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高向玲 任晓丹 张伟平 阮欣 武贵

土木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体系构建研究0

摘  要: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使命。近期,多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只有按照“四个面向”为国家破解“卡脖子”技术,取得原创新科技成果才能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新发展思路,结合同济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方案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需要,对于土木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进一步突显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内涵,着重强调课程和培养中间环节的质量保证和过程监督、研究生培养分流退出机制、学院和导师的主体责任,构建闭环管理体系以提升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过程监督;分流退出机制;闭环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9-0001-06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talents, innovation and creation is an important miss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 Recently, three Ministries jointly issued a document demanding the accelerat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new era. Only solving the "bottleneck" technology for the country following the "four directions" and achieving original new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can it become a national strateg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orce. Focusing on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of "Strengthening morality in educating people, serving demand, improving quality, and pursuing excellence", combined with Tongji University's deepening comprehensive reform plan and the overall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a world first-class university,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 for doctoral students in civil engineering. This further highlights the quality and connot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octoral graduate education, a closed-loop management system is formed through emphasizing the quality assurance and process supervision of courses and intermediate stages of cultivation, the mechanism of graduate training diversion and exit, as well as the main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college and the supervisor.

Keywords: 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improvement; process supervision; diversion and exit mechanism; closed-loop management

基金项目:上海市高校市级重点课程建设“建筑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68);同济大学教改项目“围绕一流人才培养,构建高质量一流教材体系”(2021033)、“土木工程专业国内外顶级专业和标杆专业人才培养调研”(202103-3)、“土木工程学院教务中心管理架构改革实践与探索”(2021GL01)

第一作者简介:高向玲(1968-),女,汉族,山西临汾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科研和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韧性城乡建设、重大工程防灾减灾能力持续提升中面临新的科学技术问题。我国对土木工程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亟待进一步提升。2023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次加强基础研究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研究生教育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要载体[1-4]。土木工程与人们的住和行密切相关,在极端灾害情况下,关乎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土木工程既要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需求,同时也有着极强的精神方面的象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土木工程结构越来越大型化和复杂化,不断向深海和太空延伸,工程结构所需抵御的极端荷载不确定性也逐渐增加。为了保证工程结构的安全可靠和经济,同时适应智慧建造技术的发展,对于高层次土木工程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4]。只有按照“四个面向”为国家破解“卡脖子”技术[5-6],取得原创新科技成果才能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须遵循教育规律,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结合同济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方案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需要,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使研究生最终成为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7],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势在必行。目前,土木专业的博士生招生规模突进,但博士生教育应实现“有质量扩张”的内涵式发展[8]。本文重点研究了土木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方法,培养全过程着重强调课程和培养中间环节的质量保证和过程监督、研究生培养分流退出机制、学院和导师的主体责任,形成闭环管理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和监督体系,该体系的实施注重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提升了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求,土木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有学术型和工程类。此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主要针对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学术型博士有本科毕业直接攻读博生学位的研究生简称“直博生”(学制为5.5年)和获得硕士学位的全日制博士生(学制为4年),允许最长学制年限均为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9]规定,博士学位申请者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同时掌握深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应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1]。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努力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1],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10],结合学科特点,对于土木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制定的具体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为人民服务和为祖国富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自觉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11]。

第二,具有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11]。

第三,培养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满足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科学与人文素养深厚,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以及跨文化思考和熟练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能胜任复杂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开发、设计与施工、运维与管理,具备跨界发展能力,也可以从事投资与开发、金融与保险、社会服务与管理等工作,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领导能力的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11]。

第四,身心健康[11]。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目标[10],经过不断的实践积累和完善构建了目前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进一步突显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内涵,着重强调课程和培养中间环节的质量保证、研究生培养分流退出机制、学院和导师的主体责任。为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构建质量保证体系。

二  课程和必修环节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包括学分研修和论文工作两大部分。博士生学术能力以知识为核心[5],本次改革突出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进一步优化博士生课程设置,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包括学分研修环节和论文两大部分,学分研修环节同时强调教学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效能。直博生至少应修满38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4学分、专业学位课15学分、非学位课10学分(共计29学分)。全日制普通博士研究生至少应修满19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4学分、专业学位课4学分和非学位课2学分(共计10学分)。所有博士生都必须获得必修环节的9学分,其中论文选题1学分、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2学分、高等讲堂2学分、中期综合考核3学分和论文阶段成果学术报告会1学分。课程学习一般安排在前2个学期,必修环节中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论文选题、同济高等讲堂(或专业讲座)必须在中期综合考核前完成。

通过学位课程的设置,注重学生掌握土木工程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通过必修环节加强写作、演讲沟通等学术交流能力。同济高等讲堂(或专业讲座)的设置,邀请著名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讲授科技重大突破和工程前沿进展,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12]。从博士生入学开始,每一环节均采用质量监控和分流预警机制,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13]。在学期间累计多于两门(含两门)课程考核不合格者,予以退学处理。严格的淘汰制度既促进了学生学习动机,也保障了整个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质量。

对于课程教学质量实施全方位的质量控制,首先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14]严格把关所使用教材的质量,教材采用院系领导初审和学校教务科终审的二级审核制度。教材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科学技术最新突破、学术研究最新进展等,教材进行周期性修订,不断充实新的内容。课堂教学采用督导随机抽查听课,听课评价意见表见表1,该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的态度、内容、方法和效果,同时结合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判,注重课程思政和科研创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对于听课和评教结果较差的老师,指定3~5名督导听课,听课后与任课老师沟通交流,以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三  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是衡量博士生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学位论文质量是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15],加强质量管理是优秀博士生培养的有效保障[16]。博士研究生培养是国家创新体系启动与维系的重要力量,创新是博士学位论文的精髓[17-18]。进一步健全博士学位授予质量的管理机制,针对培养过程的各个重要环节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特别是加强中间过程的引导和督促,形成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保障的闭环管理。从研究生、导师、专家和督导四方面入手,多管齐下,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学位论文质量控制系统,全面提升博士研究生论文的原创性和质量,培养研究生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