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视域下高校党建高质量发展研究

作者: 曹军 王磊

摘  要:将新发展理念全要素融入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实践,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高校党建要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创造性发挥为主线,创新党建“引领”的内涵和路径;要在内容互动、服务互动和一体化评价机制上着力协调与事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努力构建健康绿色的主体生态、内容生态、运行生态和制度生态;要以“法治+”理念、“党建+”内容、“网络+”体系开放发展党建空间;要以资源共享体系、人才共育体系、社会价值共享体系的品牌构建推动党建成果的社会共享。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高校党建;高质量发展;生态;社会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1-0115-06

Abstract: The whole elements of the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Party building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Party building should: bring the creativity of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Party members into full play to innovate the connotation and pathway of "leading" Party building; focus on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Party build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in content interaction, service interaction, and unified evaluation mechanism; strive to build a healthy and green subject ecology, content ecology, operation ecology, and system ecolog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pen up and develop Party building space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with the philosophy of "rule of law+", "Party building+" content, and the system of "network+"; promote the social sharing of the achievements of Party building through the brand construction of the resource sharing system, the talent sharing system, and the social value sharing system.

Keywords: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Party building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ecology; social sharing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征程上,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1]。面对新征程上的新挑战,将新发展理念全要素融入高校党建工作实践全程,推动高校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这是新时代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这个伟大工程的迫切内在需求,更是不断增强党在教育工作中全面领导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然时代要求。

一  创新发展高校党建“引领”

在新时代推进高校党建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抓住创新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这两条主线,将创新贯穿于党建在高等教育事业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全过程。

(一)  创新党组织功能升级,引领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提升高校党建引领能力是关键。要重点推进基层党组织功能升级,创新构建法治化、枢纽化、整合化为一体的功能新生态。一是以法治化推进党组织明权确责,提升党建引领的权责保障。以法治化思维推进高校党组织法治化建设,明确高校党组织和高校其他组织之间、不同层级党组织之间和党组织自身建设这三个层级的权责划分,进而提升不同层级党组织作用发挥的有序、有效和合法。二是由“行政化”转为“枢纽化”功能,提升高校党建引领治理能力。基层党组织要克服高校行政运行的惯性影响,转变工作方式,从强调权威性和同一性的“行政化”范式转变为强化协调性和服务性的“枢纽化”功能,以更积极有效的协同服务功能提升自身组织权威刚性和组织融合柔性的有效统一,进而不断提升其在大学治理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三是以“大党建”格局推进组织形态升级,提升高校党建整合重塑能力。紧扣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涌现出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构建以“党建融合思路、党建部门协调、党建内容整合”为一体的“大党建”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创新基层党组织运行,推动不同生态组织的整合重塑,提升党建在新生态和新业态中的适配和整合能力。

(二)  创新党员先锋作用发挥,引领人的全面发展

提升高校党建在高校事业发展中的引领能力,落脚点应立足于促进党员在内的更多人的全面发展,这既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党员能切实发挥先锋作用的逻辑前提。一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守牢党员作用发挥“起点”到“终点”的价值统一。在“起点”阶段要充分调研论证,确保服务内容确系人民所需,党员作用发挥才能具有靶向意义。在过程中要下沉基层、贴紧民情,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相关举措,才能确保党员作用发挥的“终点”与初衷不悖,不断增强党员个体的使命感和价值感。二是要推进人民参与,实现党员由“主体”向“主导”的角色转变。党员先锋作用发挥不仅体现在个人本职岗位上,更应体现在群体的示范带动上;要以更多人广泛积极参与,推动党员作用发挥由个体发力到辐射群体的蝶变,提升党员先锋作用发挥的广度和深度。三是要坚持人民认可,实现由“认知”到“认同”的运行方式转变。党建工作要以人民认可为视角,广泛汲取民智民力,在运行方式上特别注重民众的“规范认知”和“情感认同”相统一,优化运行方式,推动党员作用发挥由浅入深。四是要重视人民获得,完善“考核”到“应用”的发展全链条。将“考核”和“应用”接续,以党员的成长感和获得感来提升“考核”的内涵价值,激发党员从“合格”到“优秀”,从“优秀”到“超越”的内驱动力,从而实现党员作用发挥从“规则底线”的守护转变为“成长价值”的追求,不断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链条。

二  协调发展高校党建“融合”

将协调发展理念融于高校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就要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融合中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相统一,才能构建出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高质量融合的一体化互动的生动局面。

(一)  坚持目标导向:以立德树人抓实高质量融合的内容互动

党的建设要在与高校事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中坚持立德树人的目标导向,在强化政治责任、凸显科技引领、加强原始创新等方面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一是在强化政治担当中明确“为谁培养人”。高校党建要在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主动对接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主动与新时代关于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最新要求同步,确保高等教育和高校的育人工作“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二是在突显科技引领中明确“培养什么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3]。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赋予高等教育的新使命。高校党建要紧扣科技引领这个关键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原始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协同攻关和科技社会服务方面的能级提升中培养具有“放眼世界、关注国家、关切民生”品质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三是在立足特色创新中明确“怎样培养人”。高校党建要以不同学科特色的人才培养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其组织优势,在如何推进学校、院系和学科深度耦合中创新机制和路径,以强大的人才凝聚力推进学科优势升级,进而厚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特色支撑,实现人才培养和党建工作双赢。

(二)  坚持问题导向:以内部治理优化抓实高质量融合的服务互动

克服当前高校党的建设与中心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就要紧扣党建服务高质量互动这个问题导向,以高校党建内部治理优化为重点,扎实两者高质量融合的服务机制保障。一是以需求直通打破事务圈。高校党建要以协助事业发展对科技、人才和创新的需求直通为目标,优化内部职能分工和条线重组,创新事务圈从科层条块式为立体贯通式,以调适和优化党建运行机制有效衔接中心工作的各种发展需求。二是以服务直通打破部门圈。服务型机关建设在推进高校事业发展中至关重要。高校党建要在服务型机关建设中发挥思想引领和组织推动作用,自觉打破部门圈层,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事业发展的各类需求反馈,在整合机关不同部门服务空间条块和资源中进行需求精准再分投,以服务直通打造学校事业发展、部门事务协调和个人能力提升为一体的共建共治共享新生态。三是以评价直通打破层级圈。要充分利用智慧党建等数字化平台,打破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之间原有的圈层分割和孤岛现象,在加强两者融合的评价直通上创新工作机制,强化过程导向,加强过程评价和基层评价比重。

(三)  坚持效果导向:以制度创新抓实高质量融合的一体化评价机制

高校党建能否促进事业发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事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来辅之实现。要坚持系统思维,持续创新并不断完善一体化考评机制,充分发挥一体化考评机制的“指挥棒作用、选拔任用的导向作用”[4]。一是扎实一体化评价“形式公开”的基础机制,如公开的途径是否多元,考评的方法是否注重点线面结合,对不同类型工作在权重比例上是否有所区分,考评的主体是否能体现出多维性、代表性等。二是完善一体化评价“内容公平”的重点机制。一方面要完善内容呈现的全面性机制。内容既应体现党建的统领性要义和协调性内容,也应体现事业发展多元主体参与的实绩努力和最新关切;另一方面要完善考核指标的公正性机制。考评指标不仅要体现整体发展基础,更要关注成长提升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5]。三是强化一体化评价“应用公正”的核心机制。考评应用的有效性要与党员干部的奖惩机制结合,明确考评边界;和党员干部的管理教育结合,以评促建,丰富考评内涵;和事业发展共识、利益共享反馈相结合,提升党内外教职工共建共享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延展考评机制内涵。

三  绿色发展高校党建“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6]。高校党建工作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坚持政治建设为统领,从内容、运行和制度这三个方面构建绿色生态,努力打造“山清水秀”的基层政治生态。

(一)  内容生态的绿色发展体现系统性和辐射性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从组织原则、设置方式、组织职责任务等方面对高校党的建设内容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规范。一方面,高校党建要以该条例为基本遵循,用伟大建党精神涵养政治生态,加强对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管理规范,选优配强各级党组织书记尤其是二级院系党组织书记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队伍,严肃党内组织生活,健康发展党内民主,系统推进基层党组织要素提质升级;另一方面,高校党建工作要在引领绿色发展中不断丰富和拓展内容外延,将党建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并融入于基层治理、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引领实践的每个环节,使生活中的党员干部在各自的社会关系实践中注重示范和引领,并依靠这种示范引领凝聚群体共识,辐射更多个体、组织和资源投入高校事业发展,进而形成教育事业在政治上有共同保证、目的上有共同福祉、思想上有共同动力、组织上有共同规则的全社会合力推动的生动局面[7]。

(二)  运行生态的绿色发展体现高效性和自我净化性

组织运行是指组织实现自己目标和发挥自己功能的过程[8],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组织有效运行的逻辑前提。基层党建要构建绿色的运行生态,必须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在内在向度上,推进构成组织体系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关系的有序协调;在外在向度上,根据各类组织的新生态变化进行积极的动态调整;从而不断增强组织体系建设的机制性、功能性和发展性,进而提升党组织运行的有序高效性。但随着从严治党全面深入和高校党的建设事业全面加强,加强党组织体系各要素建设过程呈现出日益从严和边界无限延伸趋势,出现了任务泛政治化、技术主义、过程监控和基层权小责大等现象[9],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风气滋长,客观上部分消解了党组织运行效率。党组织运行生态的绿色“瘦身”是党进行自我革命、永葆先进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高校党建引领事业取得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党建工作加强自我革命,重视基层实践调研、加强与师生的联系反馈、优化工作评价考核思维、提升本领能力,在组织体系中全面落实党的宗旨并约束党员外在行为,同时又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中不断内化党的初心使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