

(三)  构建教师教学新的着力点

过去高校教师教条单一化的教学方式、灌输式教学,使学生不能对思政课程产生浓厚兴趣,不能形象生动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从而导致高校思政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在课堂唱独角戏,思政课堂缺少互动,缺乏艺术美僵化的授课方式,学生不能了解到思政重要性,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提之无味,上课也是应付老师,很明显,学生找不到教师脱口而出的理论知识与自己兴趣爱好的交集,教师虽然结合当前大学生实际切入主题,但是,学生凸显的思想多样性与教师的授课方法并没有很高的重合度。所以,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是两条平行线,在各自的文化逻辑道路中渐行渐远。

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思政教学工作提供了思路,填补了教师和学生文化范畴相衔接的内容,有效解决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意愿相悖的窘境,让学生认识到存在于身边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开课之前,教师可以搜集前人创作的具有社会主义文化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在课堂上可以展现给学生,为学生综合讲述其中蕴含的文艺思想、文艺境界,抵消学生排斥心理,对思政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例如,中国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者鲁迅的小说集、陈独秀的《新青年》、李大钊的《李大钊文集》《警告全国父老》等,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文学、现当代音乐家的优秀创作、新中国成立后“三红一创”、陈志平的《中国革命史》和赵树理的文学创作等很多传承红色精神作品,无不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的崇高革命信仰,这些艺术作品融入思政课堂中,都能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