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海南自贸港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郭庆宾 马梦瑶 郭子豪 骆康
摘 要:近年来,紧跟数字经济脚步的高素质新商科人才供应与当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间难以有效对接。传统的高校商科人才较难匹配当下的新商业模式且正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加快培养符合海南自贸港建设所需的高质量新商科人才已迫在眉睫。通过对海南大学国际商学院传统商科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着眼于政府、高校、企业三者在该培养模式中的作用角色和动态协调过程,以期从学科体系、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师资结构和政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海南自贸港新商科人才政校企协同培养模式。
关键词:新商科;海南自贸港;人才培养模式;政校企协同;三螺旋理论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0-0001-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t is difficult to effectively match the supply of high-quality new business talents who keep pace with the digital economy with the demand for talents in the current nat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university business talents are difficult to match the new business model and are facing extremely serious challenges, and accelerating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new business talents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ainan Free Trade Port is imminent. By sorting out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ode of business talents train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of Hainan University, and in the context of knowledge economy, focusing on the role and dynamic coordination process of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in this training mode, we hope to carry out reforms in terms of disciplinary system, curriculum, teaching concept, teacher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etc., so as to construct the collaborative training mode of new business talents in Hainan Free Trade Port based on the triple helix theory.
Keywords: new business; Hainan Free Trade Port;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government, school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iple helix theory
当前社会经济在科技发展这一强大推进器的催化下,正逐步向着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跃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使得传统商业模式发生了改变,传统模式下的人才培养供给侧和迭代后数智时代的新商业产业需求侧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1],进而涌现出亟需新人才的新职业,这些都对高校商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
教育部高教司在2018年的“四新”建设中首次明确提出新文科概念,标志着我国新形势下为解决就业创业、教育质量、经济转型升级及发展动能等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3],展开新一轮高等教育的改革篇章。新商科作为新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一轮的“产业革命”“科技革命”的产物[4],更作为高校教育中与社会、市场、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相关专家学者针对建设新商科掀起了一系列的讨论热潮。新商科便是打破原有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间的壁垒,将现代技术融入传统商科的跨学科复合型学科。
在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中,海南大学将扎根海南办教育、全面融入自贸港建设作为办学定位的必然要求,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海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时,理应成为服务和支撑自贸港建设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和战略高地。海南自由贸易港及经济特区建设过程中,对于商科人才的高需求则在海南的各个关键产业发展中呈现。而作为立足海南,贡献管理与财经智慧的国际商学院,培养服务和支撑自贸港建设的高素质商科人才是学院办学的使命所在,更是建设成为区域内一流商学院的应有之义,本文以海南大学国际商学院商科人才培养为例,梳理了当前传统商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海南自贸港新商科人才政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以期为海南自贸港提供高素质、复合型新商科人才培养提供思路框架和行动参考。
一 传统商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学科体系不开放,难以偏重课程间的连贯性和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性
当前“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AI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经济社会产业、行业之间不断产生深度的交叉融合,推动数字经济成为又一主要经济新形态。自2018年新文科建设推动以来,学科之间的科学思维、学科理论、科研技术三者的多维融合成为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必选路径和奉行理念。但现阶段商科人才培养模式中仍然存在以传统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和工作要求为基础的陈旧学科体系,教育课程多集中于商科领域,在未能实现学科交叉的同时,存在课程分离严重、关联性小等问题,且高校教育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考察,严重忽略了学生实践探索能力培养,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无法高效率地实践应用于自贸港建设,基于此明显降低了该学科体系下所培养的学生入职后适应多学科融合岗位的速度、效率及专业匹配度,甚至出现了部分学子无法适应当下数智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的严峻挑战。
(二) 课程设置不灵活,难以满足自贸港建设诉求的产学协同培养模式
现阶段人才市场中具备强核心竞争力的商科人才,是需要既能用理论指导行为,又能用实践创造价值的复合型人才。而上述技能的养成离不开系统性的理论教育培训、开放性的思维创造培训、专业性的实践技能培训。但当前学院在商科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仍保留着传统教育模式中的教学内容陈旧且固定、课程定位单一、学科融合度低和偏重“学”而忽视“术”等课程设置固化问题。二是未充分将丰富的海南自贸港教育科研资源应用融入到日常的人才培养中去,使得学生仅接收到学校理论课程中的有限理论发展可能,而无法大量地参与到生产实践中去感知理论在实践中的条件和结论多变性。多关注于学生的理论教育与学术能力的提升,缺乏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产学协同机会。
(三) 教学理念不对标,难以实现新商科背景下国际化视野人才培养目标
商科在国际环境下长期处于高等教育的热门地位,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国际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中国各高等院校纷纷提出学习借鉴国外商科人才培养方法,教学设施不断更新升级,但教育理念仍然落后,只借鉴了其形式,没有学习其本质,不论政府、企业还是高校的反馈都未达预期。国外常见的教学方法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发问,在实验、调研中掌握知识[5],国内积极借鉴该模式,提出了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方法,但效果并不显著。学生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汇报和展示,虽然在教学形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中的教学理念没有明显改变,同学们汇报的内容仍然是生硬的课本知识,之后的课程照旧进行,与翻转课堂环节不能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最后的考核方式也缺乏多维属性。这些方法和手段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师资结构不合理,难以形成复合型新商科人才的培养定位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新商科人才的培养过程推进困难,师资结构单一、失衡是主要原因之一。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师资队伍的建设容易忽略市场需求。其一是招聘渠道有限,许多高校在招聘商科类教师时,往往依赖于传统的招聘渠道,这些渠道虽然能够提供一定数量的应聘者,但会限制招聘的广度和深度。其二是学科背景限制,在招聘商科类教师时过于强调学科背景,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这种限制虽然能够确保教师的学科素养,但同时也限制了其他领域优秀人才的加入。其三是缺乏实践经验,一些高校在招聘商科类教师时,过于强调理论素养和学术成果,而忽视应聘者的实践经验,这导致一些缺乏实践经验的理论型学者成为主流,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践型学者则相对较少。综上也可看出,商科类人才难以达到市场预期、师资队伍难以满足教学要求的现状形成了一个负循环,因此需要给予一定外力,由负转正,推进复合型新商科人才培养的不断完善。
二 “政-校-企”三螺旋理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
在生物学的三螺旋概念基础之上,美国学者亨瑞·埃茨科瓦茨(Henry Etzkowitz)(1995)和荷兰学者勒特·雷德斯道夫(Loet Leydesdorff)(1995)最先将三螺旋理论应用于解释分析政府、高校、企业三部门之间的动态协调关系[6]。该理论将三部门的职能在制度变革协调、知识创造更新、财富生产积累等传统职能的基础之上,促使三部门间产生“交迭”和互动,从而衍生出一系列以知识为基础的具有创新性的部门新职能,即在各部门保持其原有独立部门身份和主要职能的同时,又能够展现出其他两个部门的一些能力和作用。而真正使政府、高校、企业三部门围绕知识生产、转化和传播形成有机联动的力量纽带,则是市场需求这一日益旺盛的社会发展所需。三部门间产生边界流动,相互渗透[7],进而相互影响的抱团螺旋力量,使其在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推动创新螺旋上升。
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则是使政府、高校、企业三部门形成有机联动的力量纽带,进而形成了行政链、科研链、生产链三者之间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社会所需人才的高效培养模式和更大发展空间。因此,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海南自贸港全日制应用经济学硕士培养模式中,必须克服原有的“政府-高校 ”“政府-企业”“高校-企业”双螺旋的关系模式,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强调“政府-高校-企业”三部门因其共同利益——为社会创造价值而产生的交迭合作关系,也是在这一关系中将传统的部门边界打破,使三部门在更为自由的环境下建立起针对政策管理、教育创造、社会生产的崭新运作机制。
三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海南自贸港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和实现路径
(一) 设计思路
当前正处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阶段,海南大学全面贯彻高等教育的新发展理念,严格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实施书院制、完全学分制、协同创新中心三大改革举措,积极探寻符合学校实际发展需求的改革创新路径,以期实现跨越式改革发展,与海南自贸港建设同频共振。此背景下,国际商学院依托教育部高教司新文科建设改革和海南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等相关项目,坚持“贡献经管智慧,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自贸港建设”的办学使命,全力打造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海南自贸港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协同育人新机制,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