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生物饵料培养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作者: 佘智彩 贾真 朱鹏 许尤厚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生物饵料培养课程思政建设探索0

摘  要:生物饵料培养课程是水产养殖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该文系统分析课程思政融入生物饵料培养课程所需要解决的三个关键问题,再从课程目标调整,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以及课程教学过程中厚植“三农”情怀、强化使命担当三个方面入手,提出具体措施,以期探索出新农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协同共进的课程教学新模式,同时为其他涉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饵料培养;新农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新型水产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3-0193-04

Abstract: Food Organisms Cultivation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aqua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ree key issue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during the integrat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n proposed specific measures such as adjustment of course objectives,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course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the cultivation of feelings about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as well as the strengthening of mission responsibility. The study hopesto explore a new teaching model that combines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mode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ther agricultural related majors.

Keywords: Food Organisms Cultivation;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new type of aquatic talents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在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还对我国涉农高校的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提出了殷切期望:“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同一年,新农科建设安吉研讨会、北大仓行动工作研讨会和北京指南工作研讨会先后召开。“安吉共识”提出,新农科建设要肩负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使命[2]。“北大仓行动”提出了新型人才培养行动,即以思政教育为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着力培养一批农林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3]。“北京指南”进一步提出,要从“试验田”到“大田耕作”,全面展开新农科建设[4]。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可以说,新农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实际上是同向同行的——以思政教育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此外,新农科建设还为高等农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引——培养强农兴农、知农爱农,肩负使命担当的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我国是世界上水产养殖第一大国,包括鱼、虾、蟹、贝和藻等大类的水产品是未来最优质的、储量最大的动植物蛋白来源之一,水产养殖对我国食品安全供给和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5]。生物饵料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复杂群体,是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优质开口饲料和营养强化剂,主要包括微藻、原生动物、光合细菌和酵母等大类,以及轮虫、卤虫、桡足类和枝角类等少部分小型无脊椎水生动物,具有个体微小、数量庞大、营养丰富和适口性强且生态环保等特点,部分生物饵料甚至可以直接开发为食品供人们食用或者作为生物能源供人们使用。生物饵料培养课程主要是讲授常用生物饵料的生物结构、生长习性、培养技术以及饲用方法,是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对现代水产养殖业专业人才培养及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将课程思政融入生物饵料培养课程既是高等农业院校培养新型水产人才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  新农科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生物饵料培养课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  培养什么样的人

新农科概念的提出,吹响了我国高等农林院校教学改革的号角,提出要打造农林人才培养新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因此,生物饵料培养课程目标要紧跟时代步伐,为新型水产人才培养起到指引作用。

(二)  怎样培养人

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已发生重大变革,一、二、三产业融合、规模化、智能化和生态化成为我国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主方向;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新动力。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水产养殖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现代发展理念,立足产业前沿,紧跟发展潮流,要拓宽知识面,培养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高级思维。因此,生物饵料培养课程内容要适应新时代水产养殖业发展需求,将“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智慧农业”“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等一系列现代发展理念和战略以及“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技术融入课程内容中,将现代水产养殖专业与“大健康”“生物医药”“智慧农业”“大数据”“农业智能装备”等新兴领域进一步交叉融合,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先进性、时效性和实用性。

(三)  为谁培养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然而当前高等农林院校学生的“三农”情怀还不足,主要表现是学生对“三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和服务“三农”的意愿不强,“三农”情怀不深[6-7],认为农业辛苦,回报率低,学生缺少在“三农”领域干事创业的信心。因此生物饵料培养课程要融入思政教育,尤其是“知农爱农”教育,从而厚植“三农”情怀,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培养更多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二  新农科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生物饵料培养课程的课程模式探索

针对以上三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据前期生物饵料培养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总结出几点经验:一是根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农科建设要求和学校发展定位的需要,来调整课程目标;二是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构建起包含知农爱农情怀、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三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厚植“三农”情怀,强化使命担当(图1)。

具体举措如下。

(一)  调整课程目标,引入“知农爱农”教育,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水产人才

以北部湾大学为例,在新农科背景下,生物饵料培养课程思政建设立足学校“服务海洋强国和海洋强区战略为使命,建成海洋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结合新型水产人才培养需求,明确德育目标,即引入“知农爱农”教育,将生物饵料培养课程课程目标调整为:培养“知农爱农,具有较强专业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  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应用、实践与创新能力

新型水产人才需要具备现代发展理念,立足产业前沿,紧跟发展潮流,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生物饵料培养课程以此为原则,将思政元素准确融入到课程内容中,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高级思维,构建起包含知农爱农情怀、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全方位立体的课程内容体系。

与时俱进,将绪论部分植入时代前沿内容:①生物饵料培养与中国现代农业;②生物饵料培养时代转变——高质量发展;③生物饵料培养在新能源、环保、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方面的应用;④生物饵料培养与新兴涉农学科(生物医药、智慧农业、大数据、农业智能装备和物联网等)的关系。让学生对本门课程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培养创新思维和多学科交叉融合、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意识,同时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铺垫。

结合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美丽中国建设融入植物性生物饵料的培养部分。①技术前沿与展望:微藻新能源——生物产氢;②微藻规模化生态培养技术创新应用——以云南绿A公司为例;③池塘肥水技术及藻相——菌相在池塘养殖生态系统中的动态平衡;④微藻固碳与美丽中国。

结合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将现代产业技术创新和多学科交叉应用案例融入小型动物性生物饵料的培养部分,并结合成功案例分析引入生物饵料培养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①技术前沿与展望:智慧农业——物联网在动物性生物饵料培养中的应用;②小型动物性生物饵料培养模式创新——以西藏普若冈日生物科技为例;③浮游动物与生物多样性——以北部湾海湾为例;④生物饵料与乡村振兴——以内蒙古阿拉善卤虫养殖业为例。

结合水生环节动物规模化、生态健康养殖的成功案例,将大国“三农”战略融入水生环节动物的培养部分:①疣吻沙蚕规模化半人工育苗技术——出淤泥而不染;②禾虫工厂标准化养殖——以北海盐场为例;③水生环节动物培养模式创新与应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稻禾”生态混养;④生物饵料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健康培养与大国“三农”战略。

将大健康产业发展与我国向海经济发展战略融入生物饵料营养价值评价和营养强化部分:①生物饵料与生物医药——生物饵料的活性物质提取与功能验证;②生物饵料与现代水产养殖业——大食物观;③生物饵料与大健康;④生物饵料与向海经济。

主要思政元素总结见表1。

(三)  课程教学过程中,厚植“三农”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生物饵料培养课程通过全方位“知农爱农”教育、“三农”情怀培养和就业创业教育,力争让学生看到农业大有可为,增强学生在农业领域干事创业的信心,从而立志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新型水产人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