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创新的逻辑理路与现实进路
作者: 李娜 张芳摘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必须在教学话语创新方面下功夫。就逻辑理路而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创新是提升育人实效的关键要素、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应对教学困境的制胜法宝。就现实进路而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创新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关注话语对象需求以增强教学话语的感染力、提升话语内容深度以增强教学话语的解释力、丰富话语表达形式以增强教学话语的渗透力,以及创新话语传播平台以增强教学话语的影响力。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创新;逻辑理路;现实进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S2-0107-05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re the key courses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s of morality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must work hard in teaching discourse innovation. In terms of logical reas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teacher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of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is the key element of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deepening teaching reform, and the magic weapon to deal with the predicament of teaching. In terms of reality path, in the new er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the new era, teaching and innovation can start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that is, pay attention to the needs of discourse objects to enhance the appeal of teaching discourse, enhance the content of discourse content to enhance the explanation of teaching discourse, to enrich the infiltration of teaching discourse, and to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teaching discourse, and the innovative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to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teaching discourse.
Keywords: new era;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discourse innovation; logical road; reality path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为了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必须在教学话语创新方面下功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关于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创新更是在多个场合重点提出。比如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又比如,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1]的八个相统一原则,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思维要新”[1]的要求,要“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1]。再比如,在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上,提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2]。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创新既提出了要求,又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折射出了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创新不足的现实困境。本文旨在把握时代优势,厘清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现实困境等逻辑理路,化现实挑战为创新动力,进而提出可供参考借鉴的现实进路。
一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创新的逻辑理路
(一)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创新是提升育人实效的关键要素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作为意识形态的具象化表达与传播形式,既是教师在课上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有效手段,又是教师借以传递知识、进行信仰表达和价值引领的重要载体,是教师打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头脑”的重要媒介和工具,教学话语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育人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3]”实现思政课教学讲道理的“深、透、活”,需要给学生讲道理,必然要求教学话语的创新与优化。话语承载思想又表达思想,思政课教学话语内涵育人目标,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学话语,能够实现在讲“理”的同时带给学生愉悦的体验,是满足新时代高校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多样化诉求,以及消除他们对思政课认知“鸿沟”的重要方式,既有助于突破思政课教材话语体系的理论化、抽象化、概念化困境,强化学生的话语认同,又有助于营造和谐的话语生产场域,助力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创新既是提升育人实效的关键要素,又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力保障。
(二)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创新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提出“八个相统一”。这就必然要求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话语进行创新。
思政课教学要做到“八个相统一”,大前提是教师的教学话语具有充分的吸引力和强大的解释力。透彻的学理分析和彻底的思想理论要想说服学生,必须用学生愿意接受的话语进行生动鲜活地呈现。真理的强大力量只有用来解决学生真正的思想困惑时,才能发挥其指导的威力。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主流意识形态的传导,只有用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话语表达才会得到学生的接受与认同。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需要教师善用“大思政”的语境,“高大上”的理论分析只有建立在“接地气”的社会实践基础上,才能更有说服力,伟大的社会实践往往比教条式的理论陈述更具有震撼力和影响力。
思政课教学要做到“八个相统一”,需要的不是“一枝独秀”式的“一言堂”“满堂灌”,而是“百花齐放”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场域和叙事的话语表达。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话语主体应该是学生,真理性结论的获取需要教师启发性话语的引导,更需要学生对于教学话语的自发性觉悟与价值认同。
(三)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创新是应对教学困境的制胜法宝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国家对思政课教学“在创新中提高”的要求与期待,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之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仍面临一些困境。
其一,高校思政课堂仍存在教师话语表达力量失衡的问题,即主体性和主导性难以实现真正统一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或者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的话语空间被挤压,表面上呈现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绝对权威和话语权,实则表现为教师的课堂话语被消解的“隐性逃课”现象。或者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教师的主导性,“放养式”的思政课堂使得教材话语体系转化为教学话语体系沦为一纸空谈,教师的话语引领力被严重削弱。针对这一问题,唯有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通过教师教学话语创新,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力。通过引导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师生合作解决众多现实困惑的过程中,用透彻的学理分析说服学生,在慎思明辨中强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仰。
其二,高校思政课堂仍存在教师教学话语的认同度不高的问题。如许祥云等[4]于2021年在调查全国高校本科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认同度时,得到的相关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思政课话语实践的认同度并不高(均值为3.48),属于“基本认同”的范围,而其“行为实践倾向” 则相对更弱(均值为3.29)。关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教师是否坚持以“六要”的标准要求自己,是否在实现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化过程中能进行有效的话语表达。是否真正做到“懂马信马,在马言马”,是否有坚定的理论自信并借其增强教学话语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是否在“讲道理”的过程中下足功夫,真正做到教学话语的大众化和多样性、有温度和有深度,以增强教学话语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
其三,高校思政课堂仍存在教师教学话语供求不平衡的问题。高质量、高品质的教学话语资源和内容的供应对于很多教师而言仍属于稀缺品。有的老师过分追求形式的新颖和吸引眼球,却忽视了“内容为王”的至关重要性。有的老师还未意识到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学生的抬头率不等于点头率,真正的好课不仅需要抬头,更需要点头、入脑和入心。有的老师供给的教学内容或空洞抽象,或“不接地气”,或“简单粗暴”,无法真正做到回应需求、解疑答惑、以理服人,虽然学生对话语内容熟知但并非真知,致使教师话语效用弱化,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无法被充分调动和激发。针对这一问题,唯有创新教学话语供给,提升话语解释力,以期实现“内容为王”基础上的高质量发展。
二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创新的现实进路
(一) 关注话语对象需求以增强教学话语的感染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5]”思政课教学的对象是青年,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铸魂育人,要实现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实现思政课的入脑入心,必须立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增强教学话语的感染力。
其一,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现实困惑、认知特点和行为方式,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学生的认知逻辑,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学话语要实现精准供给,坚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思政课话语导向,契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和思维习惯,立足学生成长发展的痛点,关注学生的所思、所虑、所求,切实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价值感知,进而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投入度。比如,在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用学生熟悉的话语风格进行授课,实现文本话语向生活话语、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的转换,弥合思政课“高阶”话语体系与学生日常生活“低阶”话语体系之间的“裂谷”,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阐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学生解疑释惑、指引方向。
其二,坚持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和话语空间。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自主意识,做事情喜欢标新立异,看待问题更倾向于聚焦当下,关注对自身生活体验和现实感受的描述[6]。课堂上师生的平等对话是增强师生情感链接、打开学生心扉的绝佳方式。作为教学话语的双主体,师生间的平等沟通、互促共生是实现思政课话语引领价值、凝聚共识的基本条件。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感染力的增强需要共建主体双方间的协同互动、和合共生的话语关系,实现“主-客”话语模式向“主-主”话语模式的转换,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主体权利,构建平等的话语交流平台,释放双主体间互动交流的话语空间。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学生关注的热点议题,引发学生共鸣、凝聚学生共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平等交流和有效互动中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