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中的融入及实践
作者: 李仲根 杨航 王青峰摘 要: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等及其他教育中专业课程的过程,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素质,是应对当代教育挑战、促进全面人才培养的重要策略。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特别是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课程思政的融入有助于加强环保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响应社会和环境挑战。通过整合课程内容、使用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学习、实践教学及专业思政教师团队协作等方法,可以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同时,建立一个全面、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定期进行效果评估,对于课程思政的持续改进和优化至关重要。尽管面临内容整合、师资培训、学生动机、资源配备及评估方法等挑战,但持续的探索和实践将为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挑战;综合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7-0193-04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 process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higher and other forms of education, aims to enhance students' ideological, moral, and scientific cultural qualities. It stands as a vital strategy in addressing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challenges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alents. Particularly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more specifically in "Atmospheric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the integration of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strengthening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fostering holistic student development, nurturing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and responding to societal and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integrating course content, case-based teaching, problem-oriented learn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collaboration among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ms. Furthermore, establishing a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and developmental evaluation system, with regular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s, is essential for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Despite challenges in content integration, teacher training, student motiv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assessment methods, ongo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talent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tmospheric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teaching challenges; comprehensive quality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课程思政源起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在面向当代大学生过程中存在的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下,上海高校大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工作,逐步提炼出“课程思政”这一新型教学理念[1]。课程思政是指在高等教育和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政治理论课,而是强调在各学科和专业课程中都应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之成为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水平,响应时代需求,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的内在要求,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补充和完善。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领域,致力于研究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开发有效的解决方案以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对生态环境的深入认识,这一领域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体现了环境学科的跨学科特点,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工程技术,还要理解大气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环境政策的相关内容[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中不仅是一个专业学科,更是连接科学研究、技术应用、政策制定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对于改善空气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保护人类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课程思政融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融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是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责任感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内在要求。通过融入课程思政,可以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明白作为未来的工程师,在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和社会责任感。课程思政融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是促进综合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还着重于学生思想道德、社会责任、历史使命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案例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课程思政融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是响应社会和环境挑战,是学生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和适应政策要求的重要手段。大气污染控制是全球面临的紧迫问题,通过课程思政可以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环境问题。随着环境法规和政策的日益完善,未来的工程师需要理解并能够执行这些政策,课程思政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课程思政融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还可以强化专业学习的社会背景并培养国际视野和责任感。理解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社会经济因素、政策法规等内容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问题的复杂性。强化应用导向,通过思政教育,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鼓励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治理中。此外,大气污染是全球性问题,课程思政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国际合作和全球责任意识,为国际环境问题的解决作出贡献。
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环保意识、解决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更是对其价值观、世界观、方法论的全面教育。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可以培育出更多具有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专业人才[3-5]。
二 课程思政融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途径
(一) 整合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
在课程框架设计中结合思政元素,如在课程大纲中明确指出课程与思政元素的关联,比如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等融入课程目标和学习结果中。在定义课程的核心概念和主题时,强调其与社会发展、伦理责任和政策法规的联系。在内容选择和组织上与思政元素紧密联系。在具体教学内容中,选取符合思政要求的案例、数据和实例。例如,在讲解时引入国家大气质量改善的实例或政策背景。制定课程内容时,注意将专业知识与社会责任、伦理道德、国家政策等思政元素相结合。
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一是结合国家发展战略。通过讲解国家发展战略,明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碳中和”目标等国家战略,并解释它们与大气污染控制的关系。结合当前的环境政策,如我国的“十四五”规划中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讨论大气污染控制在实现这些目标中的作用。选取典型案例,选取国家发展战略中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控制的成功案例,分析政策实施、技术应用、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并让学生研究这些案例,理解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在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中的作用。二是融入环境伦理和法规。在伦理教育方面,可在课程中加入环境伦理的讨论,如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原则、公平正义、代际责任等,使学生认识到工程实践中的伦理考量。并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如何做出伦理判断和决策。在法律法规教育方面,教授与大气污染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国际公约、国家法律、地方政策等,及其历史背景、目标、实施现状和影响。通过课程作业、模拟庭审、政策分析报告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使其了解并能够在实践中遵守这些法律法规。
(二) 恰当使用案例教学法
使用案例教学法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主要涉及选择合适的案例、组织深入的案例分析以及引导富有成效的案例讨论[6]。首先,选择合适的案例,挑选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相关的案例,确保案例内容覆盖技术方案、政策效果、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优先选择反映当前环境问题、技术创新或政策变化的案例,确保案例的时效性和教学价值。选择案例时要涵盖不同类型的大气污染问题(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区域性雾霾等),以及不同地区和背景下的案例,以展现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次,组织深入的案例分析。进行必要的预习与资料准备。提供案例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给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前对案例进行初步研究。鼓励学生查找额外的资料和数据,以便在分析时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案例。此外,要对分析框架指导。设定明确的案例分析框架,引导学生从技术方案、环境影响、政策法规和社会经济效应等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并教授学生如何使用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PEST(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工具分析案例。引导富有成效的案例讨论。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全面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挑战现有的观点或解决方案,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社会责任及伦理考量等方面取得平衡。最后,结合课程思政目标,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与课程思政目标的联系,如案例对培养环境责任感、社会公正观念、国家发展战略理解的意义等。
(三) 实施问题导向学习(PBL)
实施问题导向学习(PBL)体现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7]。首先,选择或设计实际问题,确保问题的相关性和时效性。选择与国家发展战略、社会责任、环境伦理等相关的大气污染问题,如治理区域雾霾、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确保问题与社会现实紧密相关。强调背景,在问题背景中融入国家政策、社会经济背景、历史文化等因素,强调解决问题的社会意义和长远影响。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分析。鼓励学生从技术可行性、社会影响、经济成本、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等多个维度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组织学生讨论会,讨论大气污染的社会影响、政策响应、道德责任等,使学生理解技术问题的社会背景和复杂性。此外,融入价值观教育和伦理讨论。在问题探讨中融入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公民责任等价值观的培养。引入环境伦理学的讨论,如公平正义、代际责任等,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在大气污染控制中的伦理选择和道德责任。再次,结合实际案例和现实问题。引入国内外大气污染控制的成功案例或失败教训,分析其中的思政元素,如政策制定、公民参与、伦理决策等。组织现场教学或实地考察,让学生直接观察和体验大气污染问题,增强问题的现实感和紧迫感。最后,强化反思和自我评估。在学习过程结束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思考所学知识如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社会责任和伦理考量。鼓励学生评估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问题分析、决策过程等,以及思政教育的内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