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效应提升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实践路径

作者: 徐萍萍 祁英香

摘  要:亲和力是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心理效应是心理活动一般规律的体现。思政课教学中会涉及各种各样的心理效应,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对心理效应的熟悉掌握和适当运用。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观察把握师生交往、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和教育评价等诸环节中常见的心理效应,做到熟谙机理、把握情境、扬长避短,因事而谋、应时而动及顺势而为,准确、灵活、巧妙地运用心理效应开展教学活动,才能把思政课打造成入心入脑的金课。

关键词:心理效应;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3-0076-05

Abstract: Affinity is the attraction, infectiousness, and influ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n students. Psychological effects are a manifestation of the general laws of psychological activity.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various psychological effects are involved, s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teacher's familiarity, mastery, and appropriat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effects.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hould be good at observing and grasping common psychological effects in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teaching design, classroom organization, and educational evaluation. They should be familiar with the mechanism, grasp the situation, promote strengths and avoid weaknesses, plan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act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and use psychological effects accurately, flexibly, and cleverly to carry out teaching activities. Only in this way c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e turned into a golden lesson that enters the heart and mind.

Keywords: psychological effects; enha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ffinity; practical path

思政课的亲和力是指思政课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其是开启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是决定思政课教学能否入心入脑的关键所在,更会直接影响思政课能否发挥其在学校立德树人中的主渠道功能。由于亲和力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影响力,且正如“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所言“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心理学说明了“教育的途径、手段和障碍”[1],心理学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依据、原则和方法,因此要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必须从掌握教学过程所涉及的心理学原理出发,辩证运用各种心理效应去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才能达到感召学生、吸引学生的效果。

一  心理效应与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提升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受到各种规律所支配,而心理效应便是心理活动一般规律的体现。“效应”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一种事物作用于另一种事物所导致的变化,侧重于影响的结果;二是某一事件或某种行为通过一定的方式去改变某人或某事,侧重于影响的方式[2]。把两方面结合起来理解,心理效应就是指某人某事以某种方式引起他人在心理或行为上的某种变化。作为规律,心理效应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广泛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客观性是指心理效应的出现是基于一定客观条件的结果,并不以个人意志作为转移;普遍性是指心理效应是大多数人在相同情境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3];广泛性是指心理效应涉及范围宽广,在人类生活生产的各场域都有存在;多样性则是指心理效应类型多样,比如有学者收集到了200多条心理效应,还有学者仅就传播学领域就归纳了130多条心理效应[4],也就是说心理效应的数量是难以准确估计的。数之不尽的心理效应究其来源也不尽相同,其中有些曾得到过心理实验的证实,有些则来自于人们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在命名原则上也是五花八门的,有的是根据人名来加以命名的,如罗斯塔尔效应(也称皮格拉里翁效应)、蔡加尼克效应、马太效应和莫扎特效应等,有的是根据水果来命名的,如酸柠檬效应、甜葡萄效应等,还有的是根据活动动作、自然现象、动物、社会问题及历史典故等来命名的。

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也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效应。它们实际上相当于预先存在着的某种心理程序,是人们不自觉、无意识的心理惯性,当教学活动中的某些要素、特征恰好符合某一心理效应的发生条件时,便会触发其发挥作用。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提前预知这些心理效应的存在,并做出周密的运用与应对计划。否则,如不能把握其中规律,将无法有效组织引导学生,导致课堂秩序杂乱无章,并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疏离和对思政课学习的厌倦。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提出教师力求使教学引人入胜,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5],思政课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同样在于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进而感召和影响他们。但这不意味着简单地去迎合学生的一切需求,而是建立在教师对于教育心理规律的熟练掌握、对心理效应的熟稔运用的基础上。

二  有助提升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心理效应

思政课教学过程由若干环节所构成,如课堂设计环节、教学实施环节、课程评价环节;其中涉及诸多要素,包括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媒介、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等。不同心理效应对应不同教学要素的作用,尤其紧密联系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往,因为正如《学记》所言“亲其师,信其道”,教学亲和力首先是教师本人对学生的亲和力。以下为便于分析,将把师生关系要素单独提列,再结合各教学环节来考查对思政课的亲和力而言具有深刻影响的主要心理效应,它们正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着力运用的心理效应。

(一)  师生交往环节——人际关系效应

思政课亲和力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用当下流行术语来表述就是教师偶像与学生粉丝关联的“黏性”。师生关系的质量会决定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教师对他们的谆谆教诲。为此教师必须把握相关的心理规律以增加自己的吸引力。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增进人际吸引可从空间距离、类似性、需要的互补、能力与特长以及仪表等方面入手,其中常见的心理效应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自己人效应”和“南风效应”等。

“首因效应”也称“第一印象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极其重要,会成为今后很长时间里别人评判你的依据,且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接下来人际关系的状况。其告诫思政课教师要善于采用印象管理策略,通过打造良好的第一印象来博得学生的初步好感。具体来说,可通过在与学生首次见面时对自己的着装、仪态、谈吐和风度等方面的管理来增进吸引力,赢得学生对你的兴趣和期待。然而“首因效应”并不会持久起效,随着交往程度的加深,基于外在因素的吸引力将会逐渐减弱,而学生对于教师的内在品质、学识能力的关注度则会逐渐增加,这时“近因效应”将发挥作用。因此即便不善管理形象,教师也无需气馁,同样可在日后与学生深度接触时,通过所展示出的真诚态度、渊博学识和各种优良品格来获得学生的认可和欣赏。

思政课教学以思想引导、情感熏陶、价值引领作为根本目标,因此教师必须设法打开学生的心扉,走进其心灵世界。社会心理学中有一种“南风效应”,出自于拉封丹的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结果寒冷凛冽的北风输给了温暖的南风。“南风效应”的本质就是“温暖人心”“以人为本”的理念。其告诫我们,老师要赢得学生的喜欢,首先要尊重和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对于思政课教学的需求和期待,帮助他们解决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实际困难,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思政课教师给予他们的温暖。虽然不同的成长环境和年龄差距会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可避免的“代沟”和心理距离,但思政课教师可利用同理心去缩小差距避免隔阂,这就需运用“自己人效应”:学会换位思考,善用倾听的技巧,以同情的方式去回应学生的需求和想法,让学生感知到教师的诚意和对他们无条件的接纳,以此打开学生的心扉。这也是契合了我们倡导要做“有温度”、“有情怀”、亦师亦友的思政课教师的理念。

(二)  教学设计环节——心理需求效应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6]”皮连生认为:“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依据学习论和教学论的原理,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统筹规划与安排,为学生和学习创设最优环境和准备过程。[7]”合理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由于教学设计旨在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根据课程要求与教学对象的特点,将各种教学要素有序地加以安排,形成可操作化的执行程序的活动,因此教学设计的范畴通常包括分析教学对象、分析和安排教学内容、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及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等。

基于心理效应进行教学设计首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实需求、心理期待来进行教学安排,以达到激起学生兴趣的目的。比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可参照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和现实案例,这是运用“近体效应”或“熟悉效应”,以达到缩小教与学之间在时空和心理距离的效果。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为例,几乎每一主题都可用学生熟悉的现实案例来作教学导入。比如,在讲授择业观和就业观时,不妨从“六成大学生想当网红”“张桂梅的华坪女中”“唐尚珺的16高考次”等学生熟悉的网络热点事件来导入,以吸引其进一步探讨的兴趣。当然,还可运用“新奇效应”来设计课程导入,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异性的刺激比一般刺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在讲解新知识时还可以利用“比较效应”,即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去引入新知识,帮助他们在新旧知识之间寻找联系点,利用同化或顺应的原理,令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中,或者改变已有认知体系,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由此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的获得感。在学习难度的安排上,可运用“登门槛效应”层层递进式地加深,即我们可以把某一个较大的教学目标分成若干个子目标,首先从完成最简单的目标开始,一步步地诱导学生去逐步完成最终的目标。在引导学生的态度转变时,也可以用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方法,以逐步诱导的方式促使学生提高认识发生转变,而不是一开始就向他们强烈地灌输某种正确但他们未必能一下子接受的理念和认识,以避免激起学生的心理抵触。另外在教学设计上,还可利用爱屋及乌的“移情效应”,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适当安排,使学生通过对不感兴趣的内容产生移情,从而扩大其兴趣范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