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究
作者: 刘妍 施柯沁摘 要: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最基础的组成单元,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近年来,受职能模糊、功能失位的影响,基层教学组织发展进入低谷期,完善和创新基层教学组织的呼声日益高涨。新文科背景下,基层教学组织必将承载更厚重的使命、需要挖掘更具时代性与大局观的职能。对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分析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定位和功能,进一步从建设原则、建设理念、建设内容和建设评价四个方面提出基层教学组织高效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文科;基层教学组织;教师教学能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0-0093-05
Abstract: Basic teaching organization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uni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improving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nd ensuring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talents. In the past decade,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teaching organizations has entered a trough period due to vagueness and dislocation of functions. The voices of improving and innovating basic teaching organizations have been increasing day by da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basic teaching organizations will surely carry a heavier mission and need to explore functions with a more contemporary and overall view. By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basic teaching organizations in our country, positioning and functions of basic teaching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are also be analyzed. This paper furth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efficient construction of basic teaching organizations from four aspects, which include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construction concepts, construction content and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basic teaching organization;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基层教学组织作为高校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的基本单位,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促进教师成长与专业化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21〕10号)、《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促进教学能力提升的指导意见》(苏教高〔2022〕1号)等文件均指出大力推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2018年5月,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指出,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四新”建设。2022年2月,吴岩司长在全国高教处长会上再次强调,“四新”建设正逐步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的样貌,应当从教育思想、发展理念、质量标准、技术方法、培养范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新文科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旨在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新文科背景下,如何从学科联动的视角出发,提升高校教师教书育人水平,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进一步完善、创新提出更高要求。
一 文献综述
(一)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发展回顾
彭妍[1]发现,我国最早的基层教学组织可以追溯到清朝洋务运动时期。陆国栋等[2]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层教学组织模式与政治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经历了初步建立、探索发展、渐进式微三个阶段。洪志忠[3]按照教研组在不同时期的职能,将其发展历程分为初创期、定型期、恢复和转型期及虚化期四个阶段。
(二) 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困境
近年来,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不断式微的发展态势引起众多学者关注。商思争[4]提出,相较于基层科研组织,基层教学组织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王秀梅等[5]发现,目前我国基层教学组织人员流动和对外交流的频次较少,行政权力较低,教研活动不能定时开展。徐里、曹珊[6]进一步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基层教学组织的困境总结为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不平衡、行政和学术的界限不清晰、学科和专业的结合不紧密。
2018年起,加快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层面接连公布17份与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相关的文件和通知,23个省区市配套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方案。洪志忠[7]认为,在政策与项目的双重驱动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正不断健全。
(三) 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创新途径与策略
针对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发展困境,学者们结合高校实践提出创新策略与质量提升路径。洪明等[8]提出应当推进课程群建设,进一步优化师资配置,加大课程组建设的资源供给及投入力度;吴晓蓓[9]从组建教师教学共同体、改革教学管理组织网、增强交叉学科凝聚力等方面总结了基层教学组织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何玲等[10]认为通过实现“专创”与“教研”融合,可以更好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屈恺等[11]创新性地提出可以引入企业管理目标与关键成果法(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 OKR)思想,使各基层教学组织活动与高校办学方向与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建立自下而上的教学目标管理体系。
现有文献剖析了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指出改革的必要性与具体方向,并结合高校实践提出完善建议,但新文科背景下,如何更加高效地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究有待深入。本文旨在结合时代背景,在阐释新时代基层教学组织定位与功能的基础上,从建设原则、建设理念、建设内容与建设评价等方面提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高效建设的对策建议。
二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内涵与发展沿革
(一)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内涵
从狭义来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仅指普遍意义上的教研室;而从广义来看,系部、教学团队、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验中心、教研室、教研组与课程组等都可被归类为基层教学组织的范畴。基层教学组织职能的有效发挥在保证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 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发展沿革
1 初创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苏联模式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采取“学校-系”两级管理模式,系下设教研室,教研室即成为我国高校内部最基层的教学组织。于1950年出台的《高等学校暂行规程》规定,教学研究指导组主要负责本组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修订教材、交流教学经验和方法等。截至1956年,我国大部分高校设置教学研究指导组(简称“教研组”),后改名为教学研究室,教研室制度正式建立。
2 兴盛期
1961年,《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高教六十条)出台,其中专门论述“教学研究室是按照一门或者几门课程设置的教学组织”,对教研室的设置和地位做出明确规定。1978年,《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颁布实施,指出“教研室是按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组织,同时也是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学科交叉联动的多重影响下,部分学校将教研室的职能从教学和科研两方面进行细分,初步形成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高校基层组织体系。
3 低潮期
20世纪末,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形式的转变,原有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满足时代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家教育委员会直属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于1988年出台,指出“高等学校可以有重点地设立相对稳定、确有特色而又精干的研究机构”。1999 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实施,高校开始拥有内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权利。受科研工作被强化的影响,我国高校转而学习欧美高等教育模式,设立科研所或科研中心作为基层学术组织,教研室因而被缩小、边缘化甚至撤销,少数尚存的教研室也被架空权责。受评奖评优和职称评聘体系影响,高校普遍“重科研、轻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推进与创新,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产生了负面影响。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部分地区高校尝试评聘教学型教授,鼓励并支持教师分类发展,“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有所改善。
4 创新期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规定“要提高教师业务和教学能力,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随后,中央和地方接连发布相关文件,从政策层面力促高校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完善和创新,部分高校逐渐恢复教研室的基层教学组织职能,并积极探索基层教学组织和基层学术组织相融合的建设路径。2021年7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借助“互联网+”平台构建虚拟教研室,积极探索信息化时代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路径,实现教研室间、学科间、高校间的信息及资源共享。
三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定位与功能
(一) 相关政策评议
经历了十多年的低潮期后,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均意识到基层教学组织边缘化对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的负面影响,国家层面接连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推动,高校则开始积极探索基层教学组织质量提升和创新发展路径,教研室的职能逐渐恢复。
教育部、财政部于2006年共同启动“教学团队”建设,鼓励高校基于课程组和教研室创建教学团队。201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特别指出要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同年9月,五部一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再次强调“高等学校要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坚持集体备课,完善青年教师参与教学团队、创新团队的制度”。上述文件的颁布表明基层教学组织的建立健全,在发挥教学名师积极示范作用、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打造高质量的教学团队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2019年,一流本科专业及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双万计划”正式落地实施,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逐渐向世界先进发达国家靠拢。在“双万计划”的建设中涉及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相关内容,提到要将“教师全员纳入基层教学组织,强化教学研究”,强调基层教学组织全员全覆盖。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采集表中,有专门一项用以统计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主要举措及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