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认同感调查

作者: 胡雅楠

摘  要:该文以上海某一流本科专业的352名民办高校师范生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探究其职业认同感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普遍较强,大部分同学对未来从事教育行业充满憧憬;家庭、社会因素和教育实习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有积极影响;但师范生在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观能动性上仍有一定的进步空间。因此,该文建议民办高校小学教育师范生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提升自身教学实践能力。同时,建议各所民办高校师范专业完善教育实习环节,突出错位竞争优势并完善师范生职后发展跟踪机制。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教学技能;教育实习;职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0-0103-04

Abstract: This paper conducts a survey on 352 students majoring in primary education in a private university in Shanghai with the aim to explore their occupational ident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students majoring in primary education generally have a strong sense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most of the students are full of aspirations for their future career in the education industry. Family, social factors, and educational internships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However, there is still some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erms of their teaching skills. Therefore,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students majoring in primary education should strengthen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enhance their teaching abilitie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all private universities should improve the education internship process, highlight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enhance the tracking mechanism for the post employment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words: students majoring in primary education; professional identity; teaching skills; educational internship; post-career development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根据2018年发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1],上海今后15年教育发展的重点是“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但目前仍存在“人才培养规模、结构、质量与一流城市建设不够匹配”的问题。因此,上海必须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和水平。处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起点的小学教育始终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作为小学师资的来源之一,职业发展至关重要。但相比较公办高校师范生,学术界对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研究极其有限。职业认同感是否和公办高校的师范生存在差异?影响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的因素有哪些?这些研究问题目前都尚待解答。

学术界普遍认为职业认同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范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近年来,专家学者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和家庭因素、教育见习满意度、学习投入等维度开展。

在社会因素上,胡维芳等[2]的研究发现“国家对教师行业的补贴优待政策,如带薪休假制度等都是促进学生选择师范专业的重要考虑因素”。同时,家庭因素也会影响师范生选择教师行业。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丁刚[3]对全国27所师范院校的6 624名在校生和2 976名毕业生开展研究,发现“家庭及亲属关系中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对学生报考师范专业,准备将来做教师,主要是鼓励的积极影响”。

但蔡志凌[4]认为家庭因素对教师职业认同也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他提出:“目前仍以学生成绩为重的大环境和学校升学率对教师的考核,会使身为教师的家长工作压力大。同时对其子女要求也较高,会导致部分教师子女对教师的职业失去兴趣”。

在教育见习上,很多学者认同见习满意度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起到积极作用。任永灿等[5]以864名师范生为研究对象,探究教育实践满意度对师范生认同感的作用机制及边界条件,其研究结果证明教育实践满意度正向影响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洪秀敏等[6]以371名教育学类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采用ACSI改编后的见习满意度量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师范生的见习满意度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但见习内容和见习形式满意度有待加强。”

在学习投入上,袁琳等[7]采用职业使命感问卷、师范生职业认同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和大学生学习投入量表,对师范生职业使命感与学习投入关系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师范生的职业使命感正向预测其学习投入,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在职业使命感与学习投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宋运明[8]基于两所地方师范院校大四师范生的调查也显示出了师范生的学习投入和专业满意度显著正向影响职业认同感。因此,需引导师范生增加学习投入,优化师范类课程体系、更新教育教学方式、从而提升其专业满意度和职业认同感。

也有学者从不同类型的师范生入手研究其职业认同感的差异。例如陈也洁等[9]对六年制公费定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进行调查, 发现该类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总体较高,但随年级增长呈波动下降趋势。金哲洙等[10]对某一民族院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进行调查,发现其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整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并指出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影响下的不同水平的师范生在教师职业认同感上存在显著差异。

但从目前学者的研究来看,大部分论文的研究集中在公办师范类高校,针对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职业认同感现状的研究极其有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352名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进行研究,以期总结归纳出影响民办高校小学教育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因素,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之路提供建议。

一  研究方法

(一)  研究问题

本文研究的2个问题具体如下。

问题一: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现状如何?

问题二:哪些因素影响民办高校小学教育师范生职业认同感?

(二)  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法。问卷涵盖上海市某一流本科专业的352名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本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分为个人基本信息和师范生职业满意度调查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年龄、性别、专业类型等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师范生职业认同感调查,包括对小学教师的职业熟悉度、对未来从事小学教师职业的信心程度、对教育实践类课程的评价和对教育实习见习的评价等。问卷使用李克特五度量表进行编写。

二  研究结果

笔者共发放352份问卷,回收352份,回收率100%。从被试的性别来看,女生占比84.94%,男生占比15.06%。从年级来看,大一占比0.85%,大二占比41.76%,大三占比29.83%,大四占比27.56%。从专业来看,小学教育专业占比44.89%,小学教育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占比55.11%。

(一)  民办高校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普遍较强

数据显示52.3%和18.8%的同学对“毕业后能胜任一名小学教师”的观点表示“符合”和“非常符合”;23.9%的同学表示“一般”;只有3.4%和1.6%的同学选择“不完全符合”和“不符合”。说明大部分同学对未来从事小学教育行业充满信心。

问卷数据显示55.4%和20.5%的同学对小学教师有 “比较清晰”和“非常清晰”的了解;21%的同学选择“一般了解”;只有2.3%和0.8%的同学选择了“不了解”和“完全不了解”。说明教师的课堂讲授、学校的职业发展指导、教育实习以及课外实践活动能让师范生对小学教师这个行业有比较清晰的认知,这对其走上教师岗位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

谈及是否愿意在“教师行业干一辈子?”问题,38.1%和18.2%的同学表示“愿意”和“非常愿意”;30.0%表示“一般愿意”;仅有9.4%和4.3%的同学表示“不愿意”和“非常不愿意”。这些数据说明,大部分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很强,对未来从事教育行业充满憧憬和渴望。

48.6%和39.2%的同学对“教书是有意义的事情”的观点表示“符合”或“完全符合”;选择“一般”的只占11.08%。只有0.85%和0.27%的同学表示“不完全符合”和“不符合”。说明大多数的师范生认同“教书育人”的观点,能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有自豪感。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小学教育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普遍较强,认同自己未来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对自己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充满信心,大部分同学愿意长时间甚至是一辈子从事教育行业,体现了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二)  家庭和社会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有积极影响

根据问卷结果,笔者发现家庭和社会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根据问卷,笔者发现66.48% 的同学有从事教育行业的亲友。

在谈及选择专业的理由,37.2%选择“父母、亲友的推荐”;31.3%选择“教师职业稳定、社会地位高”;31.5%选择“个人兴趣”。说明家人和社会因素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起到了积极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师范生的专业选择。

在谈及选择工作首要考虑的因素,61.1%的同学选择“工作稳定”;18.2%的同学选择“经济收入”;13.9%的同学选择“个人兴趣”;4.8%的同学选择“个人发展”;2.0%选择“社会地位”。说明师范生选择职业首要考虑的因素是稳定性。

综上所述,家庭和社会对师范生的职业选择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家人和亲友的耳濡目染,以及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长久以来的认可和尊重,深刻影响了师范生。他们能切实感受到教师这一行业的稳定性,特别是疫情后,很多行业不同程度受到了冲击,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职业不再仅仅考虑高薪,稳定成了目前首要的因素。

(三)  教育实习对职业认同感有积极影响

教育实习对师范生来说,为他们熟悉第一线教学带来直观感受,是师范生踏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段非常重要的经历。因此,不少师范类院校非常重视教育见实习工作,不仅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手册,规范了实习和见习的各类规章制度,同时也为每位同学安排了小学的见习指导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