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理念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公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谭爱平

新文科理念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公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0

摘  要:新文科理念下的公文写作教学改革,需注重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变,注重提升学生的跨专业知识融通能力和实际写作能力。该研究在分析传统公文写作教学“痛点”的基础上,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并且在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以“三个融合”为目标,构建科学化的公文理论体系;以任务驱动下的内容模块化为突破点,兼顾教学的针对性和完整性;情境创设综合职业素养,搭建公文评写改训练模式;线上+线下,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通过混合式教学改革实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文科;公文写作;混合式教学;写作实训;三个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8-0097-05

Abstract: The teaching reform of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under the new liberal arts concept need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knowledge to ability, and pay attention to improving students'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integration ability and practical writing abil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ain point" of traditional document writing teaching, this study carries out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teaching mode. It explores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design,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and integrat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into all link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class to construct a scientific theoretical system of official documents with the goal of "three integration". Taking the modularization of content driven by task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taking the pertinence and integrity of teaching into account, it creates a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quality in the situation, builds a training mode of official document evaluation, writing and modification online and offline, and integrat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urriculum teaching. Through the mixed teaching reform experiment, better teaching results are obtained.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mixed teaching; practical writing training; three integration

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课程体系建设应强化课程的交叉化与时代性,提倡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1]。公文写作,作为一门通识课程,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它的基本教学目标,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理论素养政策法律水平偏低、学生思维难以向职场思维转变、学生个性化话语与公文语体不相交等都构成了公文写作教学难以从“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转变的“痛点”。为此,笔者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公文写作课程教学中,设计新的教学改革方案,实施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希望能融入学生的管理专业的知识背景,更深入理解党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提升课程思政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公文写作实践能力。

一  公文写作教学中的“痛点”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2018年在超星平台开设了大学生沟通与写作公开课,依托于此在线教学资源,本校从2019年秋季开始公文写作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一方面开展大学写作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内容建设,在原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另一方面以混合式为基点,在公文写作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

公文写作是本校面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笔者曾在18级学生中开展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的预备知识、学习偏好和“痛点”难点。数据显示,大部分管理专业背景的学生都能认识到公文写作的重要性,渴望提升公文写作能力。但对于学生来说公文写作普遍是个棘手的问题,学完文体理论知识后,仍然不知道怎么写。定位不准确、格式不规范、结构不严谨、内容不符合实际和逻辑不够清晰等问题层出不穷,加上课堂上提供的学习资料有限,师生和生生交互都不够活跃,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写作热情。通过调查分析教学“痛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法律法规政策解读水平偏低影响学生公文写作的深度

一篇公文,写作成稿之前首先要花力气给公文定调子。所谓定调子就是搞清楚发文的意图是什么,方向是什么,基调是什么,再围绕这个大方向去组织素材,也就是中国古人强调的“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在写作公文的过程中要查找法律依据、政策依据、现实情况和条件依据,依靠以上明确依据开始行文,不可以草率。

实际情况是,学生的理论认识水平、法律政策素养普遍不高,主旨提炼不明确,导致公文缺乏理论深度和高度。例如,要求学生以教育厅的名义拟写“关于举办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的通知”时,学生只是简单地认为发布这则通知,依据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没有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认识到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形式创新,没有从学校的角度认识到“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更没有从党和政府的角度认识到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而难以写出引导开展心理健康自助互助,不断提升自豪感和幸福感,更好满足学生多元、个性化精神需求这样具有一定理论高度和工作时效的话语。

(二)  真实职场情境的缺乏影响学生公文写作的思维逻辑

在公文写作中,存在政治逻辑也存在文本逻辑。政治逻辑体现着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文本逻辑是思路框架,是要找准工作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要准确庄重的话语表达。

学生由于缺乏真实的职场情境体验,写作中易出现脱离实际、抒发个人意志的个人化写作方式,语言口语化严重,语言干瘪而啰嗦。例如,在函的写作中,要求以学院的名义向A单位联系,希望能安排学生前去实习。学生的习作中,发文缘由部分写得要么过度卑谦,要么显得过度自负;在事项部分,对于双方比较关心的问题还没有阐释清楚,也没有提出进一步面谈的意愿。在语言上,“十分盼望”“到时候”“回信答复”这样口语化的表达比比皆是。

(三)  线上公文的随意发挥影响学生公文写作的规范性

在新媒体时代的公文写作中,学生往往会上网搜寻相似公文作为范文进行模仿写作。实际情况是,网上存在的大量随意发挥缺乏严肃性的公文给学生做了错误的示范。如在公文格式中,有的还在沿用2012年以前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有的格式多处不符合该条例的标准,有的将通告写成了公告,将请示写成“关于请求给予抗灾复产及重建资金援助的请示”或者“关于要求举办家具展览会的请示报告”等。对于批转、转发性通知,应当按要求进行规范性简化,某学院校园官方网页还保留着“某学院转发《XX省教育厅关于转发<教育部关于做好贫困学生入学的通知>的通知》的通知”这样的标题。这些不符合规范的文件公开发布,会引起学生的困惑,甚至会对公文的严肃性产生质疑。

二  公文写作教学改革思路

新文科建设为公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笔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进行该门课程的混合式建设探索,对课程目标、教学设计、考核机制进行整合和创新,将理论与实际融合,与新媒体技术融合,与跨专业知识背景融合,由“知识中心”转变为“能力中心”。

(一)  课程改革目标

针对公文写作课程中的教学“痛点”,笔者将课程改革目标细化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知识目标是在了解公文的格式和行为规则,掌握每类文种的基本原理、作用、特点及写作模式;能力目标是学一个文种掌握一个文种,刻意练习,加强学生的动笔能力,公文的鉴赏能力和评改能力。思政育人目标是持续学习、勤于积累、科学严谨、求真务实,各司其职,各安其位,换位思考,开启悟性。

(二)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公文写作的混合式教学设计(表1)以问题为导向,依托线上教学和微助教平台,综合采用项目任务、范文欣赏、情境模拟、互评互改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

课前准备:本课程依托本校在超星平台开设的大学生沟通与写作公开课程资源,辅以智慧树平台的实用写作在线教学资源,“线上”与“线下”结合,“课内”与“课外”并重。学生需要课前在超星和智慧树平台观看微课视频进行预习和学习,完成线上任务。除此之外,学生需完成教材相关章节的学习,完成该单元的知识点思维导图,完成对文种的理解分析,对写作知识的归纳;教师根据案例和时事热点布置项目任务,学生拟写初稿。教师在移动平台查看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的知识弱点。

课中探索:课中教学设计是基于BOPPPS模式进行。教师课上通过面授、头脑风暴、小组展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实战训练等方式,使学生领悟并活用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同时,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尤其在案例教学中,要紧跟国内和世界时事,结合学校校园活动热点进行。过程包括导言(Bridge-in)、学习目标(Objective/Outcom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六个环节[2]。以公文的规范格式这一章为例。

导入环节(5 min):阅读《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阅读政府机关红头文件,树立正确的国家政权观念,依法行文。

学习目标(5 min):用思维导图梳理本节知识要点,激发学生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党和国家意识。

前测(10 min):通过随机抽查、快问快答等方式进行前测,考察及巩固学生微课视频中已学的公文格式的相关内容,阅读教师给定的资料,通过脑力激荡,讨论教师提出的挑战性问题。

参与式学习(55 min):按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分开展示。①教师活动。讲授公文的格式要点;总结并拾漏补欠,解决公文概述部分重难点;在教学平台启用头脑风暴,请学生思考规范的公文文书格式标准;总结、点评学生作业;整理学生的课后反思。②学生活动。下载规范的公文案例,对照《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标识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附注、附件和版记。比较两篇公文,明确公文格式的意义及在不同情景下的灵活运用。网络寻找资源,对照条例中的规范格式进行比较,制作勘误表。以具体的单位(公司)为例,单位的正常运行会涉及到哪些公文,并按行文方向进行分类。根据所学知识,对初稿进行自评、组评和修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