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者: 莫秋云 何水龙 刘伟豪 鲍家定 梁紫君
摘 要:在制造业强国对高级工程人才的需求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课程思政”改革大环境下,高等院校的工科专业课程的全面改革势在必行。做好工程价值引导和“工匠精神”等工程素养在专业内容中的渗透融入,凝练时代解读的新内涵,寻找适合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实施方法。该文采用融合与多样化的逐层进阶教学实施方法,设计课程思政实施架构,将思政元素融入“产教-科教”双融合的教学内容。结合本、硕学情,将显性和隐性的德育要素渗透至专业课程教学过程,探索培养高级工程人才时实现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在德才兼备人才培养目标中可行的思路与方法,并展开全面改革的教学实践,改革成果可为同类教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经验与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程价值引领;逐层进阶教学实施方法;工程素养形成;渗透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3-0147-04
Abstract: In the manufacturing power of the demand for senior engineering talents and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reform with "moral cultiv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under the environment,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engineering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imperative. We do a good job in engineering value guidance and "craftsman spirit" and other engineering qualities in the professional content of the infiltration, condense the new connotation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imes, to find suitable for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ystem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In this paper, an integrated and diversified step-by-step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method is adopted to design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and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production-teaching-science and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is, the explicit and implicit elements of moral education are infiltrated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and the feasible ideas and methods to achie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n the cultivation of senior engineering talents are explored,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 reform is carried out. The reform results can provide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solution of similar teaching problem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project value leading; step-by-step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method; formation of engineering literacy; penetrative education
自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以来,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强调“作为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有效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有力抓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2],明确指出建设的目标要求和重要内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明确了工科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重点在于“对于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新时期高素质高质量德才兼备的高级工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对学生思政水平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对综合工程素质的整体提升,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中高等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更新发展要达到更高的水平。国家从战略层面提出了工程领域的高级工程人才在弘扬“工匠精神”方面的重要性[3],以及“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4]。以上的政策导向都呈现了在国家发展大势中高级工程人才培养要顺应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然趋势,本、硕阶段的高等教育是为未来建设储备高级工程人才力量的重要教育阶段,应把握时代脉搏,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提倡大国“工匠精神”,以坚定的“中国梦”作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理想,使其与时俱进,遵循守正创新,彰显时代价值,完成使命担当,为建设制造业强国提供强大助力。如何在高等教育的本、研培养阶段把握好人才培养过程,落实好“课程思政”改革和采用合理适宜教学实施方法,探索高校“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实现综合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确保“课程思政”落地生根,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为全面发展的高端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已成为高等教育需要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 内涵与培育价值
(一) “课程思政”内涵的挖掘
教育是育才与育人的有机统一,高等教育不仅注重传统素质教育体系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更要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简称“三观”)。教育背后的“三观”问题在各国都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5]。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曾指出:“在美国,对人们进行的一切教育,都以政治为目的”。新中国教育背后的“三观”问题在改革开放前形成了“又红又专、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标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以及西方教育思想的引进与传播,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是各高校的现实选择,高等教育的育才功能被拔高和放大,育人功能却被削弱和淡化[6]。“课程思政”改革在于强化“育人”功能,它的本质是高等教育价值观的理性回归,强调“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强调要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培养人才。“课程思政”是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育才与育人相统一的大学本质职能的回归,也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教师天职的回归,是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价值塑造[7]三者有机融合,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帮助学生塑造人才、人格、人品完善和树立正确“三观”的大学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二) 培育价值
“课程思政”的内涵除了基本内容,还有一些其他的培育价值。例如,“课程思政”的“三全育人”格局和它的渗透实施是贯彻关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具体表现[1]。
1 挖掘专业“课程思政”的根源,准确定位内驱力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基础理论水平变弱,思想政治和文化厚重感呈现不强的现象。现代高等教育快速变革环境下,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更加希望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但又普遍存在怕吃苦、急功近利等现象,这与国内高等教育过程中过多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忽略科学发展观、价值观、工程意识、人文素养和工匠精神等的培育有关。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忽略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外科学发展与价值取向的熏陶,对科学发展观、辩证思维与工程素养的理解并不深刻,对课程知识在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中的作用认知尤显不足。
2 重视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加大创新意识的培养力度
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对创新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是形成创新型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对于本、研阶段来说至关重要。现代人要学会“古为今用”才更利于培养优秀工程人才、创造扶持技术人才的良好氛围、正确引导社会工程文化和发展潮流。“工匠精神”[8]中表现的“向善”价值追求、“尚巧”创新精神、“求精”工作态度以及“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都是工程职业素养中的核心内容。新时期大国工匠精神的严谨、创新、奉献是现代工业领域高度重视的员工素质品质,具有远大理想抱负、具备正确工程价值观和工匠精神的人才更容易被行业和企业所接纳,并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发展、施展抱负的机会和空间[9]。
3 适应新时期“课程思政”改革的教育教学手段也应与时俱进
中国高等教育在步入新世纪以来,以快速的教育观念转变和自我革新的教学改革魄力正在加速与国际接轨。传统的填鸭式被动接受缺少深层的创新性引导、启发式互动和互动中生动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既无法获得有效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训练,也得不到工程价值引领的人格、人品等素质品质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完善。但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实现立德树人,在强调课程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工程素质品质的培养。因此,分析本、硕阶段的现状,正确把握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意识形态和社会环境等情况,将成为“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要素。
二 实施方法
坚持工程价值引领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融入,凝练时代解读的“课程思政”新内涵,找出适合工科专业思政体系和实施方法是目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建设内容。实施方法是从顶层设计、实施方法、师资保障和教学评价来实现教学过程。
(一) 顶层设计原则
根据工科专业课程特点和学情实际,兼顾专业知识与工程价值观等思政内容有机融合,形成多样性实施的顶层设计。提出三个原则:①适度性原则,以挖掘思政教育内容的适度性原则,“产教-科研”双融合后保证专业与思政协同契合,在课程的教学方向上实现融合式发展;②内容的生动性与扩散性原则,提炼选择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可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在驱动力、能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更好地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的内容;③实施的渗透性原则,“课程思政”实施渗透性教育,以融入形式,通过案例和活动,将理想信念与专业知识进行渗透融合。
(二) 采用融合与多样化的逐层进阶教学实施方法
以价值引领、工匠精神、工程素养为导向的高级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基石。课程教学实施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思政内容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有机融合和多样性的逐层进阶教学实施,如图1所示;二是“课程思政”的实施手段是适应新时期现代教育教学方法上的教学实施方案的设计。
顶层设计框架下主要包括“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改变当前的教学方法。图1是流体力学与液压传动课程的布鲁姆学习目标层级设计图,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从课程培养目标、课程的“专业知识-思政素养-综合工程素质”完成顶层设计。
课程思政的内容主要以“榜样的力量”“工程价值观”“人文、艺术素养”“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内容体现榜样人物的科学精神、协作精神、克服困难的积极心理与奉献精神;针对年青一代在“中国梦”等家国情怀、“责任与担当”等社会责任感方面认识不足,缺乏“工匠精神”培育有效融入的问题,以及高远的案例不能很好触动学生心灵的“切身体会”,脱离了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没有将专业教学与核心价值观等全面渗透融合,对学生思政素养的植入度仍然不够等问题,全面提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