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医学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创新
作者: 潘海邦 易剑锋 李乐鹏 黄建梅 安勇 李军良 刑策 李旭鹏 王波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医学生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扎实专业知识和高尚职业道德的复合型人才。该研究针对当前高校医学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诸多挑战,如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融合不足、教师思政教育能力参差不齐、学生对思政课程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提出一套具体的改革措施,并以医学院校外科学教学为例,探索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与创新。通过加强校院双层管理,课程思政与课程目标融合,丰富课程内容与熟悉教学目标,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提升教师政治素质,建设高素质专业与思政交融团队,充分挖掘外科学思政元素,实现“书”与“人”有机融合,实施“实践思政”、“案例思政”、“反复思政”等课程思政新模式,激发学习兴趣与促进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模拟临床实境,深入参与,学习内化,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终目标。初步应用结果表明,这种教育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参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教学共鸣,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并促进其全面创新发展。该研究期望为高等医学教育中的思政课程建设提供可行的策略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医学生教育;思政教育;课程改革;外科学;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3-0180-05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is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with a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soli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noble professional ethics. In view of the current challeng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the lack of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uneven ability of teacher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low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is study proposes a set of specific reform measures, and explores the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taking off-campus science teaching in medical schools as an example. By strengthening the two-level management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school, integrat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with curriculum objectives, enriching course content and getting familiar with teaching objectives, updating teaching concepts and teaching methods, improving the political quality of teachers, building a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team, fully explor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surgery, and realizing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books" and "peopl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e thinking and politics", "case thinking and politics", "repeated thinking and politics" and other new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olitics models, stimulate learning interest and promote subjective initiative, let students simulate the clinical reality, in-depth participation, learning internalization, to achieve the subtle, silent,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all-round education. The preliminary appli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is education model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students' deep participation, stimulate learning interest, promote teaching resonance, imperceptiently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enhance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mote their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study is expected to provide feasible strategie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Keywords: medical student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external science; professional quality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要求,高校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医学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课程思政就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是教育工程中的核心,是育人工程中的灵魂,是传承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手段,是落实立德树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举措。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加强专业课教师思政素质培养和建设能力培训,深挖医学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是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本科生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政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要求高校在医学生培养中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加强价值观的引导和人格的塑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问题以及医患关系日益凸显,培养大量既有仁术、又有仁心的好医生成为当前医学院校重要职责。高校医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其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更要将各自专业的伦理道德、职业规范教育融入其中,以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的引导[1]。医学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医学人才,要求教师始终明确“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的育人目标,将思政教育贯穿到专业课堂,做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让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提升其职业素养,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 高校医学生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局限性
目前,多数高校在大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内容与方法的单一化问题。思政教育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大量使用讲授式教学,教学中生硬引入思政内容,例如一些课程在教学中仅将思政元素作为附加内容,而非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使得学生感到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是两个相分离的部分,牵强相融,缺乏与专业知识的有效融合[2],这种做法不仅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也难以深入学生的内心,更难以产生共鸣,内化于心,实化于行,导致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二) 教师对思政教育的认识和能力不足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部分课程教师和研究生导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科研究和专业技能的教授上。此外,即使是认识到思政教育重要性的教师,也常常因为缺乏相关的教育训练和实践经验,而难以在专业课程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这种现象在技术和实践性较强的医学等学科尤为突出,导致思政教育在课程中呈现出被动和形式化的特点。“课程思政”的运行过于依赖授课教师的个人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其个人的教育理念与价值观直接决定着“课程思政”实施的实际成效。在教育实践中,授课教师关于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理解、自然价值与社会价值偏向、秩序与自由的偏向、阶级性与公共性的判断等,会直接参与到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过程的评价与实施,并以一种无形的精神气息弥漫在课堂教学氛围之中,最终影响“课程思政”的实施质量和学生的精神成长。
(三) 学生参与度不高
对于高校医学生而言,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对传统的、教条的思政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当前的课程思政教育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缺少针对高校医学生特点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这导致了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参与度不高,甚至出现抵触情绪,特别是当课程内容与其未来职业发展和个人兴趣无法直接关联时。
(四) 跨部门协同和信息共享不足
高校内部在推行大学生课程思政建设时,往往缺乏有效的跨部门协作机制。思政工作多集中在教务部门和思政部门,而其他如专业、科研、实验室等单位重视专业知识培养,思政的投入和参与较少,有关思政教育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不足,这限制了思政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使用。同时,这种分割也使得思政教育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研究活动脱节,难以形成校园内全员、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氛围。
(五) 评价体系不健全
“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与监督。“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授课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两个方面,有效的评价和监督可以考察“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性及其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从而促进“课程思政”体系的完善。现有的高校大学生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政治理论知识掌握,而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缺乏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和体系。这导致了评价与实际培养目标的脱节,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片面追求政治理论知识的现象,影响了思政建设的实际效果[1]。
二 提高医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一) 响应国家政策与社会需求
高校医学生课程思政建设紧密联系国家政策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继而陈宝生部长号召“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把它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到:“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3]。高校医学生未来工作与人民生命紧密相连,与国家健康战略息息相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是国家所缺,社会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