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究
作者: 孙平 侯潇涵摘 要: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更为基础、广泛和深厚的自信,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具有多种含义和要求,通过认识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政教育现状,深入了解高校中文化自信和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明确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加强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在当前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将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学校的文化教育环境、改变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增加创新教育理念等方面,给出通过高校思政教育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多元文化;文化自信;高校思政教育;中华传统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3-0189-04
Abstract: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the more basic, extensive and profound self-confidence of the "four self-confidences" and the basis for realizing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 the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ism has a variety of meanings and requirements. We clarify the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understand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ese self-confidenc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current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we put forward the path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integrat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optimizing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of schools, changing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ncreasing innovative educational ideas.
Keywords: multiculturalism; cultural assertivenes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egration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随着多样文化的刺激与冲击,“文化不自信”严重影响着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抱有好奇心理,社会经验不足,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群体更容易受外来文化影响。文化自信一旦受影响,就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产生侵蚀。将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对于在当下信息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背景中,培养文化自信、从多元文化中辩证地学习,是目前高校需要讨论的重要议题。
一 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自信的含义与要求
(一) 多元文化背景下强调文化自信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全球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深入,文化之间也存在互相融合,而大众传媒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融合,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也伴随文化侵略等冲突,形成了现在的多元文化背景。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社会转向全面开放,原来的一元文化格局逐渐被打破,在强调社会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多样价值选择和思想观念,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西方外来文化、社会转型期的新生文化等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形成了国内的多元文化现象[1]。这种不同文化之间互相冲击、互相影响的局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扩大影响,一些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产生侵蚀,这种背景下,尤其需要我们加强文化自信。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的融合往往伴随着文化冲突。我国的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对此只有保持文化自信才能加强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不是一味地接纳吸收外来文化,或是固步自封、固守本土文化拒绝交流,加强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 多元文化背景下提高文化自信的要求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提高文化自信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看待外来文化,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秉承“扬弃”精神,批判性地总结本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实现文化间的融合与发展。
其中批判性地总结本土文化,包括对我国的本土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先进的部分。加强文化自信要求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现代革命文化,学习和融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2]。
吸收外来文化,要求我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求同存异,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对我们中华文化中有益、提升的部分选择性地纳为己用,博采众长,提高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二 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人民稳扎稳打地前进,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中华民族逐步走上了富强之路。无论是从历史的脚步中,还是从现实的前进中,我们都要有信心地面对我们的历史文化,寻找民族自信,并将其与大学思政教育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让他们对民族文化产生深刻的认同和依恋[3]。
(二) 有利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责无旁贷,而育人教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在传播上要注意适应现代信息传播的逻辑。同时也要考虑青少年学生的信息接受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更好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在推广中推广,使其在国内和国际上更准确、更精致地呈现,这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三)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制度自信
大学生在文化自信中的行为意识主要表现为对中国现行制度和文化的认识和学习,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强化专业学习意识。通过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加强文化自信教育,能够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加强学生的制度自信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下,学校团委、学生会组织等部门和组织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围绕建立机构文化自信,将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同时为机构和文化交流创造渠道[4]。
学生对制度文化最大的信心是制度文化的理念植根于自己的意识形态。如果说“制度文化观念根植于意识形态”是质变,那么在质变中实现量变的积累,就是在加强文化自信的思政教育中,制度文化知识的转移和舆论的动员,也是制度文化知识获取的定位和推动。
(四) 有利于开展多资源教学
高校思政教育要依靠多种资源,尤其是新媒体等方式。新媒体的形式和内容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和习惯,也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更容易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高校教师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正确使用新媒体,利用互联网丰富的资源进行教学,提前筛选和判断网上信息,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教师在使用网络平台时,要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意识,提高辨别能力,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三 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政教育现状与问题
(一)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高校大学生有很多机会去接触不同的文化思潮,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负面影响,对自己的文化认识不多,却对外来文化如数家珍,变得崇洋媚外,觉得国外的月亮更圆。例如,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外国的节日开始在国内流行起来,各大商家开始在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和圣诞节等日子里推出各种促销活动,受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在大学生这个社会群体里,由于年纪不大、缺少一些社会阅历等因素,更愿意去追逐潮流,过“洋节”的氛围更浓。后来,随着国家加强红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对这些“洋节”的新鲜感过去,也开始自然看待,没有特别推崇“洋节”。这也侧面反映出当前的社会背景下,高校中的文化自信现状。曾经在高校中开展的红色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很有成效的,但这些教育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缺少足够的宣传[5],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解。
(二) 思政教育团队缺乏创新性
学生的自我意识的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与学生互动时,思政教育团队的教育者都应保证与学生的平等对话,通过同理心了解学生的真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6]。
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人做人,教人做事”。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信息,如爱国主义、自信进取、节俭等以爱国主义、自信勤奋为代表的优秀精神道德理念。如今,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分为以下三种,首先最基本的途径是课堂上的思政课教育,专业不同,思政课的数目也不同,除去思政教育类的专业,其他专业的思政课基本有十二门左右。其次,不同高校开展的不同的团日、党日主题活动,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途径。还有高校对大学生引导的课外活动,也是在潜移默化地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影响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
对于学生来说,文化自信的相关知识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所涉及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相对简单、较少。一些学校也会开设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但大多只是选修课,受欢迎程度仍有很大限制。事实上,除课程教学活动外,校园活动以及目前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相对广泛的网络媒体都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获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但这些方法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因此,学生理解文化自信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