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病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赵璐晴 李青玲 胡永斌 肖德胜 周建华

摘  要:在新医科理念提出的新形势下,如何引导研究生阶段学习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需要面临的新问题。目前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存在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忽视人文素养和思政教育等问题。该文从病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出发,针对思政教育融入临床能力和科研素养训练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湘雅医院病理科的实践证明,这一模式对于提高病理学科研究生的临床能力、科研素养以及思想政治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新医科;病理学研究生;思政教育;培养模式;科研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9-0193-04

Abstract: In the new context of the "New Medicine" concept, guiding graduate students' learning is a fresh challenge that educators need to address. The current pathology graduate training model faces issues such as inadequat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abilities, the need to improv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neglect of humanistic qualiti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reform of the pathology graduate training model, conducts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ultivation of clinical capabiliti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 The practice of the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Department of Pathology at Xiangya Hospit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has demonstrated that this model is instrumental in enhancing the clinical abil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ies of pathology 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new medicine; pathology graduat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raining model;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基金项目:2023年中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医科’背景下推行‘基础-临床’双PI主导的TBL+CBL双轨模式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23jy153);202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医科’背景下推行‘基础-临床’双PI主导的TBL+CBL双轨模式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HNJG-20230120)

第一作者简介:赵璐晴(1986-),女,汉族,湖南湘潭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肿瘤病理学及病理教育教学改革。

当前的医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医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扩大,这就要求医学研究生教育能够跟上这一发展的步伐。新医科是一种新兴的医学教育理念,旨在应对当前医学领域面临的挑战,如医学知识的快速发展、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医患关系的持续紧张等。新医科理念强调创新、整合和协作,注重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医学人才[1-2]。在新医科背景下,不仅要教会学生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还需要培养他们的伦理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思政教育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更加注重实际临床能力和科研精神的培养,同时,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也显得愈发重要。如何将课程思政教育有效地融入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中,提高研究生的临床胜任力和科研素养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湘雅医院病理科是“教学、科研、医疗”一体化的单位,历来重视研究生教育。近年来,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以下简称“我系”)针对新医科背景下的教育需求,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尝试将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优化培养模式。本文以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湘雅医院病理科为例,探讨在新医科背景下,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以临床胜任力为导向”及“科研精神塑造为目标”的病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分析了该模式的实践效果,以供同仁们参考。

一  新医科对病理学研究生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新医科理念强调创新、整合和协作,这为病理学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要求。也引发了对病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深入思考。首先研究生培养在知识结构层面上需要快速更新。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病理相关的知识和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传统的病理学学习要点以疾病的大体和镜下特点为主。而当前人工智能病理诊断、精准医学、转化医学和分子病理等新概念、新知识已经成为病理工作者们研究和探讨的热点[3],新时代的病理学研究生教学应该增加相应的内容。

其次,需要更进一步关注病理学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病理学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以临床病理诊断为主,“医”与“技”是分离的。在新医科背景下,学科间交叉日益明显,应当通过设置更多实践课程、加强病理学新技术的教学,提高研究生的多方面思维与实践能力。例如,让研究生参与组织提取、固定、包埋、切片和染色等全过程,重视“医”与“技”的融合。鼓励研究生尽可能多地参与科研项目,尤其要重视并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合作,以促进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只有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储备与实践技能,才更有可能迸射出思维创新的火花。

此外,人文关怀和思政教育在新医科背景下也显得尤为重要[4]。病理学研究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以更好地服务患者和社会。因此,应在培养病理学研究生的过程中注重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课程思政教育可以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加强实践环节的思政教育以及组织相关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5]。在新医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对于临床能力和科研素养这两方面的促进作用值得更进一步探索。思政教育的融入,不仅关乎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价值观,还直接影响到其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例如,一个具备良好医德医风的医生,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将有助于其在科研工作中遵守科研伦理规范,确保科研工作的质量和公正性。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

二  思政教育融入临床能力培养

在临床能力培养中,需要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还有其医德医风和患者权益。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导学生关注医学伦理和患者权益,养成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临床服务中,亲身感受医者仁心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专业技能,同时也具备良好医德医风的病理学研究生。

(一)  将思政教育融入临床诊断技能培训

湘雅医院病理科(以下简称“我科”)是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有大量的疑难病理会诊。病理学研究生被安排参与疑难病理会诊门诊的跟班。在询问病史、医患沟通、初级病理报告的书写等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医学伦理和患者权益。另外在病例讨论过程中,教师在展示病例时强调患者隐私保护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遵循医学伦理原则。此外,在教授学生阅片技能时,强调提高诊断准确率对患者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

(二)  开展与临床能力培养相关的思政教育活动

我系组织了一系列与临床能力培养相关的思政教育活动。例如,开展医学伦理知识讲座,邀请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分享其在临床工作中如何处理伦理问题的经验;组织赴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贫困地区的医疗服务中,体会到医者仁心的重要性;以身边人身边事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如我科郑教授2003年“非典”期间为SARS患者做尸体解剖,湘雅医院吴安华教授在新冠疫情爆发伊始驰援武汉的最美逆行车票等真实案例,培养学生的良好医德医风与爱国及奉献的精神。还安排了指导教师专门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指导教师定期与学生进行座谈,了解其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

(三)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研究生关注思政教育

在新医科背景下,我系建立了健全激励机制,从而鼓励病理学研究生在临床能力培养中深化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和理解。对于那些在临床实践中表现出高度职业道德和良好人文关怀的研究生,设立了专门奖项如“医德医风标兵”进行表彰。这些研究生在对患者的服务过程中,不仅展现出高水准的临床专业能力,而且能深刻理解并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实际行动向患者传达出人本关怀和高尚医德;另一方面,还需要在评价体系中重视对思政教育成果的评估,让思政教育的效果体现在评价标准中。例如,在评价病理学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时,带教老师通过设计好的评分标准对学生进行打分,这些评分标准包括其在面对疾病和患者时所表现出的责任感、道德感和人文关怀,并且将结果及时向学生进行反馈,通过这样的评价-反馈机制,研究生们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得到加强,并能够逐渐贯彻到日常临床工作当中。

(四)  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提高研究生思政教育质量

在当前新医科理念的引领下,认识到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提高病理学研究生思政教育的质量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病理学研究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需要有机会深入了解到与专业学习相关的伦理、法律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领域。

有鉴于此,我系定期举办跨学科研讨会,邀请法学、哲学、伦理学和公共卫生等专业的学者和学生,与病理学专业的学生共同探讨医学伦理问题。在这样的研讨会上,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和学生可以提出各自的观点和见解,从而形成一个多元化、多角度的讨论环境。这不仅可以提高病理学研究生对医学伦理问题的理解深度,也有助于他们在面对复杂的医学伦理问题时,能有更全面的视野,做出更为妥善的决策。另外,鼓励病理学研究生参与到更多跨学科的项目中,例如与法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学生一起进行医学伦理的研究。这样的项目可以使病理学研究生在实际的研究活动中,直接感受到跨学科合作带来的优势,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他们的思政教育质量。总的来说,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开阔病理学研究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医学伦理问题的理解深度,也有助于提升其思政教育质量,使他们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患者。

三  思政教育融入科研素养训练

科研素养训练是病理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伦理观念。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科研技能和知识的培养,也要注重科研伦理观的培养。需要教会他们如何诚实、公正、负责任地进行科研工作,如何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如何处理科研中的伦理问题。同时也应该鼓励他们关注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