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作者: 高清振 张荣芸 王建平 潘道远 张含真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必备内容,在“育人”与“育才”全面统一中具有重要地位。双语课程思政教学因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特征,更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有力平台。该文阐述双语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作用,探讨双语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思政内容的限制,从中外对比、正向激励、优化双语比例等方面探索双语课程思政教学切入点,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以提升双语课程思政教学实效。该研究内容是改进双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双语课程;思政教学难点;原因剖析;应对策略;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9-0185-04
Abstract: The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has become an essential content of talent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ducating people" and "educating talents". Due to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bilingu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and powerful platform to improv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ccomplishment and promot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is paper, the important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bilingual course is expounded, and the limitations of bilingual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are discussed. The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bilingual courses from the aspect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omparison, positive incentive and optimizing bilingual ratio, and a series of targeted measures and method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bilingual courses.
Keywords: bilingual courses; difficulties in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reason analysis; solution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车辆工程专业教学创新团队”(2022cxtd013);专业服务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项目(省级)“四化趋势下车辆工程专业服务地方汽车产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2022sdxx004);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的汽车专业课教学方法研究”(2022jyxm127);安徽工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项目“面向安徽汽车产业集群建设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3jyxm07)、“双语课程思政优质课”(2022szyzk74);线下课程“新能源汽车技术”(2024xxkc03);安徽工程大学研究生质量工程项目“Generality of Automobile Technique”(2023yzl010)
第一作者简介:高清振(1978-),男,汉族,吉林磐石人,博士,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车辆工程。
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络充斥着各种思潮,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高校人才的培养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将思想政治教学列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加强对大学生政治方向、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其中,双语课程思政教学是全面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思政育人效果,培育服务于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生力军意义明显。但双语课程思政教学还存在一定局限,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和完善。
一 双语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
双语课程思政教学是课程思政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服务学生成长、拓展思政教学方法、占领思想文化高地等方面,对思政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 拓展思政教学宽度,全面服务于学生成长
双语课程能够提供更多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还可以培养其更广阔的国际视野。而双语课程思政教学使用不同语言进行授课,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思政教育中来,扩大了思政教学的受众群体,促进思政教育更广泛地传播和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双语课程思政教学可以促进文理内容的交叉融合,增强学科间的互动协同,使思政教学方法更加多元立体和普遍适用,让思政内容更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 增加思政教学深度,探索思政教学新方法
双语课程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增强学生对思政理论的掌握,理解不同社会环境下思想政治的本质。但要满足不同学生对思政内容深入领会的需求,就亟需教师去探索思政教学新方法、新模式、新途径,才能增加思政教学的深度,提升思政教育的内涵。例如增强思政教学实效性和持续性的方法;融合其他学科知识,拓展思政教学领域的措施;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途径;促进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和个人素质的教学模式探索;“立德树人”与“大国工匠”精神的培养方式等。此外,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应不断推陈出新,将课堂教学内容、随机提问、课后答疑和线上互动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模式上,从进行分组研讨、递交思想报告等多方面入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和内涵融入到多元化的课堂教学中,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教育目的,努力构建一门富有思政育人元素的专业课程,并使之成为学生热爱且终生受益的宝贵财富。
(三) 提升思政教学效果,更好地占领思想文化高地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这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和方向。而课程思政是高校完成这一使命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将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融入于日常专业知识的传授之中,不断强化大学生的价值立场、培养大学生的高尚品德、提升大学生的素质涵养、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而双语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双语教学的方式,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更高标准地践行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占领思想文化高地,这与“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一致的。
二 双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困境与难点
目前,双语课程思政教学受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客观因素限制,还存在很多困境和难点,影响着思政教学效果的开展。
(一) 教学目标的限制
双语课程教学是运用以英语为主的第二语言进行授课,以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外语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教育部指出要创造条件在本科教育中使用以英语为主的外语进行专业课教学,足见高校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但双语教学目标的一些限制也约束了思政内容的开展。与其他课程相比,双语课程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涉及两种语言文化的交叉碰撞,使双语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开展仍很有限。双语授课要频繁进行语言切换和翻译,尤其是思政内容需要通过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才能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这将对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减缓和影响。此外,双语思政教学的教学目标所受的限制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语言能力差异。在双语思政教学中,如果教学目标过于复杂或语言表述难度过高,部分同学的语言水平很难完全理解教学内容。②文化差异。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可能会对某些思想概念和价值观念存在理解上的差异。③学科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这也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提出了一定的要求。④教学资源限制。在一些学校或地区,双语思政教学的教学资源可能相对匮乏,这也可能会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产生一定的限制。
(二) 教学内容的限制
双语课程教学内容还是以专业知识为主体。以车辆工程专业英语为例,其课程教学内容侧重于汽车理论、汽车构造、车辆设计等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达,着重培养学生车辆专业知识的英语水平。要求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英语表达能力,但课程体系中并未提及育德内容,这限制了思政元素的高效融入。因此,学生在两种语言文化交织下,同时接受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两种差异性内容的效果还有待调研,即课程思政效果量化考核方法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部分教师对于双语课程教学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针对专业英语词汇和语法的学习,还缺乏思政教学的实践经验,可能出现“为思政而思政”的情况。这要求教师研究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专业知识承载思政”与“德育教育融于课程”的优化统一。此外,以往的车辆双语课程授课多以线下方式进行,导致车辆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思政内容高度的趋同性和重复性,以及一些思想政治材料与课本教材“雷同”等问题。
(三) 教学方法的限制
目前,思政育人内容通常与课程英语知识互相分离,分别具有各自的课程大纲和教学体系。因此,授课教师基本围绕专业课程英语教学内容和授课计划开展授课,在授课时将专业知识结合思政教育内容,但结合方法缺乏新颖性,很难将人生观、价值观与专业知识点进行融合,学生也基本触及不到具体化的案例和生动化的场景,导致思政内容概念不清,教学目标模糊;思政元素挖掘不足,教师对思政育人元素的掌握不够清晰,多数情况下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和选取需要运用的思政内容。然而,如何系统地判断思政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思政内容的教学材料都是来自于网络,而相关的专业资料却鲜有见到,而且利用效率较低。在高校中,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容易出现精力分配不均的问题,有些教师会选择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从而忽视了对如何结合专业课程与思政要素的思考。同时,对于学生双语专业课程思政内容学习兴趣的提升方法还比较单一,需要任课教师加大研究力度,采取多种途径提升课堂思政内容学习氛围。
三 双语课程思政教学切入点分析
双语课程教学以外文内容为主,教学中通过民族自豪感、大国工匠精神及正向思政热点等主题元素找准思政内容的切入点,是摆脱双语课程思政教学困境的关键。
(一) 中外对比,凸显优势,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明璀璨,各行各业成果都蕴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其中的思政元素非常丰富。因此,挖掘中国人民的大智慧和中国悠久制造技术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豪于中国的灿烂文化,培养爱国情怀,让思政元素在课堂上发扬光大。其中,中外对比是思政教学中的有效切入点,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外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认识自身所处的环境,通过优劣对比,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例如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国内各产业纷纷走出国门,与国外企业进行合作的机遇越来越多。为此通过开展课程思政育人,在指导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加深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利用思政育人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能够全方位加强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