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中的意义及其运用要求
作者: 闫鹏 杨茹摘 要:强化问题意识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重要工具选项。思政课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基本内涵在于对教学专题中主要矛盾关系的把握与剖析及其对策思考。针对当前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难点问题,从问题意识入手是重要的突破口,将问题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条件在于围绕问题分析带动学生加强深度思维、科学思维、辩证思维和比较思维,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为问题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提供极大帮助。
关键词:问题意识;思政课教学;意义;运用;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2-0185-04
Abstract: Strengthening problem awareness is an important tool to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problem consciousnes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lies in the grasp and analysis of the main contradictory relations in the teaching topic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In view of the difficult problem of students' low learning enthusiasm encountered in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ocess, starting from problem awareness i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integrating problem awarenes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s to drive students to strengthen deep thinking, scientific thinking, 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comparative thinking around problem analysis, and make full use of multimedia means on this basis. It provides great help to integrate problem consciousnes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problem consciousnes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ignificance; utilization; thinking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大思政课’视域下延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研究”(SGH23Y2307)
第一作者简介:闫鹏(1977-),女,汉族,甘肃武威人,法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教学。
2024年5月11日,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如何做到思政教学的守正创新,高水平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是广大思政课教师理应承担的责任[1]。
一 问题意识的基本内涵及重要性
如何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是众多思政课教师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不同教师在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做出多样化探索,根据既有研究文献看,相关探索取得了较多成绩,富有启发价值。
(一) 问题意识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本质上是该课程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其基本内涵包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从横向看,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安全保障、大国外交,以及中国积极参与的全球治理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关系的把握与剖析及其对策思考;从纵向看,涵盖了具体矛盾关系的产生根源、内在本质、发展规律和实践推动等方面组成的问题链条,即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发展变化到如何评价与应对的问题体系的关注与探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源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上述三方面理论主题构成了新时代之问,对新时代之问的回答过程,就是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
(二) 思政课教学中强化问题意识教学的重要性
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其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如何更好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务必认真思考的真问题。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思政课上学生们“出勤率”“抬头率”不高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研究者围绕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更好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 以及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塑造力等建言献策,为高水平实现思政课育人目标奠定基础,富有启发[2]。上述要求揭示出思政课教学方式革新、教学内容精益求精的必要性。通过强化问题意识,将调动学生探索兴趣、引领学生实践旨趣、训练学生学术思维融为一体,为改观学生对思政课程宣教性的刻板认知、增强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奠定基础。
二 问题意识是破解思政课教学难点的重要突破口
问题意识是开展场景式学习的重要把手,场景式学习围绕着教学任务展开,而教学任务本质上就是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包含对问题涉及的概念、知识、产生背景、重要影响因素及演变趋势的探讨,要求学生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条件参与其中,在对问题答案的寻找过程中,从相对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3]。
(一)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
由于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大多数学生倾向于将思政课单纯看作是意识形态宣讲性课程,看不到该课程所具有的知识性、科学性的学理性属性,“追求教学现代化需首先完成时代所赋予的学理化使命”[4]。尤其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许多内容在前期学习过程中已经比较熟悉,因此大多数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本身缺乏兴趣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为此如何在坚守课程意识形态属性的要求下,通过挖掘课程的知识性、科学性等学理属性,是任课教师的重要任务。通过将问题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建立一个探究性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技能。
相比较丰富的课程形式,针对课程内容本质的调整意义更为重要,从凸显课程学理属性的角度出发,将问题意识贯穿思政课教学始终恰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提出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创新的产生背景、经济建设的发展规律、影响经济建设主要因素及推动经济建设的重点、难点、着力点问题等,以引起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认知关注和系统性思考,探寻问题答案是一个充满挑战和逻辑推理过程,通常会进一步激发关联问题的发现及思考,对于问题答案的期待,成为促使大家继续听课的有力抓手。
(二) 课程内容展开与知识结构化线索
从课程内容内部联系性看,问题意识以符合逻辑的问题链方式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将课程内容围绕基本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展开,即从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存在问题的产生根源与本质是什么,各项事业建设发展规律是什么,推动各项事业建设发展的重点、难点、着力点何在等出发,将各专题内容结构化,凸显各专题知识内容内在的逻辑性与统一性。将各知识点以具体问题的方式呈现,逐步推演和勾勒出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实则有助于学生形成某一专题的完整思维导图,基于此,教学过程也实现了对学生研究方法的一定训练。
(三) 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点
思政课教学要想增强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增强讲授内容的针对性、现实性是必不可少的维度。思政课将道理讲深讲透,需要结合现实,或联系历史事件。理论联系实际,所谓实际指的是实践本身,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发现实践进程中的主要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从而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所在。例如当下国际政治热点、难点问题的产生根源、影响因素、发展演变趋势等,吸引学生对新时代我国大国外交政策根本遵循的场景性理解,既促使学生关注实践,又训练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自觉运用到现实问题的独立思考中去,增强学生对于新时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感性认识,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现实感与获得感,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时代使命感、责任感奠定基础。加强思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也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正如学者指出“未来教育对受教育者‘学以致用’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兼顾知识性和实践性的教育属性”[5]。问题意识本身就是从实际出发产生的,要求从理论层面进行思考与解答。
(四) 塑造学生正确“三观”的载体
思政课教学中强化问题意识,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作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往往生发于对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观察与思考,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从其所覆盖知识面的范围来看,通过引领学生对不同社会领域问题的关注,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打破学生专业学习视野的局限性,助推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现实的社会观、世界观等。思政课教学内容包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通过从维护人民根本长远利益出发探寻解决问题之道,其中包含的大局意识、奉献精神等引领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人民的需要相联系,促进学生养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思政课教学中有关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以及建设法治强国等专题内容,其所蕴涵的民主精神、全民守法理念、智能化专业化现代化诉求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具体问题牵引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融入授课过程,有利于达成对于学生正确“三观”的培育。
上述四方面内容,分别从学生兴趣、课程内容、实践联系和“三观”塑造等不同方面指出了将问题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思政课中问题意识作为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导线,回应的是思政课教学对象的求知需要,体现出思政课的知识属性;通过将课程内容设计成问题链的方式,便于学生系统把握课程内容内在的逻辑关系和知识结构,由此体现出思政课的科学属性。以问题意识强化学生关注实践、重视实践,反映了思政课的实践属性。思政课教学中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问题意识中,体现出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
三 将问题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的配套举措
发挥将问题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除了基于课程内容展开充分发掘科学的问题链之外,还需要围绕问题分析带动学生加强深度思维、科学思维、辩证思维和比较思维的运用。
(一) 牵引深度思维
在本文中,所谓思政课教学中与问题意识相关的深度思维,是指涉及到问题表象背后因果联系最终指向的本质层面因素的思考活动。深度思维,通俗而言即“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的思考探索活动,对于所提问题的探讨不满足于中间环节的因果对应,而是通过不断挖掘更深层次逻辑关系的牵引,带动学生加深对于关注主题的全面理解和深层认知。深度思维以事物本质认知及其事物存在与发展演变规律性认知为根本目标,经常性引领学生进行层层递进的不断探索,有助于加强学生基于本质层面认知基础上,更加坚定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实现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