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高校基础学科双“五位一体”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路径构建
作者: 马少娟摘 要:围绕民族高校办学定位,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对基础学科领航下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针对原有培养体系难以满足边疆或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性需求;传统课程体系难以满足数据化时代发展的引领性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瓶颈,该文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团队、创新平台”的质量提升体系和“知识体系、创新能力、民族团结、对外交流、管理服务”的特色养成体系。基于这两个“五位一体”体系驱动,该文以“民族团结驱动下的思政育人体系”为牵引,“耦合循环驱动下的创新培养体系”为支撑,“网格化构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路径”为抓手,创建培养扎根边疆和民族地区的高层次基础学科人才的实践体系。
关键词:新时代;民族高校;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五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2-0061-04
Abstract: Centering on the orientation of Minzu universities, focusing on building the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facing the advent of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ra under the guidance of basic disciplines, the original training system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strategic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order areas or ethnic areas. The tradi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bottleneck of high-level talent training in the era of data development. This paper builds a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 of "talent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social service, discipline team, and innovation platform" and a characteristic cultivation system of "knowledge system, innovation ability, national unity, foreign exchange, and management service". Based on these two "five-in-one"systems, the paper tak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driven by national unity" as the traction, "innovation training system driven by coupling cycle" as the support, and "high-level talent training path constructed by grid"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create a practical system for cultivating high-level basic discipline talents rooted in border areas and ethnic minority areas.
Keywords: new era;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basic disciplines; high-level talents; five-in-one
基金项目:宁夏自治区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数学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YJG202102)
作者简介:马少娟(1979-),女,回族,宁夏吴忠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随机动力学与控制。
世界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能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的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是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核心动力和资源[1]。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基础学科研究生教育需要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不同体系不同类型高校的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教育也应该得到重视和发展,形成全社会对基础学科发展的推动力[2]。
改革开放后,以少年班、基地班和“拔尖”计划为代表,部分高校形成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完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打破资源的限制,将其中好的经验推广到高等教育整体人才培养模式中,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3]。文献[4]通过对我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实验探索、深化推进、系统改革三个阶段分析,探讨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学校培养与科研结构融合的培养模式,为新时代新征程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在我国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的过程中,大学的使命是大力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与加速“孵化”基础研究原创成果[5]。近年来,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文献[6]从全方位谋划、全要素改革、全周期支持和全链条衔接四个维度着手,探讨了培养造就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的实践问题。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尚敬文[7]梳理全球主要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发布的数字素养评估框架,结合学科特征与人才选拔培养的实际需求,研究提出一套包括3大维度、35个具体指标的指标体系,并对基础学科人才数字素养与技能评价作出展望。余同普等[8]以物理学一流基础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为例,提出基于“FIRST”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详细阐述了该体系的基本概念与内涵、特色、具体实施、初步成效和未来发展,并就当前新工科院校的基础学科实施基于“FIRST”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民族院校秉承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以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践行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捍卫者为人才培养目标[9-10]。基于新时代边疆或民族地区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论文探讨了以民族院校数学学科为核心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的驱动体系。
一 党建引领,以课程思政和实践育人为抓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为主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高
党建引领,认同观代入,民族团结实践锻炼,构建符合时代价值观的育人模式。以研究生学生党支部建设为抓手,发挥党建影响作用,营造浓厚的正能量氛围。依托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主线要求,以思政示范项目为依托、以教学改革为抓手,组织全体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民族团结等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科研活动、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等全过程育人环节中,形成高层次人才的整体性多层次多角度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学科围绕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支部的目标要求,不断建立健全基层党支部的工作机制。积极吸引优秀研究生加入党组织,充分发挥模范引领作用。2019—2024年发展研究生党员53人,81%的研究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员学生占全体研究生的36.2%,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着更多优秀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学生在各方面都形成了积极竞争、互相赶超的氛围。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和落实实践育人导向。2019—2024年,获批数学类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部级课程思政项目2项,校级重大课程思政项目1项,校级一般课程思政项目2项;获得课程思政好教案校级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各2项;获区级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优秀奖各1人。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宁夏、青海、新疆等民族地区开展社会调查和科研活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践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分批组织学生前往延安革命圣地、西吉将台堡、盐池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地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组织研究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建立“明信之光”微信公众号,对校内大学生进行大学数学类课程帮扶。组织研究生“启航新征程”乡村振兴、“石榴籽”民族团结暑期“三下乡”活动,依托“四史”教育,进行民族团结以及乡村振兴的宣讲和调研。
二 课程优化,以教育改革和质量监督为抓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对接需求,更新理念,重塑培养体系,构建顺应时代发展的知识体系。以学生为中心,以国家需求和时代发展为导向,优化培养方案,重塑课程体系。以“1+X”教学团队为载体,加强学科基础课建设;以研究特色为驱动,构建专业课程群。以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依托,推进教学和学习方式改革。为夯实基础,针对数学学科中泛函分析、矩阵分析两门基础课,分别以1名主讲教师为核心,若干名骨干教师、知名专家为成员构建教学团队,优化课程内容,分模块教学。学习中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分给团队教师进行跟踪督导、前沿引领。以研究特色为驱动,以学科前沿和学科交叉为导向构建专业课程群。在最优化、计算流体力学、动力系统、数据挖掘等方面形成了研究特色,构建了优化理论、偏微分方程、随机分析、机器学习等课程群。研究生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必修相应课程群内课程,以此进一步夯实其专业基础,提高科研能力。以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依托,推进教学和学习方式改革。2019—2024年,我校获批4项省部级研究生教改项目,获批泛函分析、矩阵分析、数理统计等3项校级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在项目主持人的带动下,全体教师加强课程思政,革新授课方法,采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学资源。学生利用MOOC、超星平台、腾讯会议等形成线上与线下并行、课内与课外共进、师生实时交互的学习新方式。健全质量监督体系,守好学生培养关口。建立校外督导、校内督导和学生三级评价机制,对教学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教学质量评价。推进第三方评估及学位论文双盲审制度,健全学生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和答辩等各培养环节的监督机制。
三 平台支撑,依托一流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格局进一步拓展
借助一流学科建设目标,积极整合资源,凝练团队优势与特色,团队作用初显成效。根据师资队伍研究方向、学缘和职称结构,统筹学校内部资源,形成特色科研团队,发挥团队优势,凝练团队特色,同时服务于宁夏经济建设、河道治理和生态保护、贺兰山岩画和文物修复等领域。基于高层次学位点建设,基础学科学位点建设类别结构合理,培养质量成绩突出,层次结构日趋完善。2019—2024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2项,科研经费合计3 000多万元。这些成果为研究生人才教育提供了充分的平台资源。依托数学与统计学的实验室“智能信息与大数据处理实验室”获批为宁夏重点实验室,为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平台。另外,实施了人才培养的上下贯通式培养模式实践,创建本科数学拔尖班,实行科研导师制,建立了本学科硕士培养的生源“蓄水池”;柔性引进外校博士研究生导师,协作式培养硕士研究生进入直升博士研究生状态;鼓励学科团队老师申请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建设数学学科博士点,以期实现硕士研究生提前进入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状态的目的。三种育人层次提升模式初步形成了贯通式培养过程。
四 创新驱动,提升科教融合水平,注重学术交流,研究生人才创新素质培养路径进一步多元化
创新驱动、名师引领,以科技竞赛、科教融合、 产教拓展为抓手,构建团队式创新素质培养模式。以科学技术发展为驱动,搭建宽口径、强科研、重实践、求创新的科教、产教融合模式。依托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不断探索研究生复合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打造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研究生创新论坛特色品牌,连续11年为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2019—2024年获得数学建模竞赛、市场调查与分析、统计建模、统计案例等研究生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50余项;省部级各类竞赛奖项100余项;共有530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单项奖学金等各类奖助学金,资助金额达80余万元;立项研究生创新项目80余项,获得经费资助50余万元。研究生就业率98%以上、年均考博率30%。数学学科每年承办或主办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并积极利用外专引智项目,广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交流访问,让专家了解本学科的状况,让研究生充分了解前沿的学术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先后承办了第十一届数值优化与数值代数国际会议、第七届现代分析数学及其应用国际学术会议、第二届视觉认知与计算国际研讨会、科学计算与应用学术研讨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建设与学术研讨会等11次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校举办学术讲座80多次;申请到国家外专局资助的中长期培训项目2项、外专引智项目20余项;邀请国(境)外专家来校交流80余人次,有力推动了学科发展,形成了多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