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个融合”的珍珠生态养殖与开发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作者: 金首文 周靖轩 高兴军 肖鹏飞 陈斌

摘  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如今我们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节点,在这个特殊时期,需要培养的是兼具知识、技术与应用、创新创业能力等多方面全方位能力的人才队伍。为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锻炼职业技能与岗位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至关重要。该文以珍珠生态养殖与开发特色班为例,剖析国内珍珠养殖现状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困难。探讨珍珠生态养殖产业中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为珍珠产业发展与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珍珠生态养殖;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7-0073-04

Abstract: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national modernization. Now we are at an important juncture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is special period, it is necessary to cultivate a team of talents with knowledg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recognition of their major, exercise their vocational skills and job ability, and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reform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s very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 class of pearl ecological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pearl culture and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raining system of applied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 pearl ecological culture industry,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earl industry and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applied talents; pearl ecological culture; personnel train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ystem construction

珍珠是由贝类内分泌活动形成的含碳酸钙的矿物珠粒物质,其由大量细小的霰石结晶聚合而成,是由套层内部的下层真珠物质围绕不黏附于外壳的外来颗粒聚集所产生的致密凝聚体。其形状多种多样,颜色以白色为主。根据成分,珍珠有自然珍珠和人工培植珍珠两类。据《尚书·禹贡》记录“淮夷宾珠”,其实早在约四千年前的我国夏禹时期,就开始出现人为采珠的行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宝珠畜牧业基本处在一片空白阶段。周总理曾于1957年作出重要指示“要把南珠产量搞上去,要把几千年落后的天然采珠改为人力饲养”,1958年毛主席指出:“旧社会劳动民众辛勤刻苦采珠进贡皇上,现在我们饲养珠要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这大大促进了中国宝珠畜牧业的蓬勃发展。熊大仁院士于1959年撰写了中国第一本宝珠的栽培论著,为后来中国宝珠人工栽培打下了基础;1962年,海洋淡水无核子宝珠栽培试验获得成功,实现了珍珠养殖实质性飞跃;1964年,中国水产研究所又先后培育出了海洋淡水有核宝珠和象形附壳宝珠。淡水无核子珍珠制造技术在中国各地纷纷发展,特别是在江苏、浙江、湖南等省发展得很快,江苏和浙江分别于1967年、1968年批量投产制造出了深海淡水珍珠。此后,海洋淡水珍珠的生产工艺在全国逐步推广,中国的海域淡水珍珠培养生产规模也逐渐扩大,并培育出了人造夜明珠的优势品种。由熊大仁院士等著名科学家完成的珍珠人工育种研究,在1978年荣获中国国家海洋科学大会一等奖[1]。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珍珠生产产量迅速增加。到了80年代后期,我国珍珠生产已经步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根据统计,1996年,我国珍珠生产量已达2 045.4 t(其中淡水珠2 020 t,海水珠25.4 t),而盛产珍珠的日本则仅为57 t;1999年,全球珍珠总量为1 262 t,而我国则为1 220 t,约为全球总产量的97%(其中淡水珠1 200 t,海水珠20 t)[2];2005年我国珍珠生产超过了1 500 t,其中淡水珍珠1 470 t,海洋珍珠仅30 t,而日本则有27 t。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天,我国珍珠的生产已持续发展了几十年并大大超越全球的主要产珍珠国家——日本,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珍珠大国,为全球珍珠产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努力[3]。

诸暨市地处浙江中北部,长三角南翼,重点发展以加工企业为骨干,以繁育基地为基础,以先进技术为保障的珍珠工业。其海水明珠年生产约占我国生产量的80%,全球生产量的73%,号称“中国珍珠之都”。

1970年左右,诸暨的珍珠行业也开始迅速兴起,并从1990年左右开始步入了高速成长时期,并逐渐呈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趋势。21世纪以来,诸暨的珍珠产业开始向专业化、国际化的趋势转变。近年来,由市人民政府主导,诸暨市正努力形成一个以专业龙头为目标,制造、交易、科研于一身的地区块状性优势地区。“中国珍珠之都”集中区诸暨山下湖是当今世界上规模较大的淡水珍珠制造、加销服务中心。截至到2017年底,该镇淡水珍珠年产量占全球淡水珍珠生产量的73%,国内的80%以上。有珍珠养殖户3 000余户,从业人员约1.5万余人[4]。

发展至今,虽然我们已取得不错的成绩,但不管是全国还是诸暨的珍珠养殖还面临许多困难,存在的问题急需解决。

一  珍珠产业现状

(一)  产业规划凌乱,产业政策模糊

一直没有专业的部门对淡水珍珠养殖企业进行有效管理,淡水珍珠养殖业的发展长期处于混乱无序不规范中,有关部门(尤其是环保单位和渔业单位)长期缺少有效监管,导致整个行业深陷泥潭,经济效益极低。

(二)  产业投资落后,缺乏专业科学的投入

资金投入低是目前淡水珍珠养殖行业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各院校有关学科开课很少,既没有教学与科研人才,科研经费也少之又少,且有关实验室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不健全,无法培养或教育出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导致企业人才能力不足,育种养殖方法不普及,科学养殖能力弱。

(三)  产业职能部门缺失,产业监管不到位

珍珠养殖行业也存在各行各业都存在的问题,即行业协会众多,但都是没有真正职能权力的零散组织,无法科学规范管理整个产业。没有监管部门和相关科学正规部门的约束和带领,导致从业人员偷工减料,产业生产环境无法得到有效保证,环保卫生指标无法有效落实,科学专业的养殖模式得不到普及,整个行业长期处于低效能状态。

(四)  产业制度体系不完善

2011年之前发布的珍珠养殖行业标准无法适应现阶段高速发展的经济模式,如今全社会各行业联系紧密,各产业相互影响制约。我们需要制定符合现阶段珍珠养殖产业发展前景的标准制度体系[1]。

(五)  从业人员素质低

国内珍珠养殖迅速发展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国际珍珠市场迅速膨胀的需求,一时间大量投资蜂拥而入,大家盲目涌入这个需要专业知识和养殖能力的产业。从业人员的养殖技巧知识只与有经验的人草草学习,一代又一代,从业人员所掌握的养殖知识和管理方式完全没有正规科学方式可谈,这导致了各式各样的问题。表现有植核季节管理不当;术前不处理、强迫开放;未及时分贝和分笼、超容量、高密度养殖;核位、切割方式错误、杀菌不完全等。其后果是,母贝越养个体越小、疾病越重、患病率也越高;植核贝比率大、吐核率大、出珠率小和出废珠多[5]。

由此可见,人才培养在珍珠养殖产业有不可比拟的重要性。

培养专业实用型珍珠养殖及管理人才是当前环境下珍珠养殖产业的迫切需求。培养优秀及熟悉珍珠养殖模式的管理型人才是推行产业政策,规范产业规则,制定行业标准,监督产业运作的助推剂。对调整市场的发展状况,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形成珍珠产业新格局有重要作用。

培养珍珠研究型人才能去除陈旧的发展理念和养殖方式,加快发展科研成果水平,提高养殖和育种技术,进而全面提高整个珍珠行业者的思想和技术水平,是进一步推动珍珠产业转型,创造产业新经济效益的重要一环。

二  珍珠养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困难

(一)  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

以珍珠养殖人才为例,2007年,浙江珍珠产业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发展基金开始成立,它是由浙江珍珠产业协会理事长詹伟建倡议并与团省委合作创办,通过采取成立珍珠专业技术人才学校、大学生职业实习基地等各种方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为珍珠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培育优秀人才的同时,也实实在在为服务于广大大学生的求职而努力,实现了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局面。2016年“扬帆计划”南珠加工人员技术培训在广东雷州成功举办,广东海洋大学专家教授为南珠珍珠加工养殖行业的技术人员教学授课,传授珍珠科学育种和养殖知识。近些年,尽管陆续有相应政策促进珍珠养殖行业人才培养,但涉及高校的人才培养少之又少。目前,本科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是起步晚、发展快、任务重。无论从各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路径、软硬件的配套和建设,还是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认知等角度看,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还处在初期摸索阶段,虽然产业对人才需求很迫切,但从实际培养成功的案例看,还有很大的现实差距。

(二)  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环节生产实践体验融入不足

实践能力训练是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基础能力之一,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下,大批的大学毕业生将逐渐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并参加一些新技术职业训练,但要想进一步增强这些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就必须要重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训练。珍珠养殖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技术,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大量专业的实践。现阶段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主要由毕业于高校的教师担任,具有企业一线经历的师资较少,在教学内容上照搬课本,在教学安排上,局限于介绍相关理论。而学生往往片面追求理论上掌握专业知识,止步于对所学知识的认知,缺乏从理论认知到体验认知的内化,缺乏有效的、操作性强的生产岗位性的实践环节,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的成效,影响了学生知行协调统一关系的建立。因为我国高等教育中较少应用型科技创业人才的培养课程及训练,很多学员毕业进入社会工作后往往会遭遇较长的不适应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