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融合教育背景下新工科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实践
作者: 刁力力 付荣
摘 要:参加高等融合教育的残障大学生不但需要克服身体不适,还需要消耗大量精力来理解和练习新工科课程中比较难的内容。在此前提下想让他们领会思政价值观尤为困难。教学实践证明,残障大学生对抽象的思政教育接受度较普通大学生低得多,无法实现融合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一种新工科具体内容与思政价值观相映射的方法。该方法从新工科的技术内容中抽离出一种意境,从思政价值观的角度融入有共同点的内容并形成对照,使残障大学生对思政教学形成更深刻的认识,真正接受其所传递的价值观内容,同时也反过来增强对技术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该文以人工智能技术教育这一新工科核心课程为例,展示该方法具体的实现途径。实践表明这是有效的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融合高等教育;新工科;人工智能;思政价值观教育;有监督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3-0059-05
Abstract: 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higher education not only need to overcome physical discomfort, but also need to exert a great deal of energy to understand and practice the more challenging content in New Engineering Courses. In this context, it is particularly difficult for them to grasp the valu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ractice has shown that integrated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much lower acceptance of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an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goal of integration cannot be achieved. To address the above-mentioned issue,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method to establish a mapping between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and the valu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method extracts a certain artistic conception from the technical content of the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integrates it with the common poi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values, and forms a contrast. This enables university students to develop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ruly accepting the values it conveys, while also enhancing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memory of the technical conten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core cour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o demonstrate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of this method.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is is an effective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
Keywords: higher integrated education;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values education; supervised learning
高等融合教育中的新工科教育与思政价值观引领教学的结合,是新工科教育、高等融合教育、思政教育三个不同研究方向的交叉融合。新工科课程的每位任课教师都有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潜移默化引导学生价值观的美好愿望。但是,从专业实践来看,新工科教学在融合教育中引导大学生价值观方面存在重大难点。
一 思政价值观教育在高等融合教育新工科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一) 新工科技术专业化、理论性太强,导致很难与价值观联系起来,也不易讲授
潜移默化进行价值观教育是思政建设的理想状态。但是,新工科技术很抽象,专业化程度高,涉及的各种理论难以与思想政治建设结合起来,能够融入技术中的价值观很难设计。教师教学的一个痛点是怎样才能找到贴切的思政内容,既耗时又耗力,找到的思政内容通常也比较生硬。在现实中,教师讲了半天技术,好不容易给学生讲明白了,发现没有能够融入价值观。在技术里面设计价值观,又会打断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理解的思路。学生理解这些技术原理已经很费劲了,如果再生硬地加入思政内容容易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困难,让教师前功尽弃。在知识点没学会时,学生也没有心情接受思政内容的教育,相反还容易产生反感。这些都是新工科的课程难度和深度导致的,需要想办法加以克服。
(二) 能够根据新工科的内容引申出的思政点是非常零碎的,学生很难整理记忆
新工科的内容非常复杂,要讲解的点非常多。不但要讲技术历史与发展,还要讲各门技术细节,等等。思政教育通常的做法是讲哪个方面的内容,就从哪个方面着手联系思政来讲解。由于新工科讲授的知识点非常多,这就导致了关联的思政内容之间缺乏逻辑联系,看起来是支离破碎的,不成体系,导致学生感觉非常乱,无法整理更无法记忆,无法达到引导学生价值观的目的。
(三) 新工科的技术流派太多太杂,导致很难有一根思政主线贯穿始终,没有特色
像人工智能这类新工科,有很多种技术,无数种算法,以及千千万万的应用。这里面即使部分内容有思政方面的关联,但内容散乱,所涉范围太广。没有一根思政主线贯穿其中,就不能够形成该课程的思政特色,无法升华课程的层次。
高等融合教育旨在让残障大学生也能和普通大学生一样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学习同样的知识。为达到这个目的,从残障大学生这一方面,需要付出十分艰辛的努力。首先,残障大学生身有残疾,需要克服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需消耗大量精力,已经非常不易,给学习分配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另外,新工科课程的内容通常以理工科技术为主,对逻辑性思维要求高,理解比较困难,需要消耗大量脑力和体力来理解和练习新工科课程中比较难的内容。所以,残障大学生很难把新工科学得很好。从提供融合教育的高等学校这一方面,除了要为残障大学生提供足够的生活和学习保障之外,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非常重视方式和方法,才能对残障大学生的新工科技术学习施加正面影响。融合高等教育教学有一个特点,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仅需要适合残障大学生的需要,普通大学生也需要能够接受。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不但要保证学生学到知识,还要兼顾残障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对进度、难度等的不同需求。在教学实践中,能做好这一点已经非常困难了,再想进一步做好思政教育更为不易。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融合教育大学生对抽象的思政教育接受度较普通大学生低得多,无法说清楚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涵义。
综上所述,高等融合教育中新工科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思政价值观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必须、只能通过创新教学途径才能解决。
二 研究现状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提出的工程教育改革方向,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具有战略性、创新性、系统化和开放式的特征。人工智能教育是新工科课程的重要内容[1-3]。
在高等教育领域,残疾人与普通人群共同学习,能最大限度地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残疾人的受教育水平。高等融合教育是指普通高等学校在融合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高等教育规律,以及残疾人身心特点,对有高等教育需求的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等适龄人群实施的安置、培养、支持与服务等[4]。这个领域研究的主要落脚点在于不同残障人群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职业和教育援助等方面,缺乏对高等融合教育新工科教学的深入思考,对与新工科结合的思政价值观的引领方法研究也不足[5-6]。
新工科教育必须以立德树人为引领,课程思政是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二者在育人的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必须同向同行。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需要突破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之间的壁垒,探索新工科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深层次融合。孔丽丽等[7]提出新工科+课程思政的通用目标体系,细分出一般共性意义上的思政维度内涵,梳理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强化教师能力、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及探索课程思政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兼顾专业知识教学和思政育人的新形态课程教学体系。但是,这些研究比较宏观,不够具体。陈春燕等[8]结合新工科人才的特点,探索并阐释了以史载道的历史叙事教学模式、虚实融合的情景沉浸式教学模式、精神激励的情感浸润式实践教学模式和品格涵养的榜样示范式实践教学模式,旨在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接地气、有温度、有厚度,触动学生心灵,实现铸魂育人,培育新工科人才的家国情怀。这些研究仅提出理念,并没有指出与具体新工科内容结合的途径。
综上,高等融合教育中的新工科教育与思政价值观引领教学的结合,是新工科教育、高等融合教育、思政教育三个不同研究方向的交叉融合,目前还缺乏足够的研究成果。本文尝试在这个方面做出创新,找出一条可具体操作的、高等融合教育中新工科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思政价值观的合理和有效的途径。
三 创新的教学思路
为了使残障大学生真正融入普通大学生的新工科教学中,本文提出的解决思路是:让技术内容能与生活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与具体事物的对照,使残障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可以一致地加以理解,达到融合学习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为了解决新工科教学中思政建设引导融合大学生价值观这一难题,以新工科课程——人工智能技术教育为例,本文提出了几大创新途径。
价值观内容放在技术细节的外部来讲,不影响融合大学生理解技术内容。
与常规相反,让新工科课程讲授的内容服务于思政建设体系。
为课程选择与其发生对应且与具体生活密切相关的思政价值观为思政价值观教育的主线,价值观内容均服务于该主线,形成课程特色。
我们以新工科中重要的核心课程人工智能技术教育为例,一步步展示如何根据该途径实现创新的教育教学。把上述核心创新思路和途径反映到人工智能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上,选择“坚持党的领导”为思政价值观教育的主线,可得到思政价值观教育与新工科课程内容具体的映照关系,如图1所示。具体的映射关系和内容将在下文详细阐述。
四 在人工智能技术教育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按照本文的创新方法,人工智能技术教育的思政内容必须紧密地结合课程的内容来设计。我们的思政建设创新也都包含在课堂内容之中。此处以课程中“有监督学习过程”的数据处理、分析、特征工程、数据集的划分、学习算法、模型评估及迭代优化等教学内容来呈现创新指引下的人工智能技术教育课程高等融合教育的思政教学[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