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究

作者: 贾权 郭计云 王明明

 “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究0

摘  要:在“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结合山西大同大学专业特色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理念创新、课程创新、培养创新、教育创新和专业创新使得新工科在特色凝练和工程认证中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新工科转型升级。从未来工业界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出发,以学校专业特色为支点,树立与时俱进、定位准确的人才培养理念。在顺应新工科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下,凭借工程教育认证的超前理念,综合学校、企业、社会的多方优势共同推进新工科特色专业的改革,培养具有动脑和动手能力、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交叉学科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S2-0157-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the specialty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is combined with the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scheme of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 Through concept innovation, curriculum innovation, training innovation,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specialty innovation, the Shanxi Datong Engineering achieves a new height in characteristic refinement and engineering certification, and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new engineering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specialty. Starting from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future industrial demand for talents, taking the school's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s the fulcrum, we should establish a talent training concept of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positioning accurately. We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with the help of the advanced concep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integrate the advantages of schools, enterprises and society, jointly promote the reform of new engineering specialty,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engineering talents with brain and hands-on ability and meeting the social needs.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specialty majors; talent training; interdisciplinary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加速发展,综合国力在科技工程领域的竞技角逐愈加激烈。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工智能”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的国家战略,激发了一批工程科技产业和智能制造产业的相关企业的急速发展,同样也促进了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强烈需求。同时,国家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高新技术芯片产业以打破高“芯”集成产业对国家战略发展的瓶颈限制。在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人才是新工科发展的最终目的。同时,新工科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因此,山西大同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推出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体系,提出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育教学课程升级和毕业评价标准的改革,特别是针对工科学生动手能力和现场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本质性变革,将实践与理论知识交互,借助工程教育认证从而更好地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生在新工科背景下的良好专业素质。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现了对高职工科技术人才的需求,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主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样间接体现了对本科学生,特别是工科技术类学生的需求和要求。因此,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指导高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是必经的发展之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为主,这将对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指导性的作用,间接证明了我校在工科教育改革中结合工程教育认证是在国家战略需求和人才需求的形势下,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本文以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教学改革对象,旨在“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制定校内人才培养体系,针对目前普遍现存的重教师-轻学生、重投入-轻产出,重理论-轻实践,重校内教学-轻企业实践,重结果-轻过程四个问题,我校从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从企业需求、工业视觉和人才遴选出发,将秉承“以学生为中心,持续培养高质量人才为导向”的理念,结合我校育人特色制定符合我校的人才培养大纲,在健全培养机制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针对现存问题制定对应解决方案,积极解决探索过程中的新生问题,最终形成成熟完整的新型教育方案,探索出一条在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符合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的发展途径,加速完成我校由“老工科”向“新工科”方向的转变。

一  时代潮流与国家战略

教育部曾多次召开高等工程教育相关研讨会,在“复旦共识”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针对新工科目前的发展趋势提出发展和建设新工科的“五新”要求,旨在通过新工科建设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针对高等课程开设的,符合专业未来就业要求并考察毕业生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考核项认证,旨在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就业提供教育质量保证和就业需求铺垫。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新工科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致力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致力于在工程等相关专业提高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就业质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对新工科教育的重要辅助。

目前,信息技术的切入、软件工程的协助、工匠精神的投入都是对新工科注入新鲜血液,新工科在新的背景下更具有实用性、真实性、交叉性、创新性和可模拟性。培养精通相关专业知识并具备工匠精神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也是国家赋予高等学府的责任与使命。新工科培养出来的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对国家的工程建设,特别是新工科的发展、新产业的提速、新经济的整合具有一定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切的发展离不开参与者的贡献、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新工科的特点,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知识更新速度快和与社会接轨紧密的工程技术人才需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紧紧跟随社会的需求,了解产业前沿动态,特别是国家急需的高新技术产业。例如智能电网远程控制产业、电网大数据与信息产业、电网芯片产业和智能电网无人化产业等,知识体系和内容都要具有前沿性,学生在校期间时刻关注相关专业的前沿科技动向,避免在个人印象中造成学校认知与社会动向的脱节;学校方面应提高专业讲座、学术沙龙、行业培训等实时信息科普活动频率,给学生相应的专业支撑,将培养目标与当前相关前沿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相统一。

第二,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工匠精神”的发扬与传承。新工科要求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高校不仅注重提高学生学科交叉的专业知识体系及实践创新能力,同时也需注重人文素养的综合培养,学生在实习实践中暴露的诸多问题,在校期间应该及时的纠正,针对性地给出指导性的建议,避免其将“问题包袱”带入就业中;比如学生在实习中暴露出来的心浮气躁、对实习实践认知的不足、对企业就业需求与自身情况没有准确的认知,缺乏一线实践的勇气与“工匠精神”的积淀。从已进入社会的毕业生身上发现问题,邀请返校沟通,提出职业建议,针对性地在在校生身上及时预防并给予纠正,使学生在知识层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多学科交叉知识储备,在能力层面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人文素养方面,具有跨学科合作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与工匠精神,满足新经济形势下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第三,强化教师团队水平,制订细化教学方案。在新工科教学背景下,教师团队需要转变多年来的传统教学理念,提升自身教学能力,重塑课堂与课外的教学方案。杜绝“以旧充新”“换汤不换药”“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应做到“减理论,增经验”“减书本、增实例”,以授予学生无法系统查阅的实践经验为主;以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为主。课堂外应做到与企业实时联动,共同进行市场调研与未来行业发展分析,制订符合当下的学生实习计划并予以落实,避免学生实习工作报告届届相似现象的发生。同时,“工匠精神”要从高校教师团队塑造,从上至下言传身教,提高学生知识与人文的综合素养。

第四,构建完整的专业培养体系与“范式”模式。针对现存问题结合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教学体制、质量评估、实习实践和工程认证中及时调整与完善评估制度,一步一个脚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定制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践能力评估体系、教育质量检测体系等系统,周期性地检测教学成果及时制订教改方案,逐渐完善培养体系与评估制度。完善校内外硬件资源,例如学科专用实验室、校内模拟训练基地、定向校外实习场所、专业竞赛平台等,打好新工科教育的硬件基础。

这里,我们着重提及的是国家提倡与国家战略需求,从需求与缺口出发,以新工科背景下的紧缺专业人才培养为主线,建立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专业与创新结合,理论与实践交叉,学校与社会接轨的完整培养机制。即“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是以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与缺口为导向,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为度量,通过完整的培养机制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紧跟社会步伐、能在工程技术领域做出一定贡献的工程技术人才。

二  “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新理念

如图1所示,新工科培养理念旨在以学生为中心,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新型课程的实践平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完成课堂教学与模拟实践相结合的衔接,为学生在后期的工程教育认证中奠定基础,同时,更加强调课堂主体为学生,提倡翻转课堂,学习方式从教师教授为主体逐渐转向学生自学为主体,教师更加侧重于对学生的学习方向与方法提出意见和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创新,教学目标也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及自主学习、乐于学习。近些年,模拟实践教学同样也是大学部分课程的重点改革方向,同样是在高危、高难、实现条件苛刻的情况下对工科实验的模拟与仿真。新工科背景下的模拟实践教学是对课堂教学和工程教育认证的衔接,是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是对科学理论的验证与再次认知。

工程教育认证是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增强,同样也是对课本知识内容的巩固与深刻认知。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可以弥补学生对课本知识认知的单一性,学生可以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对课本知识进行实时更新,弥补了课本知识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的断层。通过对学生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和新模式的教育,提前认知了社会的发展性与实际需求,工程教育认证是新工科背景下对学校课程教育的提炼与实践,是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的桥梁,既是对学校知识的巩固与见习,也是对企业与社会的浅尝。在自身学习与就业领域通过特定的考核获得专业技能的认证即为工程教育认证。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是兼顾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在培养学生全面认知新知识的同时,同样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大学成为学生由校园向社会的过渡,既保障学生能够满足企业和未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缩减了企业招聘学生的培训过渡期。工程教育认证侧重于培养学生技术性、专业性的知识实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代大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的现状,对社会就业率的提高有着切实帮助,由此看来,发展工程教育认证对学生和企业都具有一定的福利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