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盯部队高技术人才培养 深化军校新装备教学改革
作者: 韦道知 黄树彩 吴建峰 高育鹏摘 要:随着新型装备的迅速发展,部队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军事院校如何运用合理的改革措施,使人才培养模式尽快适应新装型备技术的发展,为部队培养更多的新型军事人才,是适应未来军队现代化建设和信息化战争的首要条件,也是加速我军战斗力生成和提升军事实力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新型装备;高技术;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军队现代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8-0132-0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equipment, the demand for high-tech talents is becoming stronger and stronger. How to use reasonable reform channels to mak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ackaging technology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to train more new military talents for the army is the first condition for adapting to the future army's modernization and information warfare, and also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accelerating our army's combat effectiveness and enhancing its military strength.
Keywords: new equipment; high-tech; personnel training; reform in education; Military modernization
“能打仗、打胜仗”是我军建设现代化军队的宏伟目标,培养大批新型军事人才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未来军队高技术人才培养要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高技术人才需要具有敏锐的创新精神和过硬的综合素质。军事院校是高技术培养的主要平台,只有准确把握住部队的需求,围绕实战搞教学,一切目标为打赢,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型军事人才。由于长期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军事院校高技术人才培养没有很好地着眼部队建设的长远发展,导致军事院校教育和部队需求脱钩,造成军队高技术人才十分匮乏。因此,深化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人才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是当前高技术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1]。
一 高技术人才培养和新装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差距
(一) 高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差距
1 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未来战争特点
未来战争具有信息化、高技术和局部作战的特点,涉及到政治文化和民族宗教问题,高精尖武器的大量使用改变了战争形态,使整个作战行动变快变强。因此,要求未来军事人才不仅德才兼备、综合素质过硬,还要掌握高技术、知晓现代战争,并且集指挥、技术和管理能力于一身,能够妥善处理各种复杂战况[2]。当前军事院校培养模式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依旧照搬部队旧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学员的健康成长发展。二是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不够先进,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学员担当意识不强。三是在教学改革的总体设计上跟不上部队发展的节奏,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还不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未来信息化战争及联合作战的要求,还不能适应未来新作战样式带来的挑战。
2 所培养人才的任职能力不能满足未来装备发展需要
随着信息化战争的特点越发凸显以及高技术兵器的广泛应用,人与武器装备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要求军队高技术人才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水平和很强的装备操作能力。军事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一直在新型军事人才的岗位任职能力培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军事院校传统教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学员的学历教育上,忽略了对其操作使用新型装备的任职培训,导致岗位任职能力严重不足,不能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3 所培养人才的创新特点不能满足未来战斗力生成需要
当前,随着战争形态的不断变化,新的战斗力生成模式也随之改变。作战双方主要利用信息技术和运用高科技手段参与作战,其数字化程度之高和专业技术性之强无不要求军队创新科技型人才的存在[3]。创新型科技人才除具有创新的思维能力以及扎实的军事专业技术外,还要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化武器装备。军事院校在军事创新科技人才培养中占据主要位置,应在人才目标培养上下大力气,不断创新教学总体设计,为我军输送更多的创新科技人才。但是,目前看来,存在重培养、轻创新的现象,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培养创新科技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队建设的创新发展。
(二) 新装备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学科专业体系不科学
长期以来,军事院校为部队输送了大批合格的高技术人才。但随着信息化战争的到来,军事院校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部队装备发展带来的新变化。一是新型装备任职岗位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所涵盖的知识领域更宽广。军事院校与之对应的学科知识面狭窄或偏离,专业设置不合理,已经不能适应部队装备发展的需要[4]。二是军事院校环境相对封闭,过于重视传统智力、能力等共性化教育,缺少对人才培养的个性化教育。造成学员教育缺少创新,综合素质整体不高,优势潜能不能被最大限度地挖掘。三是学员不清楚部队任职岗位产生的变化,对自己未来的目标定位和未来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不清晰,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优选识别,致使自身的文化基础、专业技术和操作水平受到很大的制约。
2 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随着越来越多新型武器装备部队,军事院校课程设置、配套教材和教学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要求,急需修订。一是装备新技术不能及时更新,在教学内容和教材上造成针对性弱和起点低等缺点,无法满足学员对新装备知识的渴求。二是教学内容严格按照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来统一实施,沿用以某旧型号为主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装备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三是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开设的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岗位主干课程不突出,应用性不强,不能满足信息化战争下不同岗位任职能力的需求。
3 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创新实践环节不够多
近年来,随着装备迅速发展,军事院校教学方法在运用和创新方面虽然有了不小的进步,但是对新装备教学方法的选取以及对新型兵器的实践运用却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军事院校教员没有太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宁愿使用自己原有的熟悉的教学手段,也不愿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化研究。同时学员长时间养成了被动听讲的惯性思维,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感觉不适应,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二是由于装备发展迅速,部分专业课程配套的实践操作和仿真实验条件跟不上,军事院校教员上课只能以理论讲授为主,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造成了理论和实践脱节,致使学员创新能力相对不足。
4 课程考核过于功利,考试评价体系不全面
一是军事院校课程考核方式存在重分数、轻过程的现象,依然把考试作为检验学员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部分教员对试卷评判并给出合理的分数,就认为完成了本门课的教学任务,却忽略了试题难度预估、试题内容与授课内容的衔接以及学员学习特点分析等环节,导致不能进一步提高授课质量和改进教学方法。二是学员面对考试时,不去努力复习,而是突击应付,存在侥幸心理,徇私作弊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学习方式与学员知识积累的过程相背而驰。
另外,军事院校大部分课程考核总成绩包括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大约占70%~80%,平时成绩占20%~30%。一是教员没有根据所培训学员特点和所授课程类型,合理地设计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的比例结构。二是课程平时成绩基本上只包括课前提问和课后布置作业,没有将课堂研讨、文献阅读及方向论文等形式引入到平时成绩中来,以体现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力的提升。三是部分教员不够重视平时成绩,甚至有人根据考试成绩给出学员的平时成绩,违反了考试的规律,使课程考核失去了真实的意义。
二 高技术人才培养和新装备教学改革的思路及对策
(一) 高技术人才培养主要思路
1 全面培养高技术人才综合素质
随着部队现代化建设速度的加快,部队新型装备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呈现出科技含量高、技术发展快的特点。军事院校教学改革既要适应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又要立足于部队装备技术发展的客观实际。因此,军事院校要准确把握新时期军队建设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把教学改革的目标紧紧瞄准在培养高技术人才综合素质上[5]。首先,强化对学员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开展丰富的人文活动,抛掉军事院校内部重技术、轻人文的固化观念,提高学员责任担当意识,全面夯实学员人文素质基础[6]。其次,革新对学员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军事院校正规化管理的优势,使学员学习和生活变得更加高效,有意识安排学员参加管理活动,提高学员的参与热度和管理素质。第三,坚持以学员全面发展为中心优化教学总体设计,明确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科学合理地设计新的军事人才模型,切实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适应部队建设发展。
2 着力打造高技术人才的任职能力
任职能力培训是军事院校培养学员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抓手,是当前军事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指向性[7]。提高学员的任职能力,已成为军事院校教育适应部队建设发展的关键环节。首先,要聚焦任职应用能力,突出装备实践操作。高科技装备的大量应用带来了新变化,往往需要一个专业对应多个岗位,给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军事院校只有提高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的比重,才能达到学员第一任职岗位能力的提高。其次,实施联教联训模式,提升岗位任职能力。在学员任职培训过程中,结合学员学习进程制定合理培训计划,开展相应的训练。军事院校知识培养具有基础性和专业性的优势,部队兵器操作见习具有实践性和指向性的特点,通过这种联合培养的模式,将两者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全面提升了学员任职能力培养的效果。
3 强化磨练高技术人才的创新品质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部队能否取得高技术战争的胜利。因此,创新性军事人才的培养,是我军适应新时代的强烈要求。军事院校要积极探索学员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构建创新能力培养新体系。一是要确定好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并与学员的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依据科学发展观和人才成长规律,将军事院校新型军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低年级学员重在课程学习,初步掌握创新的方法和思路,高年级学员强调创新应用,结合导师科研项目进行实施。通过科研成果进课堂,提升学员创新能力。二是设计好课程体系和优化好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能够根据世界军事变化、部队装备发展及培训对象的不同进行动态调整。课程内容能够瞄准战争最新前沿,能够着眼部队最新战法训法和装备最新研究成果。课程设置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体现全新、有弹性及全覆盖的特点。三是要加大课程教学、学科竞赛、毕业设计及综合演练等活动力度,达到学员素质教育与创新培养的完美结合。
(二) 新装备教学改革关键对策
1 重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科专业体系
学科专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提高人才整体素质的基础。只有厘清教育、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科专业体系之间的内在关系,军事院校才能处理好人才培养与部队装备发展相适应的问题。首先,从部队实际出发,弄清部队新的岗位需求,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全面打牢基础,拓宽专业知识,注重能力培养。确定以技术为主,技术与指挥、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强共性基础教育的同时,突出部队任职能力要求,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紧紧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等关键内容来提升自我,更好地满足部队对高技术人才综合能力的需要。其次,结合新时期部队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突出新型装备技术应用特点,定位新的人才培养类型,打破原有学科体系,重设新的专业架构,使军事院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专业体系更加契合部队的体制编制要求及作战任务需求[8]。