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探
作者: 阮云志 王静摘 要:随着网络普及和慕课的迅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必要性日益凸显,其包括“线上”教学、“线下”教学及其混合。“线上”教学不仅包括课程性的“线上”课堂,而且还应包括推荐性的“线上”拓展。目前最常见的“线上”课堂主要包括MOOC和SPOC。“线下”教学,在视师生均为教学主体的前提下,主要包括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师生交互主体性“线下”教学活动。“线上-线下”教学的混合方式主要包括共时性混合和历时性混合。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7-0102-04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Internet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OC, the necessity of the online and offline blended teaching of the courses of Ideological & Political Theor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t includes online teaching, offline teaching and their blending. Online teaching not only includes the course-oriented "online" classroom, but also includes the recommended "online" expansion. At present, the most common online classes include MOOC and SPOC. The offline teaching of is mainly based on the view that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the subjects of teaching.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teaching subjects, the offline teaching mainly includes teachers' dominance, students' subjectivity and interactive subjectivity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modes of "online and offline" blended teaching includes synchronous blending and diachronic blending.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urse of Ideological & Political Theories; online; offline; blended teaching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指出“近年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1]。近年来在慕课建设和应用上,国内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都在探索“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效衔接”[2],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是,对“线上”教学的理解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模式有待深入探究,对“线上-线下”混合的主要方式也有必要进行梳理。
一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将线上和线下教学资源和活动在相同或不同的时空中混合起来的教学方式。其之所以必要,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 契合近年来我国慕课迅速发展的时代需要
2013年“中国慕课元年”以来短短几年时间,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慕课”)等新型在线课程和学习平台在全国范围迅速兴起,涌现了一大批慕课和慕课平台。就慕课而言,2020年,我国上线慕课数量超过3.4万门,学习人数达5.4亿人次,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人数1.5亿人次,慕课数量与学习规模位居世界第一[3],教育部分别于2017年12月26日(见教高厅函〔2017〕80号文件)、2019年1月8日(见教高函〔2019〕1号文件)认定了490门和80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见教高〔2015〕3号文件),2020年11月24日认定了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1 875门(见教高函〔2020〕8号文件),2023年5月30日认定了第二批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1 095门(见教高函〔2023〕7号文件)。
以上充分说明慕课时代已经悄然而至,一方面慕课资源建设与使用已成为一个时代发展的明显趋势,召唤着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及其教师、慕课平台、广大学习者等各方面的行为主体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4]。
(二) 应对线上和线下教学独立性与互补性矛盾的需要
慕课虽然是线上的,但毕竟属于课程,因此具有系统性和相对独立性,可以直接被学习者当作课程来学习,甚至可以被高等学校赋以学分,这正是慕课可以作为在线课程独立存在和运营的根本依据。然而,相对于线下教学而言,慕课又有其不可克服的不足。线下教学,同一位教师在不同的班级讲同一门课的同一个专题,一般来说,所讲的内容绝对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因为授课对象及其反应不同、教师每次备课与临场发挥不同、师生互动不同,但慕课课程一旦上线,其学习对象无论是个体学员还是数以万计、十万计甚至百万计的群体学员,所看到的慕课视频却都是一模一样的,这正是慕课无法代替线下教学的主要依据。反之亦然,相对于线上慕课教学,线下课程教学也有其自身不足。其中最严重的不足可能是主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一,从而造成课程教学质量不一,而线上慕课教学则是一种“优质资源共享”[2]。
(三) 直面线上教学有限性与无限性矛盾的需要
混合式教学之所以必要,还在于直面线上教学有限性与无限性矛盾的需要,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尤为突出。
一是课程化网络教学资源有限性与非课程化网络教学资源无限性矛盾。在当今网络迅速发展和普及的情况下,有很多教学资源都实现了网络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可用于教学的网络资源都以课程化方式存在,因此教师不但需要利用线上课程化的教学资源,而且需要拓展到非课程化的线上教学资源。二是线上教育者个体的教育劳动有限性与网络教学资源行为主体的教育劳动无限性矛盾。由于可用于教学的网络资源的制作上传者是众多的不特定多数人,而线上教育者是具体的个体教育工作者,因此无论哪一个个体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教学资源的获取和利用速度都赶不上整个网络教学资源的更新速度。三是线上教学内容有限性和线上教育对象思想无限性矛盾。作为课程教学组成部分的线上教学,由于教学课时的有限性必然会造成教学内容的有限性,然而线上教育对象的思想却永远是无限的。作为线上教育者个体或团队无论是时间精力上,还是知识储备上,但难以一一解决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这就需要求助于线上课程化甚至非课程化的教学资源。
(四) 解决教学主体传统性与现代性矛盾的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视野下,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对象,主体是能动的,对象是被动的。但随着现代哲学的发展,教育的主体在理论上进行了现代性转向,从教师单主体转向师生双主体,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其中教师是起主导性作用的主体,学生是具有一定独立性、主动性、能动性的主体。
然而在现实中,虽然有很多高校思政教师也做了很多完成这种转向的努力,但从整体上和根本上,未能很好地完成此种转向,未能解决教学主体传统性与现代性矛盾。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尽可能多样化建立大学生思政课自主学习平台。
二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之“线上”教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由“线上”教学、“线下”教学及其混合三个方面。“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两方面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相互混合,从而构建出“混合”这一方面。
(一) 课程性(“线上”课堂)
1 MOOC
MOOC,音译为慕课,英文全称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意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平台是指批量存储、管理、面向不特定多数公众开放使用慕课的网络空间。慕课首先是相对独立、比较完整的结构化在线课程,具有课程的基本要素和特征,因而能独立存在和运行,为不具备线下学习的学习人员进行系统的免费课程学习提供了可能和方便。
然而,慕课又有自身的天然不足。其中一个严重的天然不足,是课程容量的有限性。慕课传入中国后,能够迅速流行和广泛使用,除了“可视化”[5]、免费、自主、方便等便利因素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符合网络时代人们短视频观看的习惯。然而从课程容量来说授课短视频同时也是不足,无论是单个授课短视频还是课程段授课短视频集,在课程容量上都是极其有限的。因此,慕课无法完全代替线下课程,而需要和线下课程互补,互补的重要方式之一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2 SPOC
SPOC全称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意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它是搭建在一定的MOOC平台的特定MOOC课程基础之上,可以一定程度上自建栏目、自建资源并面向特点范围、特定人群开放使用的慕课转化应用网络空间。一是自建栏目。主要如课程简介(含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专享资源存储或获取。二是自建资源。如教学视频、教学课件、视听资料等。三是后台管理。如主讲教师和助教人员。
(二) 推荐性(“线上”拓展)
MOOC和SPOC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同样有不可避免的不足。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线上”课堂的拓展。
一是推荐使用。高校可以创造条件并向教师推荐、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国内不同慕课平台上的同一或相关慕课资源,以为补充。这种推荐使用,包括平台功能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在平台功能设计上,不同的慕课平台存在很大不同,可以形成互补。学习通的优势是教师可以在电脑端编辑、存储教学视频、教案、教学课件、作业和考卷等;教师还可以在手机端使用点名、发布抢答题等功能。雨课堂的优势是师生无须安装手机APP,直接运用微信公众号即可;教师上课时的课件可以设置成在学生手机上同步显示教师展示的课件进度而不是一次性全部显示;教师直接在课堂上推送试题,学生在手机上在线答题过程中或答题完毕后,教师可以将答题统计情况公布至大屏幕供学生观看等。二是推荐观阅。无论是“线上”课堂还是“线下”课堂,其在教学内容广度、深度、更新速度和制作精良度等方面都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线上”课堂之外的网络资源,及时向学生推荐有关阅读和视听资料。三是推荐关注。在微传播时代,大学生习惯于使用微信,因此有意愿、有条件的思政课教师可以自己创建微信公众号,如笔者就牵头创建了高校思政课公益性微信公众号“思政云说”,没有意愿或条件的教师也可了解和向学生推荐国内做得比较好的思政课类微信公众号,如“别笑我是思修课”等。四是推荐加入。虽然微信在大学生中广泛使用,但是一方面由于微信具有相当的私密性,而思政课教师一般一个学期所教授的班级又不止一个,因此建立不同班级的微信群,比较有难度,另一方面微信群没有共享空间,因此思政课教师可以建立按课程和班级建立QQ群,推荐学生自愿实名加入,如笔者就创建并长期使用着“陕科大《毛概》课交流”QQ群。
三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之“线下”教学(“线下”课堂)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下”教学中,我们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又“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6],还要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