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运筹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作者: 王昱 魏诚泰 郭伏 蒋忠中
摘 要:该文提出“互联网+”背景下,运筹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思路。对传统运筹学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进行分析,阐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互联网+”课程思政对于运筹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将思政建设与信息技术结合,实现运筹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进步。从思政案例库建设、学生、教师视角、考核方式与评价体系等方面构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运筹学课程混合式教育体系,力求让学生在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的同时,树立科技报国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民族使命感。
关键词:运筹学;思政教育;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3-0171-05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reform thoughts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Operations Researchunder the "Internet +" backgrou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conventional operations research teaching approach are examined,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rnet +"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made clear in order to support the reform of Operations Research curricula in line with the overarching goal of cultivating virtue and developing people. We combin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actualize the innovation and advancement of the Operations Research teaching mode. A hybrid education system of Operations Research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era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viewpoi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 database construction, students, teachers, assessment methods, and evaluation systems. It aims to enable students to actively and efficiently acquire knowledge while establishing patriotic thinking and a sense of national mission to serve the country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words: Operations Resear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rnet; blended teaching; Internet; teaching mode
“互联网+”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后疫情时代,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以其资源丰富性、实时性、便捷性助推教育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上资源众多,除了优质资源外,还存在着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离的错误言论。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将思政之盐融入课程的细微之处,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引领,是“互联网+”课程思政的重中之重。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运筹学教学改革亟需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播紧密结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必修课的过程中,锻炼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以思想政治为引领,在专业课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建设信息化教育的课程思政体系,旨在培养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和使命感。鉴于此,本文从学生、教师、思政教育引入和课程模式改革四个方面分析未来运筹学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方向。
一 传统运筹学教学模式
传统的运筹学教学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习题为辅,老师在讲授完课程后针对学生不能理解的内容进行讲解。在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中均以教师为主导,部分同学参与度不高甚至无法专注于课堂。运筹学是一门注重实际生产应用的课程,需要学生将学习到的课程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才能避免掌握的知识浮于表面,而随着当前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的信息化资源能够有效地解决目前教学中缺少实例与应用的窘境。同时,受到疫情影响,授课形式由单一的线下授课向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转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合理地利用线上工具与课程资源,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线上资源就很有必要了。
当前,教育还面临着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割裂的情况。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之中,讲好运筹学之中国故事,达到既使学生扎实掌握专业课的理论基础,又对学生形成一定的价值引领,树立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是运筹学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运筹学课程包含了较丰富的思政元素,近现代学者运用运筹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国发展添砖加瓦的案例不胜枚举(如中国邮路设计、粮食产量测量)。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达到既使学生扎实掌握运筹学理论基础、培养其运筹学专业技能,又对学生形成一定的价值引领,树立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来,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课程知识,从而达到优质课程预期的教学效果,是运筹学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 运筹学教学与“互联网+”模式的结合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在线教育逐渐涌入大家的视野。大学慕课、雨课堂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已经突破地域的限制,逐渐被大家所熟知。自2019年末新冠感染疫情暴发以来,“互联网+”教学模式凭借其时间与空间上的便利性开始迅速推广,成为当下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传统的单一线下授课模式相比,当下逐渐兴起的“互联网+”教学模式能够与雨课堂、慕课等丰富的线上资源相结合,搭建学生与教师互动的平台。以雨课堂为例,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实现学生的动态管理,如发布课堂签到,以动态抽签的形式与学生互动、答疑、分享教学视频;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讨论、共享学习资料,提问学习交流。老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网络学习社区,提高学生的兴趣度和参与度,让学生由被动的灌输转变为主动学习,让课程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有趣,有效以吸引学生关注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参与度。
“互联网+”的形式使得课程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全链条,如图1所示。受疫情影响,2021到2022年,东北大学运筹学课程组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授课模式,充分利用雨课堂、大学慕课等在线教育平台,每年为工业工程、会计、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等专业总计300余名学生开展课程教学任务。在课前,课程组通过雨课堂上传课程PPT等教学资料,学生可以利用教学软件提前了解所学知识的重难点,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课程开展过程中,利用聊天窗、雨课堂随机点名等功能请学生回答问题,一方面实现和学生的互动,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内容的录播也能够让学生及时回顾教学内容,避免遗忘。利用网络,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疑问与困惑在线上传达给教师,教师收到反馈后有针对性地通过讲解、发布相关学习资料、布置习题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可以说,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从单纯被动接受知识,逐步向主动获取知识、甚至传播知识转型。
三 “互联网+”背景下运筹学教学的思政建设难点与挑战
(一) 学生上课的接受程度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喜爱度和接受程度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互联网+”思政教育的模式组合更能满足时代需求,但是,也存在诸多挑战。首先,针对经历应试教学模式的本科生,刚刚接触课程,很多学生还不能清晰地分辨课程资源的优劣。同时,根据学生在传统思政课课堂上的表现,存在课堂上沉默不言,不参与课堂的讨论的现象,这说明学生对于传统思政内容的接受度尚需提升。各大高校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充分重视,并进行了很多探索及改进,但仍然存在少数学生态度不认真、不端正的情况。目前的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仍需要进一步提升。将思政教育与运筹学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形式,在思想深处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学好运筹、回馈社会的思想,提升学生的兴趣度和接受程度,仍是运筹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努力方向。
(二) 教师授课面临的问题
教学的发起者是教师,只有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教师才能将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但是,由于负责专业课教学的教师本身可能对于思政学习不够深入彻底,导致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的过程中出现联系不够紧密、深刻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专业课教师年龄较大,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教学习惯也会成为推动“互联网+”与运筹学教学模式多年结合的阻力。因此,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水平和使用先进教学工具的能力,是目前教学改革的一个着力点。另一方面,以团队为力量,结合运筹学课程特征,建立信息化教育的课程思政体系,将思政教育案例具体化、形象化,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共情性,是日后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努力方向。
(三) 课程思政资源不足及成果评估难以量化
过往的教学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将思政元素引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这导致现有教学体系中教学资源需要进行调整与改变。专业课思政案例的选择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去验证。如何将优质的线上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推进运筹学课程学习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同向同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程思政成果难以评估量化则是思政改革的又一难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到目前还缺少统一的量化指标,这就导致我们难以通过常规的考核方式去鉴别思政教育的作用。在进行“互联网+”思政教育这一模式下,我们很难对高校学生的理论学习深度与思政教育接受程度进行系统鉴别,也就无法有效衡量运筹学课程中强调思政元素后对学生的影响。为了实现有效评价课程思政成果的目的,就需要建立行而有效的评估体系。
四 “互联网+”背景下运筹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运筹学是管理学科的专业核心课程,担负着专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任务。运筹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利用运筹学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规划问题,如运输线路规划、货物的存储等;同时,树立学生科技报国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民族使命感。鉴于当下万物互联的背景,考虑到互联网对于日常教学的助力作用,将“互联网+”的模式推动到包含丰富思政元素的运筹学教学中成为了当下运筹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运筹学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学好运筹,奉献社会,传递思政元素,推动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使专业课学习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合力。在教导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其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关注社会、掌握知识回报社会的朴实理念,让学生利用运筹学知识,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遇到的“瓶颈”,如在面临疫情的情况下,如何短时间将资源合理化分配,包括后续资源调度路线与方式等问题。此外,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科技报国的思想及爱党爱国的民族使命感,通过现实案例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便是为国家做出贡献,使得学生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和精神培养,进而科学地培养与塑造学生正确的观念。最终实现在领会学习运筹学思想的同时,能够树立科技报国理念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