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跨学科项目模式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作者: 吕婷婷 梁庆婷 付雨薇

摘  要:针对当前高校思政课重“实践”轻“理论”、重“实施”少“规划”、重“标准”少“差异”和重“过程”轻“结果”的实施现状,将“+1”跨学科项目教学模式引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旨在以跨学科思维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以项目制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思政课实践,以体验式教学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实效。并通过矩阵化教学内容体系,多层次组织实施体系和覆盖性教学评价体系构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路径。

关键词:跨学科项目;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2-0074-04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emphasizing "practice" over "theory", "implementation" over "planning", "standard" over "difference" and "process" over "results", the "+1" interdisciplinary project teaching mode is introduced into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aim is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with interdisciplinary thinking, stimulate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with the project system mode,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education with experiential teaching, to build the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of university through the matrix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the multi-level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ystem and the coverage of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Keywords: interdisciplinary project;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on; teaching method

基金项目:2023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高校‘网络名师’赋能思政课教学吸引力提升的机制与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23JDSZK033);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信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2022SJZDSZ016);2022年中国矿业大学教学学术研究重大课题“锻造‘强国先锋’的大思政课改革创新研究”子课题“思政资源共建共享云平台建设研究”(2022ZDKT06-207)

第一作者简介:吕婷婷(1985-),女,汉族,安徽合肥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作为思政课的特殊教学形式,在当前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探索中,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价值日益凸显并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简称“05方案”)出台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了实践教学,并积极探索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然而实施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教学目标的“舍本求末”,教学方法的“水土不服”,教学活动的“随心所欲”等,这些都使得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迫于当前困境,本文提出基于“+1”跨学科项目模式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思路,以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实效。

一  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一)  思政课实践教学重“实践”轻“理论”

思政课理论教学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高关联性是理解思政课实践教学属性的前提,思政课理论知识是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开展实践的主要内容,是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武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虽然存在形式和方法的差异,但二者的方向、目标和价值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现实情况是思政课实践教学脱离了理论教学,不仅教学内容上关联性不大,形式上也逐步演变为“实践活动中的教学”,而非“教学内容中的实践活动”,学生也普遍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简单等同于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消解了思想性、学理性和知识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最终只能浮于表面,难以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最终目标。

(二)  思政课实践教学重“实施”少“规划”

无论是思政课实践教学还是理论教学都需要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缺少顶层设计和路线规划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会使实践过程呈现出思路不清、头绪多、过程乱和成果杂的局面。一方面,有的高校在思政课实践过程中没有给学生厘清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学生难免陷入迷茫无序的学习状态,导致了一些学生仅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理解为交一份调研报告或者写一篇实践论文,长期下去不仅失去了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的目的和意义,还会影响思政课实践在学生心中的课程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有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统一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方法,教师则只能依据自己的理解、能力、水平和条件左右授课过程,而可能导致授课陷入盲目性、随意性和自发性的不可控状态。

(三)  思政课实践教学重“标准”少“差异”

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思想性、实践性、多样性和组织性等特点。其中,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多样性是体现在教学的对象、内容、方式方法上的,由于思政课实践教学面对的是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这就要求实践教学要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善于结合所学专业,学会将个人前途命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而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不仅没有根据学生学科背景进行差异化设计,甚至出现教学内容的同质化、模板化倾向的问题,这使得本应开放创新的实践活动囿于固定的框架模式,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不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相应的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感、满足感和获得感也受到实际影响。

(四)  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过程”轻“结果”

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这决定了以目标为导向的思政课实践评价体系相应地对标以上三个维度,即要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学生是否完成了对思政课理论知识的验证并将其吸收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自觉,这就要求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评价既要参考过程也要参考结果。而部分思政课实践教学却过度强调实践过程,仅有过程导向而没有结果导向的实践教学将导致学生实践活动“虎头蛇尾”“敷衍了事”,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对待思政课实践学习。不仅如此,思政课实践教学轻结果的问题还表现在实践成果评价模糊及成果转化率不足等方面,缺乏明确成果评价标准,一视同仁或缺乏差异化的评价体系,成果应用不够,成果竞赛拓展渠道的匮乏都将造成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降低。

二  “+1”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法应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可行性和价值分析

(一)  可行性分析

第一,两者具有共同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理论灌输的效果最终也都要在实践中检验。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补充,实践课对于检验和深化理论课的效果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使教育对象在受理论知识指导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并认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同样的,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影响的“+1”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法也强调在“做中学”,倡导把学生置于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的独立研究和小组合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构建对问题的认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两者拥有相似的目标构成。根据思政课教学总体目标,思政课实践教学包括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种目标,知识目标层面,既包括思政课的相关理论也包括对世情、国情、民情的社会知识的认识。能力目标层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首要方面,提升对大学生研究、思维、沟通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也是能力目标的重要内容。价值观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的最高层次,即增强大学生的“四个意识”,培养“四个自信”,使其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自觉用科学理论指导自身行为。三个层次目标遵循知、情、意、行的递进逻辑有序展开。类似的,作为主要课程的“+1”跨学科项目式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会应用课堂所学知识,还善于让学生围绕自己所开展的调查帮助他们理解和形成创新性思维,这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知识-能力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

第三,两者具有一致的方法路径。从教学形式上看,二者都强调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论是思政课实践教学还是“+1”跨学科项目式教学都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和志愿服务两种形式,“+1”跨学科项目式教学则依托具体的可操作性项目;从教学内容看,二者都依托相应的学科理论知识,都强调在具体的项目和实践中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使用,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知识性、补充性和强学科属性;从教学空间看,二者都摒弃了一对多的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将社会空间作为主要的教学空间,教学空间延伸范围更广,社会性功能更强,教学指导覆盖面更大,课程学习类型更丰富;从教学对象看,二者都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强调以学生为主导而非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是学习的决策者,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  价值分析

第一,以跨学科思维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1”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法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于其跨越任何学科的包容性和普适性,也就意味着这一教学法不仅适用于任何学科知识的项目式教学,还能够满足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个性化施教。由此,“+1”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法至少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改革视角,一方面是专业体系知识的跨越,这为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发展提供了契机,教师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知识领域进行解读和探究,同时拓宽教师教学思维,提升教师多学科学术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另一方面是教育对象学科的跨越,思政课实践教学虽然是一门通识类课程,但是其教育对象的学科背景却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在综合类院校中可见一斑,如果忽略教育对象的学科背景差异而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思路和方法,不仅会带来大量同质化的实践成果,还会因为缺乏教学的针对性影响学生深度参与。打破教育对象学科的壁垒将意味着实践教学根据学科对象的学科差异个性化地设计教学内容,将专业知识、行业文化、行业精神等融入实践过程。

第二,以项目制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思政课实践。“+1”跨学科教学法项目相较于一般项目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1”跨学科教学法项目是基于目标性导向而非一般项目的任务型导向。完成一项任务和达成一个目标存在着本质区别,“+1”跨学科项目式教学善于调动教育对象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寻找感兴趣的项目而不是由教师分配有价值的任务,实现了从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的转变。而部分研究也表明,如果学生不能从心理内部来激励自己,他们就永远不能体会和发现学习的乐趣,这一模式为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教育对象的成就动机提供了基本遵循。二是“+1”跨学科教学法项目的实施要求并不仅有“动手操作”这一模糊概念,而是明确了项目实施的过程性各要素,即合作互助、讨论沟通、项目展示、反思承诺与写作评估等,向学生清晰传达了项目实施所要达到的“规定动作”。“+1”跨学科教学法项目实施路径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能够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建立秩序性策略路径提供参考依据,并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进阶化、精细化和体系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