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探讨

作者: 张月霞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探讨0

摘  要:针对高校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培养目标不明确、部分硕士课程同质化、实践能力偏弱及学术激情不足等问题,该文以通信工程专业为例,以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出发,从学生定位、课程设置、导师考核和校企联合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研究生培养的痛点。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完善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教育改革;学术研究;产学研相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1-0176-04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ommon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unclear training objectives, homogenization of some master's courses, weak practical ability and lack of academic passion, this paper takes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starts from the revision of 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and discusses the pain points of graduate training from the aspects of student positioning, curriculum setting, tutor assessment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strategy is given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system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effect of graduate education.

Keywords: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major; graduate education; education reform; academic research;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learning and research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通信工程领域作为信息社会的基础产业,对高层次、创新型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研究生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可以为通信工程领域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研究生教育工作时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虽然中国硕士研究生的总量有所增长,但同部分发达国家比较,研究生在专业激情和能力等方面仍存在差异,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提升[1]。因此,新时代探讨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化、针对性的指导,确保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学习期间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为研究生提供了学科方向、选课的指导。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为国家和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充分的人才支撑。

信息通信领域发展迅速,通信技术日新月异,制定跟进时代的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并提供相应的课程和实践机会。合理的培养方案更有助于培养高水平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为行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为国家在世界科技舞台上赢得更多的话语权,确保取得引领性、原创性成果重大突破。

一  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与问题分析

目前,高校通信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促进了通信技术的发展。但是,在学生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学生实践能力及学术研究激情等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  学生培养目标不明

首先,培养方案缺乏个性化。学生个人培养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的确定、课程学习安排、文献阅读计划、教学和学术实践安排及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的要求与进度安排等[2]。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特色,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但是大部分实际应用中并非如此,一些学院和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可能只注重使用通用的培养方案,而没有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制订个人培养计划。这种情况下,培养计划往往过于笼统,无法满足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也无法发挥研究生个体的优势。

其次,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通信技术研究内容十分丰富,而且与其他学科领域有着广泛的交叉。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技术应用方面,通信工程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千差万别。举例来说,雷达方向的学生需要学习雷达原理,但是也要具备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方面的知识。如果不制定一套完整的教学规划,而是要求研究生学习所有课程,这样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利于研究生在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

最后,课程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应用。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专业课程不能与时俱进。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存在实践教学环境不够完善的问题,而且研究生的学习成绩主要以理论考试和课程汇报为评价依据。然而,这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通信人才的需要,尤其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需要。

(二)  硕士课程同质化

全国许多高校都设有通信相关专业,他们在类型、规模、定位上各有特色。但是,由于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普遍性较高,这些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同质化问题尤为普遍,对于学生的培养不可避免地存在相似性[3-4]。

部分研究生课程与本科阶段课程差异不明显,有些专业的基础课程甚至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都是重叠的。尽管这些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可能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往往并不明显。这可能导致研究生在选择课程时,难以确定哪些课程与本科阶段已学课程重叠,哪些课程对他们的研究方向和兴趣更有益。这些问题对导师和学生的选课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在研究生培养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通信相关的课程与其他专业之间的交叉类课程偏少。在现实中,通信行业也经常与其他行业的专业人才合作解决复杂问题,更何况一些同学的研究方向本身就需要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为促进研究生在通信领域与其他领域之间的交叉学习和合作,需要培养具备多学科背景知识和能力的专业人才,以应对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

(三)  学生实践能力较弱

我国通信产业的发展远远超过各大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水平,这对我国电信行业的发展潜力造成了很大的限制。在通信行业,需要重视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但是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课程多以理论学习为主,缺少实践类课程。即使部分高校开设有实践类课程,也难免存在设备和资源不足、缺乏实践环境、与行业脱节、缺乏综合能力培养及缺乏与实际项目的联系等弊端,因此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当前通信工程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主要是由授课教师自行设计实验选题,而缺乏实际应用背景支持,不能应用于实际工程。另一方面,仅仅依靠小规模数据,对学生进行培养具有一定局限性,所得数据难以体现出实际问题中存在的困难与挑战。

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存在考核方式单一的问题。通常情况下,这些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集中在实验报告、项目成果展示或者考试形式上,缺乏多样化的评估手段。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可能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应该注重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但仅仅通过实验报告或考试难以全面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前的实验方法、软硬件条件等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实验内容也较为陈旧,部分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通信工程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主要是通过个人计算机或者学校计算机平台来进行,但每个学生安装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存在差异,因此很难形成统一的评估标准。

(四)  学术研究激情不足

现阶段很多硕士研究生都存在学术激情不足的问题,其可以在许多方面体现出来,例如选题迷茫、工作动力低、对研究结果漠不关心及对学术研究深度和广度的限制等方面。这种激情不足可能会影响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和发展[5-6]。

缺乏学术研究激情的研究生可能在选择研究项目或课题时感到迷茫和缺乏兴趣。他们可能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或者只是随便选择一个课题来完成学位要求,而缺乏对该课题的热情和投入。

研究生在实施研究项目时可能缺乏动力和耐心。他们可能对采集数据、整理文献、进行实验的过程缺乏兴趣,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他们可能会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放弃或失去动力,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激情去克服困难。

研究生学术研究激情不足还可能表现在对研究结果的漠不关心。他们可能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无动于衷,对于发表论文或者为学术社区做贡献的意义缺乏认识。因此,他们可能缺乏主动性去推动自己的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分享。

研究生学术研究激情不足还可能表现在对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的限制上。他们可能只追求完成学位要求,而不愿意投入更深入的探索和探讨。他们可能只关注表面的结果而忽视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这种激情不足可能导致研究生在学术上的能力和成长受阻。

二  研究生培养方案目标和原则

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目标是致力于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创新能力,以造就具备国际竞争力和领导才能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这一改革旨在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扩展学科边界,并加强学术与产业之间的融合,从而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相互结合。同时,这一改革的目标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一流学科,为社会培养更多有价值的人才。此外,还要强调实践和实用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同时强调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样的教育改革将使研究生教育更贴近社会需求,培养出更具竞争力和适应力的人才,为社会进步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  课程设置多样化

研究生的教育改革需要课程多元化设计,以解决目前广泛存在的课程同质化问题。尽管不同高校之间的通信工程专业在特色课程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但高校内部的通信工程专业的各级专业课程相似度较高,究其原因是高校教学资源限制,并且教师对于专业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首先,教学资源有限,如教师数量、实验条件、设备设施的限制,导致难以展开多样化的课程设计。其次,教师特长和研究方向的制约,使得课程更偏向于某个特定领域。最后,教学大纲和指导要求的统一性,促使高校依赖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导致课程同质化问题的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制定多样化的培养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特别是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个性的差异。

(二)  建立学科交叉与团队合作的机制

通信工程专业涉及信息传输和交流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信号处理和通信网络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它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才能真正展现通信工程专业在行业内的巨大潜力。但是,由于对学科知识不足、专业设置制度的限制、缺乏交叉学科的师资力量与教育资源,很多高校并未将交叉学科作为通信工程专业的建设方向[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