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类新晋研究生导师培养学生的困境与破局
作者: 吴建清 刘晓庆 王小超 杨为民 田源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当前,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不断增大,从而高校引进的新晋导师数量也随之增多。但是,高校引进的新晋导师中,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导师占比较大,并且普遍比较年轻,在培养研究生时通常会遇到一些困境,比如海外留学的经历使得新晋导师不注重加强自身思政以及学生思政的学习,并在培养研究生方面没有经验,达不到学校规定的培养要求等。因此,该文以交通运输类专业为例,阐述该类专业新晋研究生导师培养学生存在的困境,并且针对存在的困境提出解决思路。
关键词:新晋导师;海外留学;交通运输;研究生培养;思政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7-0054-04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made a major judgment that talents are a strategic resource for realizing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winning the initiative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has made major arrangements for all-round supervising, introduction, and use of talents to promote the historic achievements of talent work in the new era. A historic change has taken place. At present, the scale of postgraduate supervising continues to increase, so the number of new advisors introduc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so increases. However, among the new advisors introduc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ose with overseas study experience account for a large proportion, and they are generally relatively young. Therefore, when supervising graduate students, they usually encounter some difficulties. New advisors have no experience in cultivating graduate students and cannot meet the supervising requirements stipulated by the school.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the transportation major as an example, expounds the difficulties in supervising students for new advisors in such majors, and puts forward solutions to the existing difficulties.
Keywords: new advisors; overseas study; transportation; postgraduate supervis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tudy
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人才发展战略[1]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近年来,尽管受到经济危机、地缘政治、新冠感染疫情影响,国际人才流动仍持续增长。疫情催生出一个更加多极化、相互依存、数字化,并以高涨的区域主义和地缘经济为特征的后疫情世界,世界各国努力摆脱疫情阴影,国家及区域间人才争夺愈演愈烈,全球人才竞争进入新格局。高等院校作为人才战略的核心,也是人才的第一培养地、创新地和聚集地,每年都吸引大量国内外高素质、高层次人才鸾翔凤集。在国家“交通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双一流”建设政策引领下,交通运输学科迎来了蓬勃发展时代,各高校开启了“抢才大战”,汇聚和造就了一批引领学科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具有创新研究能力、国际化视野的优秀青年人才。人才的引进在为高等院校交通运输学科的科学研究注入了新鲜力量的同时,也不断推动教师质量的提升。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必须依靠高水平教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加文化科技贡献,扩大社会服务,都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21世纪以来,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不断增大,高校加大了引进人才力度,措施越来越多样化,人才的引进催生了一批有活力、有动力、有冲劲的年轻研究生导师,但是,新晋研究生导师呈现年龄低龄化、海外占比高等趋势。随着越来越多新晋研究生导师的加入,亦师亦友演化为轻师重友、角色转换滞后,“同理心”过重,经验不足、政治学习欠缺等困境与问题也日渐凸显。从而,本研究以交通运输类专业为例,首先阐述该类专业新晋研究生导师培养学生存在的困境,接着采用与资深研究生导师交流、查阅相关资料、观看研究生导师指导视频以及研究生理想导师问卷调查等方式,针对存在的困境提出了解决思路。
一 困境
(一) 亦师亦友,演化为轻师重友
新晋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年龄相差小,共同话题多,两者之间的交流从学术延伸到游戏、购物等话题,容易建立起朋友关系[2]。导师与学生亦师亦友的关系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推动科研、项目的进展,但由于新晋研究生导师经验不足,对学生的思想变化观察不敏感,从而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动态,进一步恶化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处于成年早期的研究生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但思想较为单一,自我意识较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对事物的判断较为武断,分辨不清导师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角色,从而导致对“朋友”身份的导师缺乏一定的尊重和重视。
(二) 角色转换滞后,“同理心”过重
以交通运输类专业为例,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转瞬即逝,每一学年都至关重要,而有些研究生无法正确看待个人所处阶段和暂时境遇,感情较为脆弱,缺乏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勇气。对于刚刚从学生角色转换到教师岗位的新晋研究生导师来说,对学生的科研压力、学习任务更能够感同身受,对科研任务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在学生遇到困难,打退堂鼓的时候,新晋研究生导师不能够坚持对学生的高标准严格要求,更容易向学生妥协,因而导致部分导师对学生无限制包容,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懈怠、科研进度滞后等问题,从而延误了指导教育学生的最佳时机。
(三) 经验不足,“直接给予”主义盛行
新晋研究生导师入职时间短,缺少实际工程项目经验支撑,在指导研究生科研时,容易将自己博士或者博士后积攒的成果分享给学生,“直接给予”主义盛行。同时,不注重科研补助制定的合理性,造成学生享乐主义严重。正如山东大学办学宗旨“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具有独立自主创新意识的人才。直接给予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学生和导师的成果产出,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成果数量短时间内增长较快,但极易造成学生拿来主义思想严重,过高的科研补助又助长了学生贪图享乐、铺张浪费的消费理念,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刻苦专研、艰苦朴素精神的培养,更不利于新时代独立自主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
(四) 任务繁重,指导时间少
新晋研究生导师处于事业起步期,为达到岗位考核要求,科研任务繁重,需要学生贡献个人成果。同时,新晋年轻教师生活中又处于成家立业阶段,可自由支配指导学生的时间较少。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匮乏的指导时间导致了新晋导师缺少对学生循序渐进的引导和科研成果的分配不均,极易造成学生心理不平衡,发表不当言论,产生巨大的负面舆论影响。
(五) 海归教师政治学习欠缺,亟需落实立德树人理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工作者承载着传播知识、思想、真理和塑造灵魂、生命、新人的时代重任,要身正为范、言传身教,铭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近年来,西方国家不断调整意识形态渗透战略战术,更新渗透路径,持续加大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力度。交通运输学科新晋研究生导师海外占比高,这部分教师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容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导致了政治学习的欠缺,对党和国家最新教育理念贯彻落实不足[3]。
针对以上交通运输类新晋研究生导师培养学生的困境,本研究采用了与资深研究生导师交流、查阅相关资料、观看优秀导师指导视频以及给研究生与导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数据采集中,研究人员共发放了调查问卷25份,收到反馈的有效问卷共22份,其中收到研究生问卷14份,资深导师问卷8份,导师的平均教龄15年,并包括齐鲁青年学者2人、国家“优青”1人、泰山学者1人。问卷内容主要包含四个模块:个人信息、如何提升新晋导师的思政意识及个人能力、新晋导师应如何带领团队发展、导师与学生应该怎么良好相处。通过对收集的问卷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4],针对新晋导师培养研究生的困境总结出以下的解决思路。
二 破局
(一) 提高思政意识
1 加强新晋导师的思政学习
学院或者团队应经常性组织新晋导师进行党校学习、支部学习、中心组学习的活动[5-6],共同学习党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会议内容和会议精神,学习我们党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优异成绩,以及目前已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此加深新晋导师对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学习和认识,进一步明确党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与促进作用,引起年轻导师的政治共鸣,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同时也要引导新晋导师对国内交通运输的发展背景、发展历程、未来趋势以及取得的相关成就进行主动学习,例如我国自主研发修建的桥梁界“珠穆朗玛峰”——港珠澳大桥,可被称为“世界奇迹”。港珠澳大桥极大地缩短了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间的时空距离,以此加强新晋导师对交通运输专业、对民族、对国家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 加强课题组成员的思政学习
新晋导师带领学生进行思政学习,能够推动个人与学生思政意识的共同进步。在日常的工作中,将学生的思政工作放在科研工作的前面,时刻注意自身言论规范,加强自身思政理论的学习,在团队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并经常关注学生学习动向,防止学生私下“结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定期组织课题组进行思政学习的相关组会,带领学生一同学习党章、党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在遇到党的重大会议、重大事件时,带领学生一起观看,并进行充分讨论,书写学习报告,提升政治意识。定期组织有利于树立团队正确价值观的活动,例如观看革命老电影,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团队形象。并积极引导学生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中保持理智头脑,拥有正确的价值判断,不在网络上发表不正当言论,时刻注重自身的思政理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