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研究
作者: 苑洁 娄琳摘 要:在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存在课程体系西化、课程价值引导不成体系、缺乏中国元素、专业概念的抽象性等原因,导致出现难以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困境。教学团队从中国服饰历史传统文化、融入中国故事、宣扬红色文化、关联科技时政、生态文明等切入点出发,在服装质量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政治认同、专业自信、文化自信、科学精神、生态文明和社会责任感等思政元素,探索出一套服装质量管理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为传统服装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学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思政教育;服装质量管理;专业自信;生态文明;社会责任;科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S2-0168-05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clothing teaching, due to the westernization of the course system, the unsystematic guidance of the course value, the lack of Chinese elements, the abstra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oncept and other reasons, it is difficult to integr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curriculum. Starting from the historical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ese clothing, integrating into Chinese stories, advocating red culture, relevant technology and current politics,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teaching team continuously integrates political elements such as political identity, professional confidence, cultural confidence, scientific spiri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Clothing Quality Management", and explores a set of teaching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Clothing Quality Management", providing ideas for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clothing specialty.
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othing Qualit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self-confidenc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scientific spirit
自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会议上指出,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2]”。
但是,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项关于课程思政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个人成长认识的提高路径主要来自于亲身经历或者体验以及来自同学、朋友、亲人的影响,而来自思政课程教学影响的占比仅为4.7%[3]。这一结果表明,我国高校思政课程的路径探索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思维尚未形成[4],因此,高校课程思政,尤其是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能否被大学生充分吸收和深入把握仍然存在一定困难。
服装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主要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纺织服装行业领域对人才素养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结合纺织服装,尤其是制造领域在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社会、经济、贸易的强大推动力和带动作用,探索当前服装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所需的管理理念与科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制造领域的关注度,增强民族自信、专业自信,结合时代背景探讨当下从服装大国走向服装强国的产业升级路径。为响应党的二十大号召,本文基于服装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多年的教学实践工作经历,深入挖掘服装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途径,以服装质量管理课程为例,提出服装专业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学的切入点,并对服装质量管理课程中融入的思政元素进行总结,为同类服装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融合提供参考。
一 服装质量管理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
2022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工业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加强纺织服装品牌培育。虽然一直以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制造国和服装出口国,在世界服装产业链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但是,从总体来看,首先,我国服装工业供应链质量管理能力整体薄弱,服装生产涉及环节多,供应链长,面辅料种类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良莠不齐,质量管理难度较大,整体管理能力薄弱;其次,我国服装企业质量意识较为薄弱,企业较多重利轻义;再次,服装专业管理人才不足、服装质量管理落后;最后,服装市场无序竞争,且服装标准不健全,我国的服装标准尚处于建设发展之中,许多服装标准在国内外尚未完成统一,我国和先进国家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进行国际间贸易时会产生一定的贸易壁垒,造成经济损失。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服装制造业虽然在数量上占据一定优势,但是在质量上还有很大进步空间,这也是导致我国服装制造业的附加值和出口创汇额较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将服装质量管理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坚定服装专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明白自己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学生对质量内涵的理解,树立绿色制造的理念,加强对健康、安全、环保、资源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认知,确立正确的质量管理理念,以期在大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改善中国服装制造业质量管理现状,带动我国服装制造业经济大幅发展。
二 服装质量管理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问题
服装质量管理作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程,在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上主要存在以下难点。
(一) 课程内容西化,缺乏中国元素
由于整个课程的理论基础体系,如“朱兰三步曲”“ISO9000标准体系”“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等,都是由西方学者主导建立的,而且中国近代史中关于服装质量管理体系的重大理论突破也寥寥可数,十分缺乏中国故事和红色文化。因此,在本门课程的课堂讲解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西化的现象。
(二) 专业概念抽象
由于服装质量管理课程中有较多抽象化的知识点,如质量、质量特性、质量管理程序、过程和标准体系等,属于较为晦涩难懂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以教师说、学生听为主的单一教学方式,课程思政的内容也大多是以专业课教师说教的方式呈现[5],学生能否深刻领会到课程思政的内容,与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的知识素养、意识和能力息息相关[6]。而专业课教师并非专业的思想政治教师,非常容易出现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陈旧[7]、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脱离[8]等现实问题。想要将课程思政内容融会贯通于整个课程教学之中,这也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9]。
(三) 服装制造业质量现状不容乐观
虽然中国制造的质量和形象正在全世界范围不断提高,但是中国的服装质量问题频发,也造成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口碑并不十分理想的现状[10-12],更增加了课程思政教学的困难。
三 服装质量管理课程思政教学的切入点
就服装质量管理课程而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质量的内涵、质量管理的概念及发展历史、服装质量检验、质量成本管理、质量评估、质量统计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等。因此,可以根据其课程特征和教学特点,深入挖掘可以融入课程思政的入手点,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一) 从中国服装业质量管理现状切入
服装质量管理是在纺织服装行业发展和变革的进程中不断完善和丰富的理论体系与经验基础,中国是传统纺织大国,虽然目前的纺织服装质量现状仍未尽如人意,但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服装行业也曾有过辉煌时刻,服装质量管理也自然与中国服装历史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因此,在介绍第一章节中国服装业质量管理现状时可以通过结合中国服饰历史传统文化、融入中国故事、关联科技时政热点等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宣扬红色文化。
首先,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因此,可以从历史角度阐述质量强则国家强,质量兴则民族兴的主题,向学生传达质量强国的国家战略。纵观中国、德国、日本以及英国的质量兴衰史,不难看出,国因质而强的潜在哲理。中国丝绸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青睐,长盛不衰,也源自中国服饰传统纺织手工业制作而成的精美质量。在介绍第一章节服装质量管理的特性时,可以中国传统精美服饰,如马尾绣、苏绣、云锦等服饰面料的生产过程为例,让学生理解服装质量管理过程会因其产业链长、做工精细等原因,具有跨度大、波动大的质量管理特性。与此同时,也让学生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和文化自信。
其次,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劳动人民以双手和智慧不断铸就着民族产业的辉煌。因此在介绍服装制造产业现状时,可以通过经济数据与行业数据分析,向学生们阐述基于宏观经济、社会环境和全球服装业发展情况和进出口贸易的概况,使学生们认识到纺织服装业在我国以及全球的行业地位及竞争格局,认识到我国早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制造国和服装出口国,中国服装产业的产量超过全球产量的一半,占据了世界纺织服装产业的半壁江山,出口量也接近全球总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第一大国。在一串串不断攀升的排名数字中,让学生们体会到,虽然在人民生活困苦、物资匮乏等异常艰难的条件下,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然保持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使得国家不断强大,以此激励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同时增强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和国家不断繁荣富强的自豪感。此外,在课程的开端,也为学生树立了精准正确的行业认知,理解纺织服装制造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的极大推动作用,进而增强行业自信和专业自信。
最后,可以通过关联时政要闻让学生体会到服装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一直以来,中国制造的服装普遍以量大价优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但是其服装质量却一直得不到人们的认可。中国质量新闻网也频繁曝光各大国内知名服装企业以次充好、掉色染色、残留甲醛等服装质量问题,这很大程度是企业片面追求利润而忽略产品质量带来的恶果。结合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和资源浪费现象、服装制造业面临的转型、国家倡导专精特新科技发展策略等,由此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服装已经到了需要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的关键时刻,从而增进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行业发展的义务担当精神,注重强化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二) 从服装质量标准体系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