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 培养公共卫生人才应急处置能力
作者: 刘祥铨 吴京颖 李黎明 王娟
摘 要: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是公共卫生人才核心岗位胜任力,是预防医学专业培养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重要环节。厦门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遵循“立德树人、医教协同、产教融合、应用为先”专业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创设应急现场教学环境,有效训练学生应急现场处置能力;重构公共卫生经典案例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创新“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公共卫生岗位适应能力;开展“健康中国”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学生肩负健康中国的使命感。该文探索并实践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创新,为我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公共卫生事业需求的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3-0035-04
Abstract: The ability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response is the core competence of public health personnel, and it is an important link for preventive medicine to train applied public health personnel. The preventive medicine specialty of Xiamen Medical College follows the concept of training professional personnel of "setting up moral principles, cooperation between medical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application first". We train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deal with emergencies on the spot effectively, reconstruct the teaching contents of classic cases of public health and stimul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in learning. We should innovate the teaching method of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rain the students' adaptability to public health posts, carry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Healthy China", and train the students to shoulder the mission of healthy China.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practice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nnovation of applied public health personnel training,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our country to train applied public health personnel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ublic health undertakings.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preventive medicine; public health;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alent training
预防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与公共卫生事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1]。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是公共卫生人才核心岗位胜任力[2-3]。然而,我国当前预防医学人才培养大多“重技能轻人文、重理论轻实践”,造成预防医学人才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匮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不足,与社会需求不匹配[4-5]。针对这种现象,厦门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遵循“立德树人、医教协同、产教融合、应用为先”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开设实践教学特色课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公共卫生现场综合实践,深化“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创新,培养预防医学本科生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应该具备的现场检测评估能力、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现场消杀处置能力和个人防护技能等,掌握“知识-技能-方法-实践”四位一体的公共卫生应急能力。
一 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的“痛点”问题
(一) 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仍然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基本知识的传授以及基本技能的训练,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这种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比较扎实,但学生缺乏主动探究和思考的机会,缺乏团队合作的机会,不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在综合分析、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较为薄弱[6]。可能受到经费、现场、师资、教学活动组织困难等多种因素影响,结合实际开展现场教学改革的少,实践技能教育上侧重于实验室技术的学习,现场处理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方面缺乏有效训练,导致学生对实际的公共卫生问题缺乏深入直观认识和了解,阻碍学生早期接触和感受实际工作的机会,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二) 课程内容与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有距离
在健康中国战略、新医科等背景下,对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内涵要求,其中会调查、懂现场、能应急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摆在了岗位胜任力的突出位置。传统课程的内容过时,表现有:课程内容与实际公共卫生领域的需求脱节,缺乏对新发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问题的深入探讨,无法满足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需求;课程内容缺乏实际案例分析和实践项目,学生无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来理解和解决真实的公共卫生问题,导致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较大的鸿沟;课程内容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公共卫生问题的解决中。总之,传统课程不具备现代性和前沿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脱节,对培养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的作用十分有限,与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有距离[7]。
(三) 校内课堂和实验室教学实践技能技术,无法有效训练现场处理公共卫生能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现场情况往往复杂多变,校内课堂和实验室无法完全模拟真实的应急工作场景或社会环境,学生缺乏面对真实挑战的体验,导致学生无法掌握复杂的实践技能或技术,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通常需要团队合作,但在校内课堂和实验室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团队合作训练,这导致他们在团队协作和协调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在课堂和实验室环境中,学生往往没有面对真实场景下的压力和紧张情况,因此,他们缺乏在压力下冷静应对问题的能力,无法有效处理公共卫生事件。在课堂和实验室环境下,评估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技术水平有限,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能力。
二 深化“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创新,解决教学“痛点”问题
高校承担着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重任,是公共卫生队伍建设的供给侧,要把公共卫生人才岗位胜任能力培养作为改革重点[8]。厦门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遵循“立德树人、医教协同、产教融合、应用为先”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紧扣公共卫生人才岗位胜任力,加强顶层设计,开设实践教学特色课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公共卫生现场综合实践,深化“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创新,创设应急现场教学环境,重构公共卫生经典案例教学内容,开展“健康中国”课程思政教育,打造以岗位胜任力为中心的“知识-技能-方法-实践”四位一体的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教学体系,应用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实现特色课程的整体性创新。
(一) 医教协同、产教融合,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创新“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1)实践教学特色课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公共卫生现场综合实践的校内教学团队均为“双师型”教师,其中课程负责人有24年疾控一线工作经历,参加过抗击非典疫情、“5.12”汶川地震防疫援助、尼伯特台风灾后防疫救援、抗击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有丰富的公共卫生应急工作经验。同时邀请厦门市疾控中心和集美区疾控中心公共卫生专家、来明工业(厦门)有限公司职业健康专家等参加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现场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企业、公园、体育馆、酒店和食堂等应急教学现场,应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情境模拟”等教学方式,通过示范、指导、模拟演练、讲评、交流和协作互动等多种形式,在社会应急现场大课堂上实现课堂与现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直观了解实际的公共卫生问题,提升高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成效,如图1所示。
2)应用信息化技术搭载厦门医学院一体化教学综合平台辅助教学,形成“课前导学、课中助学、课后督学”。课前提早一周发布学习导读任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立体化学习资源,通过在线任务点设置,实时跟踪和统计学生完成情况,重点关注基础薄弱和学习被动的学生。课中根据学生课前预习反馈情况,针对性地运用BOPPPS教学设计公共卫生热点案例,引导学生线上讨论,教师及时辅导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原则、方法和基本流程。课后结合课中学习状况,采取思维导图作业帮助学生对知识点归纳总结,案例分析和应急处置工作报告促进学生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 应用为先,创设应急现场教学环境,重构经典案例教学内容
1)学校专门购置一台公共卫生应急现场教学检测车,车内配齐“水、空气、食品、环境、土壤、核辐射”等各类标本采集、快速检测和现场消杀等设备,实现移动实验室功能,以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专业技能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拓展校内和校外8个公共卫生应急教学现场,搭建“做中学、做中教、学中训”的典型场景,将课堂搬到现场,模拟发生经典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进行现场教学,从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育转变为现场实操演练,有效训练学生现场处置能力。
2)以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立足公共卫生事件经典案例和公共卫生热点,学校与实践基地共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职业中毒应急处置》《洪涝水灾应急处置》《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环境污染应急处置》《风险沟通与现场管理》《不明原因疾病暴发调查模拟案例教学》《食物中毒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公共场所卫生监测与评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测与评价》等适合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岗位胜任力的实践讲义、习题库、作业库等线下资源的建设,同时搭载超星学习通平台,开展在线的学习视频、习题库等线上资源的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思维与能力训练提升为主,如图2所示。
3)改进课程成绩评定方式,课程考核以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考核引入开放式问题或任务,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不拘泥于标准答案,而是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思考的深度,有项目报告、小组讨论、作品展示、实验操作等形式,着重考核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职业素质,将过程性评价与终末性考核相结合,全方位多维度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达成度,如图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